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为什么“跟丢”了斯诺登?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hdream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诺登事件对大众传媒来说是一件天赐的礼物,这个事件还在不断地发展。他的个人遭遇和其产生的国际性复杂影响相互交织,提供了大量的新闻话题。这其中包括:为什么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防务雇员会泄密?他去了哪里?接下来又回到什么地方?这件事对他本人会产生什么影响?对国际关系,例如美俄中之间以及任何为其提供避难的国家又会有什么影响?
  “棱镜计划”争议
  尽管新闻专题报道越来越多,但媒体似乎已经跟丢了故事的本质,它们似乎都忽略了斯诺登揭发的“棱镜计划”的秘密监视这一重要问题。“棱镜计划”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一项大型监视项目,负责从网络和其他电子设备收集世界各地个人信息,斯诺登认为这是不正当、无根据、无理由的监视行为。其实这种监视项目不单单美国有,例如英国政府通信总局(GCHQ)开展的“颞颥计划”其实是与“棱镜计划”类似的。一个记者说: “美国国家安全局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揭示的大西洋两岸高级秘密监视技术的存在表明,在定义政府侵入性监视的正当性方面,我们还处在一个新的法律真空领域”。
  反对声音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危险时期,不管通过监视收集到的信息是否能够预示或者阻止什么事件,负责保护公民的政府都有理由通过监视项目挫败恐怖袭击或追踪犯罪者。但这样的项目为什么没有经过公开讨论并让公民知晓就实施了呢?
  斯诺登在美国马里兰长大,曾从大学辍学,之前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私人防务项目的一个数据分析师,工作地点是夏威夷欧胡岛。这项工作使他能够接触到机密情报信息。此前他博客中出现过批评政府监测计划的博文,但目前还不清楚,他是否接触过其机构或者美国政府的对泄密者公开的系统,例如联系监察专员或者联系其国会代表。他的最后选择是将机密信息下载,然后与记者会面,之后从夏威夷飞到香港。在香港,他成为了各国新闻的头条。
  朱利安·阿桑奇是泄密网站“维基解密”的创始人,现在还因在网上发布年轻的情报分析师布莱恩·曼宁泄密的军事和外交文件,而困在伦敦的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维基解密”试图建议并支持斯诺登。斯诺登似乎仰慕朱利安·阿桑奇的所作所为。在离开美国期间,斯诺登承诺像“维基解密”一样保持事件的透明性,也承诺对个人隐私的高度重视。
  斯诺登泄露了美国政府的监视项目,名为“棱镜计划”,此计划于2007年《保护美国法案》和《外国情报监听法案》通过后开始实施。2013年6月,包括《卫报》《华盛顿邮报》在内的各大报纸公开了斯诺登泄密的信息,另附一则对其的采访。斯诺登在采访中称,这项监视计划侵犯了美国公民的隐私权。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项目其实是以前国际交流中监视项目的继续,这之前的监视项目使电信运营商和美国国家安全局之间有了联系。然而,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得监视远远超越了只追踪国际电话的范畴,现在的监视可以追踪电子邮件、网络信息和其他电子通信网络,可以辨清是谁正在和谁沟通和交流。这个项目真的像奥巴马总统说的那样,是合理平衡了国家安全需要和美国公民隐私保护吗?还是它仅仅只是没有理由的监视?这是一个爱国泄密者的英雄行为,还是一个背叛了祖国的空想者的鲁莽非法行为?斯诺登是一个英雄的泄密者,还是一个懦夫,或一个受人指使的小兵?要解决这些问题,研究“棱镜计划”和各国类似监视项目的本质是很重要的。不管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的公民,对个人来说,何种来源收集的什么信息,进行怎样的分析后会侵犯或保护公民的隐私?监视到底是只限于元数据、单个信息内容等,还是很多信息内容都包括?政府收集的信息,与私人互联网服务供应商或社会媒介公司收集的信息,有什么区别?它们会产生什么不同影响?我们没有这个层面的信息用以分析与讨论。我们有的只是让公众不再注意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即一个民主国家的隐私权问题,进而也错失了一个通过媒体报道实现公众教育的绝佳机会。
  媒体为什么“跟丢了”斯诺登?
