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许多的文章,说的不过是一些浅显的道理,用的也都是一些毫不亮眼的词汇,但就是能够让你一读就留下印象。有些人在评价这类文章时喜欢用“虽然读起来没有什么文采,但还是很有思想”这样的话,但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地把文采和思想机械地划分开来了。能够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用朴质的话语说出来,并且影响到读者,这其实已是将文采修炼到了一定的境界。不论是识见能力还是构段谋篇的技巧,都已剔除了外在的炫耀,化作无形。
【例文1】
下山才算成功
◆ 鲍尔吉·原野
中国人喜欢把巅峰和登上巅峰当作成功的譬喻,为什么呢?意味着高人一头。于是有这样的诗句:望海能知风浪小,山登绝顶我为峰。然而在登山家看来,登顶只算实现了目标,却不能叫成功。
记者采访登上珠峰的运动员:什么算成功?
他说,下山才算成功。这是一句内行的、全面的、包含看生死考验的话。
一位英国登山家用照片记录了珠峰所见,山上有各式姿态的登山家遗体,栩栩如生。从形态看,有人上行,更多地留在下山途中。他们下山时失去了生命,遗体没腐烂,如白瓷的塑像。
什么是成功?首先是活着。虽然许多死者被尊为成功,那是活着的人为他封的,封不封对他已经无所谓。攀登珠峰者下山所遇到的困难和危险比上山更多。就算登一座小山,下山也比上山难。其次,登山家所储存的体能和勇气够不够下山使用,都是未知数。有一些下山丧生的登顶者,由于体能耗费在登顶,没气力下山,活活冻死了。
无论从哪种意义来说,均衡都比毅力重要。我是业余长跑者,略知体力分配属于智慧范畴,咬牙坚持属于耐力范畴。有多少人败在下山路上?太多了。
上山与下山,也适合于观察新近走红的新闻人物,看他八面风光之中是否谨慎、是否骄狂。有些新闻人物不知何时一个跟头从云端栽到地面,摔死了。他们只会上山,只会蛮干,只会享受风光,没考虑怎么样下山。所有登顶的人都要下山,位高权重的人也有卸任的日子。观他们下山实际是看他们的价值观里有没有一些叫作敬畏、感恩、谨慎、谦卑的成分,这是保护下山人安全的工具与护身符。上山看的是体力和运气,下山看的是技术和修养。运动员要下山,做官的要下山,人人都有下山的时候。中年将近,老年悄至,算不算下山?算。不少进入老年的人不掌握下山的要领,因而不幸福。
下山是比赛的后半段,也是接近终点的一段。如果它不代表成功,还有什么成功可言?所以说,下山才是成功的标志。
(摘自2010年6月15日《今晚报》)
当社会上的主流都在做着励志的节目、拍着励志的剧、写着如何成功创业攀登高峰的励志书时,鲍尔吉·原野从另一面剖析下山的平凡与伟大之处,这其实也是一种励志,只是风格和前面所说的主流意识有点差异。而恰恰就是这点差异,会使得整篇文章在思想性上大大优于那些一味地加油鼓劲的作品。这是一种很普通也很高明的切入技巧,先正面引述再从反面立意,说开来之后再进行类比铺展,最后再次点明题旨,水到渠成。
【例文2】
玫瑰态度
◆ 乔叶
一次,去一位朋友家玩。她住的居民区都是清一色的独门小院。院墙低矮。我们惊奇地发现:朋友的左右邻居墙头都密密地插着一圈玻璃瓶碴,在阳光下泛着凛凛的寒光,唯独朋友的院墙上很诗意地种着一排纤细的绿草,在风中微微颤动着。
“我花了好大的功夫才种成的”,朋友不无得意地说,“先是在墙头堵土,然后是精选草籽,洒上草籽后又天天浇水,才把‘高处不胜寒’改为‘高处不胜碧’的。”
“玻璃瓶碴充满了敌意,又难看得很,固然没有你的绿草高明。可是,你的墙头草在梁上君子眼里未免柔有余而力不足,太好欺负了。”有人说。
“那你说我该怎么办?”
