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百草园”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二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l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充满生机,令许多懷抱梦想的儿童羡慕不已。其实,人人都有自己的“百草园”,那就是童年成长的天地。在我眼里,那个毫不起眼的小花园,就是我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片乐土。
  儿童的天性似乎就是玩。小孩子不懂得什么是烦恼,一放学,许多同龄的儿童就会聚集到小花园,玩捉迷藏、过家家、老师校长等游戏。一个小小的花园,承载着多少的欢笑与梦想啊!
  既然是花园,那肯定是有花的。当春风唤醒沉睡的大地,便是我们这些幼童最欢快的时刻。注定的,小孩儿天生就是破坏分子,对于美丽的花朵,那时的我们还不懂得欣赏,可怜的花儿啊,在短暂的时间里,就这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而我们,却还在得意洋洋地向伙伴炫耀摘的花有多少,并不明白生命的珍贵。现在想想,真觉得脸红。
  秋天的花园弥漫着淡淡的悲伤,曾经盛放的花朵早已残败,往日的欢乐没有了,偶尔会听到几声鸟鸣,除此之外,一片死寂。然而,在这寂寞里,也不时会有我们可爱的笑脸,毕竟数落叶和看蚂蚁搬家,也是有趣的事情。
  通向童年的路已经尘封,昔日的小花园也已经被住宅取代。我们渐渐走向成熟,一个个梦想启程了,远航了。童年的“百草园”在岁月里流逝,而在我的心中,它将永存。
  (指导教师:刘自学)
其他文献
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90多岁时,一次赴友人宴,当佳肴摆满宴桌后,牙齿几乎脱落光了的钟敬文先生对大家说:“你们先吃吧,我是个‘无齿(耻)之徒’,对付不了这些好东西。”欢快的笑声避免了冷场尴尬。一会儿,为钟先生另做的热汤面端上来了,钟先生依然妙语解窘:“我是欺软怕硬,你们别学我啊!”    散文家梁实秋一次去饭馆,白米饭久等也不上来,饥肠辘辘的梁先生耐着性子幽了服务小姐一默:“怎么白米饭还不上来?是不是
一、中国翻译出版史上的“黄金组合”——魏易口述和林纾笔译  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一文中提到:“古文不曾做过长篇的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的小说。古文里有很少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和狄更斯的作品。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与《迦因小传》等书。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  “古文”大家的林纾(琴南),在胡适的笔下,竟有三个“居然”
我站在一株花面前。这花孤零零地生长在一座被遗弃的花园里。这花园坐落在沙漠中的一个庭院里。花儿感到孤寂,或者这是我的想像。这个地方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只有她。我以为她一定渴望着一个绿色的伙伴,来慰藉她那无边空旷中的孤独。  我对她说:“早上好!你是此处最美丽的花朵!”  她说:“‘最美丽’是什么意思?”  我明白了,她太谦虚了,谦虚到这种程度——不知道自己是美丽的。造物主的法则——花儿们都顺从这法则—
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每到这个日子我们都会采取各种方式纪念和庆贺。那么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国庆节又是什么样的呢?    对大多数国家来说,国庆节都是非常隆重而特别的节日,总要进行各式各样的庆祝或纪念活动,以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国家的凝聚力。不过,世界各国的国庆节不仅来历不同,名称也大不一样,如许多国家叫“国庆节”,也有国家叫“独立日”(如墨西哥)、“共和日”(如冰岛)、“联合日”(如
姜堰市蒋垛中学新桥文学社成立于2000年。9年来,该文学社社团活动规范化,写作指导系列化,为广大热爱文学创作的同学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近年来,为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积累经验,新桥文学社每年组织一次远足采风活动:2006年天目湖之旅,2007年南大之行,2008年扬州人文之旅,2009年走进南京。同时,社刊《新桥文学》也日臻成熟,“四季花”“远足风”“故事园”等栏目深受学生喜爱。“文贵求新,言为
期刊
世人大都知道许子东长期担任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的嘉宾,后来又参与了“圆桌派”与“见字如面”等文化类节目,通过电视感知到的许老师,无愧于当代学者中的“名嘴”之一。然而在这些节目上,受限于角色安排和时间分配,许老师的言谈往往只能点到即止,无法尽兴,要真正充分领略他的语言魅力,只有进入他的课堂。2006年至2009年,我于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追随许老师求学三年,深刻体会到他清新脱俗的课堂艺术。  许老师
“莽莽黄沙,一片黄色的天空,沙子如同被铁锹扬到脸上……”对人类来说,沙尘暴是令人惊恐和厌恶的灾难,但你是否知道它的另一面呢?  沙尘暴是地球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作为一种自然过程,给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沙尘的洲际运动把富含生物生长必需的多种营养成分播撒开去,恩泽广宇。亚洲沙尘暴每年把上千万吨的沙尘微粒从中国西北和蒙古国等干旱地区携出,撒落到广阔的太平洋,给大洋中的生物带来一场“营养丰富的盛宴
1921年,湖南發生全省范围的“辛酉荒灾”,先春荒后夏旱,尤其以辰溪、溆浦、芷江、麻阳、晃县、安化、新化、宁乡等地最为严重,饥民成群结队逃亡省城,甚至湖北、江苏等地,沿途倒毙者随处可见,“饿死之尸即为饿而未死之人所食,以人为食,实为千百年罕见之惨剧”。那几年湖南兵灾、天灾不断,饥民逃荒司空见惯,白屋诗人吴芳吉刚到明德中学任教,“晚饭后,独雇小舟,遍游西岸诸山。归泊南门,遇蓝田难民数队,怆然泣下”。
上车不排队、拼命抢座、大声讲话——这些都是日本观光客从中国归来后的老生常谈。北京當初为了迎接奥运会而开始的 “排队日”,日本媒体也做了报道,当然文末都不忘顺带加一句“实现一定需要相当多的时间吧”。  这些话听起来有些刺耳,但应该不是毫无根据。我有幸在成都、北京和上海学习工作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无论在公交车站、商店收银处、公共洗手间,都曾因为按日本人的习惯排队而被当地人抢走位子,这样的“吃亏”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