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依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成长类型的作文,成为了学生作文的一种重要形式。针对现在的小学生,或过分强调自我,或常常迷失自我,以及作文素质相对薄弱的状况,我特意编织了这套“小传式”作文训练系列。系列包括以“孕育期、婴儿期、少儿期、童年期”等四个时期的生活为题材的叙述能力训练。该训练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写作激情,培养孩子的作文兴趣。
【关键词】成长作文 小学生 成长助推器
依据新课标的教学思想,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而近年来,成长类型的作文,也成为学生作文的一种重要形式,比如,成长的烦恼,成长路上的酸甜苦辣,等等。这类作文既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需要,也在与人交流中,便于我们看到一个学生的成长轨迹、心智水平、性格特点。为此,从2006年以来,我逐步探索小学生成长系列作文的设计与实施。我设计了一组让学生“留住记忆,憧憬未来”的成长作文,并提议学生家长和孩子一起作文,以伴其成长。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最不应该忘记的就是——“我”。因此,知道我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自己准备给世界留下什么,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
针对现在的小学生,或过分强调自我,或常常迷失自我,以及作文素质相对薄弱的状况,我特意编织了这套“小传式”作文训练系列。系列包括以“孕育期、婴儿期、少儿期、童年期”等四个时期的生活为题材的叙述能力训练。
这样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即各相关要素共同构建“课程”,也充分兼顾到小学作文训练重点——记叙文,也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模式构建——有感恩之心。
力图通过这一系列作文训练,希望大多数孩子能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特别是现在的作文中,底气充足,脚踏实地。这些生活内容,在成年人看来,似觉平淡,然而若干年后,对于孩子们来说,也许就是一坛成年佳酿。与其让孩子们若干年后再朝花夕拾,何不现在就留住记忆呢!现在,正是他们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时期,如果等他们到了初中高中再去写,他们会觉得这些是小儿科,写这样的作文,太无聊了,况且到那时,时间相隔太久了好多记忆未必都能保持。
之所以让家长也参与,实现学生、家长、师长协作互动,是因为我希望与各位家长一道,与孩子们一起,共同探讨学生的作文问题,考查学生的作文素养,共同为这些孩子的成长量身订制一套富于个性化的作文训练策略。
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要求家长务必默契配合,共同调动学生的写作激情,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孩子回顾“历史”,叙写“回忆录”。
要求家长帮助孩子准备必要的写作工具,和孩子一起搜集相关文件、音像资料、实物图片等等。如果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坚持了,一般来说,经过4~隔8周的努力,写了这四篇作文,学生就将对自己的身世有了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将促进他们经常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开始自己的社会化进程。
第一题是《我从哪里来?爸爸、妈妈》。一个人认识世界,往往从认识自我开始,其实,人最难认识的又恰恰是自己。训练此文题,意在让同学们通过家庭调查,了解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样的背景下来到这个世界。引起他们关注自我、思考自我,以开始自我认识之旅,最终达到善待自我、经营自我之目的。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为0~1岁之间这个时间段。
第二题是《1244,吉祥一家》。“我”像一颗小太阳,来到了人间,分别有父母(2位),祖父母、外祖父母(4位),甚至于有曾祖父母、外曾祖父母(4位),都如行星、卫星在围绕小小的“我”旋转。训练此文题,意在让同学们通过家人,了解自己在婴儿期,长辈们对“我”的呵护,从而明确,“我”的存在对他们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内容为1~3岁时期。
第三题是《雨露滋润禾苗壮》。这时的“我”已开始走进幼儿园,开始接受人类文明的洗礼。自己也将从一个蒙昧的自然人,逐步成长为一个文明、智慧的社会人、现代人。训练此文题,意在让同学们通过自己对入学的亲身感受,以及“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对比,去发现它们不同的乐趣。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为4~6岁这个时间段。
第四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经过三年幼儿园的预备学习,“我”已成长为一名准学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己已过完了一段无忧无虑的天真生活,“我”已开始意识到自己肩上有了些许责任与义务。训练此文题,意在让同学们写出自己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含校外生活),写出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困惑、顺利与艰辛。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为7~12岁这个时间段。
作文教学,长期以来都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我通过让学生写成长作文,让其作文水平和学生同步成长的办法,显示出了它的特殊作用。这种作文教学法旨在以学生为本,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我相信,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成长系列作文会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和运用。