“种玫瑰。”我笑道。
大家一起笑起来。墙头种玫瑰显然不太可能,因为根扎不了那么深。不过,这可不可以成为一种美好的比喻让我们应用到处世的态度中去呢?玫瑰花意味着一种芬芳的情谊,玫瑰刺意味着一种坚定的保护。和平的时候,我们是花;战斗的时候,我们是刺。我们可以既善良又顽强;既大方又有原则。既勇敢又有风度;既欣赏鲜花的香艳,又暗筑起一道防范的篱笆。接纳友爱的胸襟,不一定非要毫无城府。拿起武器的方式,也不一定非得激烈和尖锐。也许,某些时候,二者恰恰可以颠倒过来。
这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但是我们却可以尽力培养出一种完美的生活态度。没有什么是绝对矛盾的,只要我们用心智去和谐地运作它们。
(摘自2010年6月16日《新民晚报》)
严格说来,这篇500多字的短文,完全不适合作为中学生考场作文的范例。一则字数太少,二则太过于简单。一个生活片段引发的一段思考,仅此而已。我们需要重视的其实是这段思考提出的方式以及它发展的方向,作者让玫瑰“成为一种美好的比喻”,最后落到我们“尽力培养出一种完美的生活态度”上。我们有很多的同学不善于挖掘一些细小的素材,或者是想到了好素材却不知话该怎么说,该说到什么份上,于是结尾都成了“让我们为了……努力奋斗吧”“只要我们……,就一定会成功”“……必将托起明天的太阳”之类的看似豪壮其实无力的套话。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处于重要的位置包含着关键信息的句子,一定要到位。“话说到位”是个硬性指标,过或不及都会令文章大打折扣。
【例文3】
时间不多,用完为止
◆ 郭韶明
手头有一件事,时间是一个星期,那么前五天,一定是碌碌而过,从第六天开始,才提上日程,时间紧紧张张,人却雷厉风行,好像突然就有了动力。
晚上要写个东西,最迟睡觉前交,那么吃完晚饭后到10点半,一定是聊天、看邮箱、喝茶,甚至无所事事,从11点开始正襟危坐,干到几点另说,不过总能干完。一般而言,效果还不错。
今天要去一趟银行。那么,一定不会一大早就去。相反,会在各种无关紧要的事情都处理完的时候,差不多4点半才出门,紧赶慢赶,好像在跟时间打仗,而之前,时间在你这儿,无用得都快扔进垃圾桶里了。
只要还有时间,任务就会自动膨胀,直到用完所有的时间。这就是“帕金森定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不是吗?做同样的事,所费的时间差别可能很大:你可以在15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上半天;你一天可以干10件事,也可以悠悠闲闲只干那么一件;你的论文规定完成时间是5个月,5天你也可以搞定;要你一年干件什么事,不到最后一个月,你可能根本忘了这茬儿……
相信多数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像弹簧一样,突然绷紧,然后,再猛然松懈。我们似乎习惯于让自己保持最好的弹性,所以,之前一直在拉,直到不能再拉的时候,松手,然后干脆利落,让这件事有个完结。下次,依然继续。
朋友说,她老公就是最典型的那一个。晚上11点之前,你永远看不出他今晚有多忙。比如明天有一个要上的项目,报告一个字还没写,11点之前,他会怡然自得地打游戏、看新闻,甚至看电视剧、给女儿修玩具,你让他干一件最琐碎最无关的事,都比催着他“去工作,早点睡”来得爽快。某天他终于想要改变,9点多就坐在电脑前,磨磨蹭蹭地进入状态,12点之前一切完毕。接着,麻烦来了,躺在床上他根本睡不着!于是,爬起来,再去干之前为了消磨时间的那些事儿。
我还有不少朋友,也是不到最后一刻死不干活的人。据说写稿的那一批,还成立了一个“非死线不写稿小组”,加入的人日渐增多。你要是之前催促,那就是对他们极大的不信任。
时间久了,大家都默认了这个怪论:明明知道事情特别重要,可是,你依然无法第一时间完成它,相反,似乎只有把它放在最后,才算压轴。