  媒体也不是故意要分散公众注意力的。相反,媒体似乎只是简单地想迎合大众的胃口,大众对事件之外的个人或国际复杂阴谋更感兴趣。媒体报道包括以下讨论:斯诺登在哪里?他将会去哪里避难?机场过渡中的乘客受什么法律保护?斯诺登之前是否受外国政府影响?哪些国家已经或者将为斯诺登提供政治避难?斯诺登为什么在中美网络间谍讨论敏感时期来到香港?他在别国的行径会对美国与中、俄以及厄瓜多尔等国外交关系产生什么影响?其他国家政府是否不满美国国家安全局窥探其公民隐私的行为?为斯诺登提供避难的国家在贸易或国际协约中是否会存在风险?美国将会对其他国家如何施压来保证其遣返斯诺登?各大航班是否会改道来阻止斯诺登出行?斯诺登言语中是如何描述美国政府及其总统的?美国国家安全局是否能够保证情报操作安全进行?甚至还有报道描述,斯诺登的“前女友”是如何看待其行为的?
  斯诺登事件能够挖掘的故事还有很多,上文所述只是一小部分。从与读者进行交流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题材。但其实,新闻行业可以利用此事的公众吸引力来发起一场深入讨论,讨论数字时代的隐私和监视,还有隐私和监视对个人和国家网络安全的日益增长的重要性。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如果新闻行业不能抓住,它就会流失。
  媒体人没有用很大篇幅来讨论“棱镜计划”有很多原因。这个话题在九一一之后的世界可能不是很受欢迎。尤其是最近发生的几起恐怖袭击事件后,例如波斯顿马拉松赛上的爆炸以及英国的李·里格比(Lee Rigby)遭到砍杀事件等。长期以来,公众在意隐私,但他们也会为了一些利益,例如健康、安全或个人便利,而放弃自己的隐私。很多人愿意支持机场安检系统,因为他们认为乘客的安全高于其个人隐私。同时,很多人也会加入会员卡系统,例如超市的会员卡系统,这样他们放弃了个人隐私,而选择了在买东西时获得折扣。
  由于数以十亿计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要用到数字媒体,一些人认为情报机关潜在关注或观察人们的网上行为是不可行的,而不是不可能的。当然,“大数据”分析背后的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得大众监测十分可行,但这些分析性技术很复杂。大数据监测这项技术,不像某些事物一样很致命也很不容易被掌握,比方说军用无人攻击机。这个技术的复杂性,是记者们放弃提及“棱镜计划”的技术及其相关系统的另一个原因。
  斯诺登事件引发的公共兴趣,本来为解释新兴数字监视技术以及该技术从政府到公众的推广提供绝佳机会,但目前,有关此事的报道没有涉及这一方面。所以,新闻报道中的斯诺登是很不幸的。公众还可以在哪些领域做出自己的坚定判断?新闻行业并没有使事件透明化,且承担起更重大的公共责任。他们报道此事件中的人情趣味以及外交影响,却没有报道公共利益中最核心的监视问题。当然也有些不走寻常路的记者,例如《独立报》的詹姆斯·库斯科,尝试去描述和解释“棱镜计划”,但这些记者与围绕着斯诺登的猫捉老鼠的游戏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不管斯诺登在哪里都是如此!