(河南固始县第六小学;465200)
【关键词】成长作文 小学生 成长助推器
依据新课标的教学思想,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而近年来,成长类型的作文,也成为学生作文的一种重要形式,比如,成长的烦恼,成长路上的酸甜苦辣,等等。这类作文既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需要,也在与人交流中,便于我们看到一个学生的成长轨迹、心智水平、性格特点。为此,从2006年以来,我逐步探索小学生成长系列作文的设计与实施。我设计了一组让学生“留住记忆,憧憬未来”的成长作文,并提议学生家长和孩子一起作文,以伴其成长。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最不应该忘记的就是——“我”。因此,知道我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自己准备给世界留下什么,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
针对现在的小学生,或过分强调自我,或常常迷失自我,以及作文素质相对薄弱的状况,我特意编织了这套“小传式”作文训练系列。系列包括以“孕育期、婴儿期、少儿期、童年期”等四个时期的生活为题材的叙述能力训练。
这样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即各相关要素共同构建“课程”,也充分兼顾到小学作文训练重点——记叙文,也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模式构建——有感恩之心。
力图通过这一系列作文训练,希望大多数孩子能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特别是现在的作文中,底气充足,脚踏实地。这些生活内容,在成年人看来,似觉平淡,然而若干年后,对于孩子们来说,也许就是一坛成年佳酿。与其让孩子们若干年后再朝花夕拾,何不现在就留住记忆呢!现在,正是他们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时期,如果等他们到了初中高中再去写,他们会觉得这些是小儿科,写这样的作文,太无聊了,况且到那时,时间相隔太久了好多记忆未必都能保持。
之所以让家长也参与,实现学生、家长、师长协作互动,是因为我希望与各位家长一道,与孩子们一起,共同探讨学生的作文问题,考查学生的作文素养,共同为这些孩子的成长量身订制一套富于个性化的作文训练策略。
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要求家长务必默契配合,共同调动学生的写作激情,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孩子回顾“历史”,叙写“回忆录”。
要求家长帮助孩子准备必要的写作工具,和孩子一起搜集相关文件、音像资料、实物图片等等。如果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坚持了,一般来说,经过4~隔8周的努力,写了这四篇作文,学生就将对自己的身世有了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将促进他们经常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开始自己的社会化进程。
第一题是《我从哪里来?爸爸、妈妈》。一个人认识世界,往往从认识自我开始,其实,人最难认识的又恰恰是自己。训练此文题,意在让同学们通过家庭调查,了解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样的背景下来到这个世界。引起他们关注自我、思考自我,以开始自我认识之旅,最终达到善待自我、经营自我之目的。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为0~1岁之间这个时间段。
第二题是《1244,吉祥一家》。“我”像一颗小太阳,来到了人间,分别有父母(2位),祖父母、外祖父母(4位),甚至于有曾祖父母、外曾祖父母(4位),都如行星、卫星在围绕小小的“我”旋转。训练此文题,意在让同学们通过家人,了解自己在婴儿期,长辈们对“我”的呵护,从而明确,“我”的存在对他们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内容为1~3岁时期。
第三题是《雨露滋润禾苗壮》。这时的“我”已开始走进幼儿园,开始接受人类文明的洗礼。自己也将从一个蒙昧的自然人,逐步成长为一个文明、智慧的社会人、现代人。训练此文题,意在让同学们通过自己对入学的亲身感受,以及“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对比,去发现它们不同的乐趣。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为4~6岁这个时间段。
第四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经过三年幼儿园的预备学习,“我”已成长为一名准学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己已过完了一段无忧无虑的天真生活,“我”已开始意识到自己肩上有了些许责任与义务。训练此文题,意在让同学们写出自己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含校外生活),写出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困惑、顺利与艰辛。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为7~12岁这个时间段。
作文教学,长期以来都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我通过让学生写成长作文,让其作文水平和学生同步成长的办法,显示出了它的特殊作用。这种作文教学法旨在以学生为本,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我相信,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成长系列作文会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和运用。
(河南固始县第六小学;46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