其实都知道“时间管理”:最先做的应该是重要又紧急的事,如准时完成工作、去银行还贷、应付一些难缠的人;接着再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比如近期购入计划、学习一项东西、去某地会朋友;然后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如不速之客、突然来电;最后才是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闲谈、邮件、电视剧等。
可是,这一二三四的顺序,被颠倒成了四三二一。说起来也没什么大问题,不过是个人习惯而已。而且,通常是知道自己的能力区间,才有底气就这么搁着,到最后一刻才想起去捡起它。
只是偶尔,也有出岔子的时候。有一次,合作伙伴就出了状况,道歉的时候告诉我,“我是一个内在时间很不敏感的人,希望能有外在时间的督促”,理由相当诡异。朋友的老公,也常常自食其果,有时她酣睡到三四点醒来,看到客厅里还亮着灯。还有的朋友,抱怨在某段时间因为把事情放下了,结果事情越积越多,就像一团乱麻,扯清它耗的不仅是时间,还有心情。
所以,当你总觉得事情很多时间不够的时候,当你总累得不行还力有不逮的时候,当你总看到别人很轻松你却一团乱麻的时候,建议整理一下,是真的事情很多,还是你把它压成了很多?如果真的很多,这没话说,一样一样干就是了;如果是自己创造的,只能从自己这儿找出路,谁也帮不了你。
一有念头放下一件事,先看看你放下它的理由,是消磨时间还是干一件更重要的事?你放下它的代价是什么?如果没有任何代价,忙里偷闲也是好事一桩,如果是更麻烦,比如要在可能更拥挤的时段里给它挤出一块,我劝你还是别冒这个险。就如同本来一列火车上,空间和乘客各就各位好好的,非要把前面的车厢都空着,最后一个车厢挤满了乘客,这不是自讨苦吃是什么!
(摘自2010年06月22日《中国青年报》)
还有一种文章就像例文3这样,选取的素材非常的平凡,平凡到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相似的经历。但恰是这种平凡,最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就像鲁迅在《社戏》的结尾所说的那种感受一样:“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不可复制的童年回忆是最美好的,这是一种“人生经验通感”。不到最后一刻死不干活,太多人有这样的陋习了。可以说,不需要你整篇文章文采飞扬,只要你有那么一处,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素材,抓住了某一种“人生经验通感”,你的文章就立马和读者拉近了距离,成功的几率也就大幅度地提升了。这种普通的“拙”素材,同样也是“大巧”的一种彰显。
编辑/姚晟
【例文1】
下山才算成功
◆ 鲍尔吉·原野
中国人喜欢把巅峰和登上巅峰当作成功的譬喻,为什么呢?意味着高人一头。于是有这样的诗句:望海能知风浪小,山登绝顶我为峰。然而在登山家看来,登顶只算实现了目标,却不能叫成功。
记者采访登上珠峰的运动员:什么算成功?
他说,下山才算成功。这是一句内行的、全面的、包含看生死考验的话。
一位英国登山家用照片记录了珠峰所见,山上有各式姿态的登山家遗体,栩栩如生。从形态看,有人上行,更多地留在下山途中。他们下山时失去了生命,遗体没腐烂,如白瓷的塑像。
什么是成功?首先是活着。虽然许多死者被尊为成功,那是活着的人为他封的,封不封对他已经无所谓。攀登珠峰者下山所遇到的困难和危险比上山更多。就算登一座小山,下山也比上山难。其次,登山家所储存的体能和勇气够不够下山使用,都是未知数。有一些下山丧生的登顶者,由于体能耗费在登顶,没气力下山,活活冻死了。
无论从哪种意义来说,均衡都比毅力重要。我是业余长跑者,略知体力分配属于智慧范畴,咬牙坚持属于耐力范畴。有多少人败在下山路上?太多了。
上山与下山,也适合于观察新近走红的新闻人物,看他八面风光之中是否谨慎、是否骄狂。有些新闻人物不知何时一个跟头从云端栽到地面,摔死了。他们只会上山,只会蛮干,只会享受风光,没考虑怎么样下山。所有登顶的人都要下山,位高权重的人也有卸任的日子。观他们下山实际是看他们的价值观里有没有一些叫作敬畏、感恩、谨慎、谦卑的成分,这是保护下山人安全的工具与护身符。上山看的是体力和运气,下山看的是技术和修养。运动员要下山,做官的要下山,人人都有下山的时候。中年将近,老年悄至,算不算下山?算。不少进入老年的人不掌握下山的要领,因而不幸福。
