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高校扩招带来的学生人数增加,办学规模扩大和学科、专业布点不断增多及教务管理工作难以全面覆盖、统一管理的现实,我国高校相继进行了教务管理体制改革,并通过简政放权、明确分工使教务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构建起校、院(系)两级管理的教务分层管理工作模式,应对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全面落实高校的各项教育教学目标,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从现实的情况看,对教务工作实行分层管理的确是非常正确和必要的。但由于受传统单一、直线型教务管理模式的束缚,目前部分教务管理人员对教务工作实行分层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模糊,对教务工作如何进行分层管理的原则界定不一,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明确划分各级教务管理组织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教务分层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高校教务工作实行分层管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原因
现阶段教务工作实行分层管理,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务“管理幅度”的问题。“管理幅度”是指上级领导有效指挥和控制下属单位的数目。笔者认为,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必须适当,如果幅度过大,领导就无法深入,只能浮于表面;幅度过小,领导必定管得过细,就会影响基层管理工作者积极性的发挥。
构建校、院(系)分层管理的高校教务管理体系,有利于进一步理顺校、院(系)的关系和减少管理环节、信息流动的障碍,实现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优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因权力集中在学校职能部门形成推诿、扯皮的现象,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二级学院教务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另外,也有利于校级教务管理部门从繁杂的事务性管理中解脱出来,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为基层服务,将主要工作精力放在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查研究上,使学校教务工作的管理更具全局性和前瞻性。
二、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分层原则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主要根据各级教务管理机构的性质和任务进行合理分层。高校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办学经营实体,全面管理学校的内外部活动;各院(系)是高校的内部组织,具体承担学校的各项教学、科研任务,是学校内部的教学主体。学校与院(系)间是法人单位与其内部结构的关系,是办学主体与教学主体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因此,要从纵向上对其各自的职责进行划分。
校级教务管理部门主要从宏观上对全校的教务工作进行程序性管理,保证院(系)的教务管理工作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直接对上级和学校负责;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具体地落实和执行教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保障院(系)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直接对教师和学生负责。
具体来看,学校教务处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国家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运行、质量监控、学籍管理、考务管理、实践和实验室管理等提出指导性意见,从程序上对院(系)的教务管理工作进行监控和管理,在整个过程中起着指导、监督、检查、验收的作用。院(系)具体落实校级对院(系)制定的目标要求,并结合院(系)学科、专业以及人、财、物等具体情况进行补充、完善和细化,做好教务管理的常规工作,确保各个教学环节规范有序。院(系)教务管理工作的严格规范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还会对学校学风、教风的形成,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只有以严谨的态度、求实的精神做好各项教务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宽口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使高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三、高校教务分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事务性工作过多集中于学校教务处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内部结构渐趋复杂化,加之国家赋予高校越来越多的办学自主权等,导致由教务处几乎包揽所有教务管理工作的管理模式不再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因此,高校必须改革教务管理模式使教务管理重心下移。而目前的情况是,高校的教务管理体制改革并没有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务管理工作仍主要集中于学校教务处的现象屡见不鲜。学校教务处由于过多承担了大量具体的教务管理工作,使其无法履行其应有的研究、规划、督查、指导的职责。加之教务处人力资源有限,若直接面对数以千计的学生、教师,应对大量具体琐碎的工作,不仅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低、管理渠道堵塞、运行不畅,而且极易成为学校、教师、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各种矛盾、冲突的焦点,影响教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学校教务处的常规教务管理与院(系)的日常教务管理出现脱节现象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作习惯,院(系)教务管理人员对学校教务处制定的教务常规管理制度和下发的教务工作安排、通知,很少结合本院(系)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和对待,而是不加消化地简单落实,因此容易造成教务处的常规教务管理与院(系)的日常教务管理脱节的现象,当院(系)教务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的时候(有的教务管理人员同时负责爱国卫生、安全保卫、计划生育、学生管理等工作),出现这种情况的机率就更高。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学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效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务管理工作过多集中于学校教务处的状况。
四、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高校教务分层管理机制建设
1.加强宣传教育,帮助教务管理者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及效果。教务分层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得教务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原属学校层面的工作现下放到基层教务管理者身上,几十年的思维定势使部分管理人员难以摆脱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管理理念,对新的管理模式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务管理工作者对教务分层管理的了解、理解、认同程度是推进教务分层管理改革的首要条件,必须花大力气对教务管理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使他们充分认识教务工作分层管理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以更好地推进高校教务分层管理体制的建设。
2.重视业务培训,提升教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教务管理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各级教务管理部门,特别是院(系)教务管理机构应充分认识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特点,重视对教务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定期业务学习、工作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教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3.按照教务管理分层原则,明确划分校、院(系)两级教务管理组织的职责
只有按照教务管理工作的分层原则明确划分校、院(系)教务管理机构各自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并力促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避免教务管理过多集中于教务处层面的状况,切实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例如,对需要在全校范围内统一安排的公共课程,应由教务处负责编排和管理;对于其他各专业类课程的编排,应由各院(系)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进行组织和管理,包括确定上课时间、地点、节数和任课教师等。在考试管理方面,学校教务处应主要负责宏观、程序层面的管理,如考试的总体时间安排、试卷管理、学校统考课程考试命题、学生统考成绩的公布等;院(系)教学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微观、技术层面的管理,如各专业类考试命题、试卷审查等。在课程建设、专业管理方面,教务处主要负责全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及相关经费的投入等;院(系)具体落实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管理。