  (作者为前英国信息与通信科技研究项目主席,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教授,《中国经济报告》实习生栗盼盼翻译)
其他文献
鉴于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是否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住房的养老地产已成为在中国备受争议的话题。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因此,抚养孩子常常被认为是养老计划的一部分,其重要性更是凌驾在储蓄和任何财产之上。  独生子女政策的固有问题  从传统上看,中国过去养老地产没有存在的必要。像由五到十个个体的小房子组合起来的四合院,让几代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然而,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计划生育一胎化政策出台后,人口结构
期刊
费尔普斯(Edmund S. Phelps),美国经济学家,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资本主义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及新华都商学院院长,被誉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和影响经济学进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通过研究证明了低通货膨胀率如何导致人们对未来低通货膨胀率的预期。2006年,埃德蒙·费尔普斯因其“在宏观经济跨期决策权衡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早在获得这项殊荣之前,他在经济学界就因为提出了
期刊
珍妮特·耶伦接替伯南克担任美联储主席,可谓生不逢时。美联储正处于近代以来危机最深重的时刻之一,它在5月公告中关于可能开始逐步缩小长期资产收购规模的说法,令各国央行大吃一惊,随即引发全球市场抛售。但一些对美国经济利好的消息对金融市场却可能是坏消息。因为投资者认为,美联储基于这类新闻做出的潜在紧缩政策,要比新闻本身更具有重要意义。  然后,上个月美联储推迟撤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市场又迅速兴奋起来。事
期刊
7月19日央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表明,中国金融领域新一轮的改革已进入快车道。  此次央行推进的政策,有着强大的社会共识,提速之快超出市场预期,但也被指信号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浮幅度基本已在10%以内,取消30%的利率浮动限制水到渠成。  央行的人士则表示,即使是一小步也来之不易。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今年1-3月全国
期刊
欧洲金融危机自始至今已有六年时间,有必要从千丝万缕的关系中抽丝剥茧,整理成一个简单一维的逻辑关系。欧洲金融危机也是世界金融危机的一个更广泛的组成部分,前期由2007年中期市场对美国房地产抵押证券丧失信心和美国房地产市场崩盘引起,后期随着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之后的市场冲击继续发酵。在欧洲内部,关于危机发生的不同原因被人们所认知,包括:不健全的财政政策、结构僵化、生产力效率低、地区宏观经济不平衡
期刊
在过去的三十余年时间里,中国的能源系统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能源系统的快速发展为持续的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1980年至2009年期间,中国人均GDP的增长速度三倍于同期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当下,中国能源系统正面临着供应安全、经济效率和迅速攀升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这三大挑战。如果不及时采取行动,这三大挑战当中恐怕没有一个能够得以化解。  相对
期刊
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银行出问题,那银行的股东和债权人就需要为此付出代价,而纳税人却可以独善其身。这是毫无疑问的。但鉴于前几年的一些状况,这个说法似乎已经不太现实了。即使如此,在欧盟财长发布了拯救和重组银行的最新决议后,人们对于这类情况又有了新的希望。毕竟,统一所有权和责任将是迈向责任个人化的重要一步,当然也就是解决欧元区重点问题的一个合理方案。最初,责任个人化是由欧盟基本条约的“不救援”条款解决的
期刊
在当今国际事务中,一个国家的形象越来越成为国家实力的基石。中国的形象正处于上升期,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世界各国人民都持正面态度看待中国的崛起。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成功,使很多人认为中国已经成为或者迟早会成为世界经济政治的超级大国。中国崛起极大提升了中国企业、中国科研,甚至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形象。  然而,公众对中国实力的看法并不会完全转化为对中国的全面肯定。中国在美国的形象就很差。中国的人权记录
期刊
得有多大的力量,才能让这么富饶的地方,在无灾之年的现代社会的孩童,都过上这种痛苦的生活啊十一长假,我在故乡小村边寻访曾经熟悉的植物。  “油树”!  我眼睛一亮,一株胳膊粗的油树,掩映在杂树丛中,树叶碧绿透亮,间或有几张小树叶,呈枣红色,叶子间的枝顶上,过了花期的果蕾收在一起,表明秋天已到。  不过,气温尚暖,油树叶还未显出更为漂亮的红色出来。叶落之前,油树和榉树叶一样,会变成靓丽的红色,与冬青竹
期刊
尽管巴西人喜欢人多热闹,但当100余万名游行抗议者出现在全国100多个城市时,巴西人还确实感到十分惊讶。抗议者反对政府为筹办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浪费数十亿公帑,并表达对医疗、教育和社会安全等制度的不满。没有人预料到会有抗议,也没有人想到巴西民众的愤怒和失望之情如此之深。巴西总统、其他政治领袖、媒体、专家、学者、智库分析人士、银行家、商人、外国投资商,甚至是抗议最开始的组织者,都讶异于竟然有如此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