下山是比赛的后半段,也是接近终点的一段。如果它不代表成功,还有什么成功可言?所以说,下山才是成功的标志。
(摘自2010年6月15日《今晚报》)
当社会上的主流都在做着励志的节目、拍着励志的剧、写着如何成功创业攀登高峰的励志书时,鲍尔吉·原野从另一面剖析下山的平凡与伟大之处,这其实也是一种励志,只是风格和前面所说的主流意识有点差异。而恰恰就是这点差异,会使得整篇文章在思想性上大大优于那些一味地加油鼓劲的作品。这是一种很普通也很高明的切入技巧,先正面引述再从反面立意,说开来之后再进行类比铺展,最后再次点明题旨,水到渠成。
【例文2】
玫瑰态度
◆ 乔叶
一次,去一位朋友家玩。她住的居民区都是清一色的独门小院。院墙低矮。我们惊奇地发现:朋友的左右邻居墙头都密密地插着一圈玻璃瓶碴,在阳光下泛着凛凛的寒光,唯独朋友的院墙上很诗意地种着一排纤细的绿草,在风中微微颤动着。
“我花了好大的功夫才种成的”,朋友不无得意地说,“先是在墙头堵土,然后是精选草籽,洒上草籽后又天天浇水,才把‘高处不胜寒’改为‘高处不胜碧’的。”
“玻璃瓶碴充满了敌意,又难看得很,固然没有你的绿草高明。可是,你的墙头草在梁上君子眼里未免柔有余而力不足,太好欺负了。”有人说。
“那你说我该怎么办?”
“种玫瑰。”我笑道。
大家一起笑起来。墙头种玫瑰显然不太可能,因为根扎不了那么深。不过,这可不可以成为一种美好的比喻让我们应用到处世的态度中去呢?玫瑰花意味着一种芬芳的情谊,玫瑰刺意味着一种坚定的保护。和平的时候,我们是花;战斗的时候,我们是刺。我们可以既善良又顽强;既大方又有原则。既勇敢又有风度;既欣赏鲜花的香艳,又暗筑起一道防范的篱笆。接纳友爱的胸襟,不一定非要毫无城府。拿起武器的方式,也不一定非得激烈和尖锐。也许,某些时候,二者恰恰可以颠倒过来。
这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但是我们却可以尽力培养出一种完美的生活态度。没有什么是绝对矛盾的,只要我们用心智去和谐地运作它们。
(摘自2010年6月16日《新民晚报》)
严格说来,这篇500多字的短文,完全不适合作为中学生考场作文的范例。一则字数太少,二则太过于简单。一个生活片段引发的一段思考,仅此而已。我们需要重视的其实是这段思考提出的方式以及它发展的方向,作者让玫瑰“成为一种美好的比喻”,最后落到我们“尽力培养出一种完美的生活态度”上。我们有很多的同学不善于挖掘一些细小的素材,或者是想到了好素材却不知话该怎么说,该说到什么份上,于是结尾都成了“让我们为了……努力奋斗吧”“只要我们……,就一定会成功”“……必将托起明天的太阳”之类的看似豪壮其实无力的套话。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处于重要的位置包含着关键信息的句子,一定要到位。“话说到位”是个硬性指标,过或不及都会令文章大打折扣。
【例文3】
时间不多,用完为止
◆ 郭韶明
手头有一件事,时间是一个星期,那么前五天,一定是碌碌而过,从第六天开始,才提上日程,时间紧紧张张,人却雷厉风行,好像突然就有了动力。
晚上要写个东西,最迟睡觉前交,那么吃完晚饭后到10点半,一定是聊天、看邮箱、喝茶,甚至无所事事,从11点开始正襟危坐,干到几点另说,不过总能干完。一般而言,效果还不错。
今天要去一趟银行。那么,一定不会一大早就去。相反,会在各种无关紧要的事情都处理完的时候,差不多4点半才出门,紧赶慢赶,好像在跟时间打仗,而之前,时间在你这儿,无用得都快扔进垃圾桶里了。
只要还有时间,任务就会自动膨胀,直到用完所有的时间。这就是“帕金森定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不是吗?做同样的事,所费的时间差别可能很大:你可以在15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上半天;你一天可以干10件事,也可以悠悠闲闲只干那么一件;你的论文规定完成时间是5个月,5天你也可以搞定;要你一年干件什么事,不到最后一个月,你可能根本忘了这茬儿……