综上所述,教务管理工作是高校诸项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务管理效果的好坏、管理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推进高校教务分层管理机制的建设,切实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保证。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教务处)
[责任编辑:张 敏]
一、高校教务工作实行分层管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原因
现阶段教务工作实行分层管理,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务“管理幅度”的问题。“管理幅度”是指上级领导有效指挥和控制下属单位的数目。笔者认为,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必须适当,如果幅度过大,领导就无法深入,只能浮于表面;幅度过小,领导必定管得过细,就会影响基层管理工作者积极性的发挥。
构建校、院(系)分层管理的高校教务管理体系,有利于进一步理顺校、院(系)的关系和减少管理环节、信息流动的障碍,实现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优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因权力集中在学校职能部门形成推诿、扯皮的现象,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二级学院教务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另外,也有利于校级教务管理部门从繁杂的事务性管理中解脱出来,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为基层服务,将主要工作精力放在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查研究上,使学校教务工作的管理更具全局性和前瞻性。
二、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分层原则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主要根据各级教务管理机构的性质和任务进行合理分层。高校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办学经营实体,全面管理学校的内外部活动;各院(系)是高校的内部组织,具体承担学校的各项教学、科研任务,是学校内部的教学主体。学校与院(系)间是法人单位与其内部结构的关系,是办学主体与教学主体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因此,要从纵向上对其各自的职责进行划分。
校级教务管理部门主要从宏观上对全校的教务工作进行程序性管理,保证院(系)的教务管理工作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直接对上级和学校负责;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具体地落实和执行教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保障院(系)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直接对教师和学生负责。
具体来看,学校教务处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国家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运行、质量监控、学籍管理、考务管理、实践和实验室管理等提出指导性意见,从程序上对院(系)的教务管理工作进行监控和管理,在整个过程中起着指导、监督、检查、验收的作用。院(系)具体落实校级对院(系)制定的目标要求,并结合院(系)学科、专业以及人、财、物等具体情况进行补充、完善和细化,做好教务管理的常规工作,确保各个教学环节规范有序。院(系)教务管理工作的严格规范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还会对学校学风、教风的形成,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只有以严谨的态度、求实的精神做好各项教务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宽口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使高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三、高校教务分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事务性工作过多集中于学校教务处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内部结构渐趋复杂化,加之国家赋予高校越来越多的办学自主权等,导致由教务处几乎包揽所有教务管理工作的管理模式不再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因此,高校必须改革教务管理模式使教务管理重心下移。而目前的情况是,高校的教务管理体制改革并没有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务管理工作仍主要集中于学校教务处的现象屡见不鲜。学校教务处由于过多承担了大量具体的教务管理工作,使其无法履行其应有的研究、规划、督查、指导的职责。加之教务处人力资源有限,若直接面对数以千计的学生、教师,应对大量具体琐碎的工作,不仅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低、管理渠道堵塞、运行不畅,而且极易成为学校、教师、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各种矛盾、冲突的焦点,影响教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学校教务处的常规教务管理与院(系)的日常教务管理出现脱节现象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作习惯,院(系)教务管理人员对学校教务处制定的教务常规管理制度和下发的教务工作安排、通知,很少结合本院(系)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和对待,而是不加消化地简单落实,因此容易造成教务处的常规教务管理与院(系)的日常教务管理脱节的现象,当院(系)教务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的时候(有的教务管理人员同时负责爱国卫生、安全保卫、计划生育、学生管理等工作),出现这种情况的机率就更高。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学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效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务管理工作过多集中于学校教务处的状况。
四、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高校教务分层管理机制建设
1.加强宣传教育,帮助教务管理者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及效果。教务分层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得教务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原属学校层面的工作现下放到基层教务管理者身上,几十年的思维定势使部分管理人员难以摆脱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管理理念,对新的管理模式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务管理工作者对教务分层管理的了解、理解、认同程度是推进教务分层管理改革的首要条件,必须花大力气对教务管理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使他们充分认识教务工作分层管理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以更好地推进高校教务分层管理体制的建设。
2.重视业务培训,提升教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教务管理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各级教务管理部门,特别是院(系)教务管理机构应充分认识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特点,重视对教务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定期业务学习、工作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教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3.按照教务管理分层原则,明确划分校、院(系)两级教务管理组织的职责
只有按照教务管理工作的分层原则明确划分校、院(系)教务管理机构各自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并力促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避免教务管理过多集中于教务处层面的状况,切实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例如,对需要在全校范围内统一安排的公共课程,应由教务处负责编排和管理;对于其他各专业类课程的编排,应由各院(系)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进行组织和管理,包括确定上课时间、地点、节数和任课教师等。在考试管理方面,学校教务处应主要负责宏观、程序层面的管理,如考试的总体时间安排、试卷管理、学校统考课程考试命题、学生统考成绩的公布等;院(系)教学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微观、技术层面的管理,如各专业类考试命题、试卷审查等。在课程建设、专业管理方面,教务处主要负责全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及相关经费的投入等;院(系)具体落实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管理。
综上所述,教务管理工作是高校诸项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务管理效果的好坏、管理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推进高校教务分层管理机制的建设,切实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保证。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教务处)
[责任编辑:张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