相信多数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像弹簧一样,突然绷紧,然后,再猛然松懈。我们似乎习惯于让自己保持最好的弹性,所以,之前一直在拉,直到不能再拉的时候,松手,然后干脆利落,让这件事有个完结。下次,依然继续。
朋友说,她老公就是最典型的那一个。晚上11点之前,你永远看不出他今晚有多忙。比如明天有一个要上的项目,报告一个字还没写,11点之前,他会怡然自得地打游戏、看新闻,甚至看电视剧、给女儿修玩具,你让他干一件最琐碎最无关的事,都比催着他“去工作,早点睡”来得爽快。某天他终于想要改变,9点多就坐在电脑前,磨磨蹭蹭地进入状态,12点之前一切完毕。接着,麻烦来了,躺在床上他根本睡不着!于是,爬起来,再去干之前为了消磨时间的那些事儿。
我还有不少朋友,也是不到最后一刻死不干活的人。据说写稿的那一批,还成立了一个“非死线不写稿小组”,加入的人日渐增多。你要是之前催促,那就是对他们极大的不信任。
时间久了,大家都默认了这个怪论:明明知道事情特别重要,可是,你依然无法第一时间完成它,相反,似乎只有把它放在最后,才算压轴。
其实都知道“时间管理”:最先做的应该是重要又紧急的事,如准时完成工作、去银行还贷、应付一些难缠的人;接着再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比如近期购入计划、学习一项东西、去某地会朋友;然后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如不速之客、突然来电;最后才是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闲谈、邮件、电视剧等。
可是,这一二三四的顺序,被颠倒成了四三二一。说起来也没什么大问题,不过是个人习惯而已。而且,通常是知道自己的能力区间,才有底气就这么搁着,到最后一刻才想起去捡起它。
只是偶尔,也有出岔子的时候。有一次,合作伙伴就出了状况,道歉的时候告诉我,“我是一个内在时间很不敏感的人,希望能有外在时间的督促”,理由相当诡异。朋友的老公,也常常自食其果,有时她酣睡到三四点醒来,看到客厅里还亮着灯。还有的朋友,抱怨在某段时间因为把事情放下了,结果事情越积越多,就像一团乱麻,扯清它耗的不仅是时间,还有心情。
所以,当你总觉得事情很多时间不够的时候,当你总累得不行还力有不逮的时候,当你总看到别人很轻松你却一团乱麻的时候,建议整理一下,是真的事情很多,还是你把它压成了很多?如果真的很多,这没话说,一样一样干就是了;如果是自己创造的,只能从自己这儿找出路,谁也帮不了你。
一有念头放下一件事,先看看你放下它的理由,是消磨时间还是干一件更重要的事?你放下它的代价是什么?如果没有任何代价,忙里偷闲也是好事一桩,如果是更麻烦,比如要在可能更拥挤的时段里给它挤出一块,我劝你还是别冒这个险。就如同本来一列火车上,空间和乘客各就各位好好的,非要把前面的车厢都空着,最后一个车厢挤满了乘客,这不是自讨苦吃是什么!
(摘自2010年06月22日《中国青年报》)
还有一种文章就像例文3这样,选取的素材非常的平凡,平凡到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相似的经历。但恰是这种平凡,最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就像鲁迅在《社戏》的结尾所说的那种感受一样:“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不可复制的童年回忆是最美好的,这是一种“人生经验通感”。不到最后一刻死不干活,太多人有这样的陋习了。可以说,不需要你整篇文章文采飞扬,只要你有那么一处,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素材,抓住了某一种“人生经验通感”,你的文章就立马和读者拉近了距离,成功的几率也就大幅度地提升了。这种普通的“拙”素材,同样也是“大巧”的一种彰显。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