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训练课精彩片段评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c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难,作文难,作文课上不开颜。”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于是,我想作一些探索。
  
  片段一:随机点评,显示教师智慧的魅力。
  
  师:(板书:年龄)谁能告诉大家,你几岁了?
  生1:我今年11岁。
  师:谁跟他不一样啊?
  生2:我今年10岁。
  生3:我今年9岁。
  师:我知道了你们有三个年龄段,下面,不许直接用数字告诉大家你几岁了,要用一句话来表述,使同学们能根据你的表达猜出你的年龄。
  生2:我今年8 2岁。
  师:还是数学啊,不用数字行吗?
  生2:我今年1旬。
  师:1旬是多少啊?
  生3:10岁。
  师:很好,真让我们大家长知识。
  生4:我按照国家规定年龄入学,今年小学4年级了。
  师:棒极了!用上学的时间来表达。
  生5:我是小学生,而又是属狗的。
  师:哦,用属相告诉大家,看来对我们祖国文化很了解啊!
  生6:我再过一年就可以到马路上骑自行车了。
  师:你还懂得法律知识呢,了不起!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达都非常有意思。如果把这些丰富的语言都用到作文中会对你的写作很有帮助的。
  [评析]:现代教学论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教师准确合理的评价语言能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唤醒受教育者的智慧。在课前导入这个小小的环节。我以充满魅力的评价语言虽产生于即兴。但却来源于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育理念。形象生动、机敏睿智、充满亲和力的语言风格使学生如沐春风,使整节课充满了勃勃生机。
  
  片段二:巧妙导入,步步皆是风景。
  
  师:下面,我们再玩一个游戏,我说一个或两个字的词,你们用其中的一个字,来代表这个词的意思。
  师:男人。
  生:男。
  师:这样说准确吗?
  生:人。
  师:女人。
  生:人。
  师:鸡肉。
  生:鸡。
  师:上当了!想想!
  生:肉。
  师:肉鸡。
  生:鸡。
  师:盒饭。
  生:饭。
  师:黑漆。
  生:漆。
  师:你们看。中国字有意思吗?
  生:有意思。
  [评析]:这一片段中,学生们在游戏中得到了乐趣。那看似简单的游戏,不正是为这节课训练学生精炼的语言文字做铺垫吗?真可谓“润物细无声”。这个发人深思的游戏,引你向教学的更高境界迈进,领你登上高处。享受“一览众山小”的快乐。巧妙的“两字变一字游戏”,看似简单,实则体现多重功能。首先,学生的思维在快速运转中感悟到汉语的简明与变化,他们的思维定势在第三组时(傻瓜——(傻)瓜)受到考验,锻炼了学生思维的迅速判断能力与应变能力;其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被充分调动起来,“有时需要具体、有时需要简明”的表达方法也在游戏体验中被学生理解接受,同时也为“学写短信息”的应用文教学巧设了铺垫。
  
  片段三:模拟生活情境,引入作文话题。
  
  师:你们都知道我是谁了?那你们该怎样称呼我呢?谁先来?
  生1:我叫您“赵老师”。
  师:可以,还可以称呼什么?
  生2:赵伯伯。
  师:也可以啊!
  生3:赵爷爷。
  师:行,但我最喜欢的一个词,大家刚才没说到。
  生4:赵先生。
  师:我是比你先生出来的。
  生:(哈哈大笑)
  生5:景瑞老师。
  师:为什么要这么说啊?
  生5:显得亲切。
  生6:朋友。
  师:好极了,我就是你们的朋友。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下面,请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这件事是这样的:我有一个亲戚叫赵伟,他是初二的学生。前几天,他到北京来玩。今天下午,要坐火车回到自己的家——西安。可是,因为我今天要给同学们上课,不能送他回家啊。所以呢,为了他的安全,我想提前告诉一下赵伟的家长。你们说:有什么办法?
  生7:可以打电话。(板书:打电话)
  生8:还可以发传真。(板书:传真)
  生9:还能写信。
  生10:反对。太慢了。一封信从北京到西安需要好几天呢。比火车还慢。
  生11:老师,我觉得寄信也可以,可以用特快专递,或者用电子邮件。(板书:电子邮件)
  生12:还可以发手机短信。
  生13:还有一种方法。用呼机。
  生14:你太落伍了。
  师:这么多的好办法,除了写信慢一点行不通,别的都比较快。但是我还得跟你们介绍一下他们家的情况:赵伟家里没有传真机,也还没买电脑呢,所以就剩下两种办法:打电话、发短信。好,现在,老师就打电话。(老师拿起手机假装拨电话)没人接啊!那我们只能发短信息了。
  [评析]:我设计的活动内容始终是学生身边的生活。尤其选择了贴近现代生活的“短消息”作为教学指导的核心内容。因为现在手机已经普及,有些学生甚至也有手机,所以对于研究有关“短消息”,就激发了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精心设计的“发短信”的真实应用情境,“给赵伟的父母发报平安”的短信。一时间使在场的所有师生都进入到这个情境之中去。有人说:“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是发展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灵犀。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之产生内在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探求,才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动力,发挥聪明才智,进而养成习惯,培养能力。而赵老师的课完全达到了这个目的。师生共同拨弄起“趣”的琴弦,谱写“理”的音符。
  
  片段四:巧设训练,体现教师指导的朴实。
  
  师:你们觉得“赵伟今天返回西安市赵景瑞”这则短信能写得再简明一些吗?帮帮老师。
  生1:我觉得可以把“西安市”删掉。
  师:都删掉?
  生1:对,因为我觉得他从哪来的,应该回到哪里去。就没必要写回到哪儿。
  生2:我觉得不能删掉“西安”,万一他的家长不在西安呢?光说“返回”就显得不太清楚了。
  师:意见不一样了,你们自己交流交流。
  生3:我觉得“返回”一定是回到原来的地方。即使他的家长不在西安,也一定知道他是回到自己的家。
  师:“回”到底是什么意思?拿出字典查一查。(生查字典)   生4:“回”就是“从别处回到原来的地方”。
  师:由此看来,省掉“西安市”三个字,还是可以把意思说清楚的。
  生5:我还能省字,“返”可以去掉,因为“回”电经能表示回到自己的家里了。
  师:又出现了对字的理解问题,怎么办?想想刚才我们是用什么办法解决的?
  生6:查字典。
  师:好,就照你们说的查查看。
  生7:(查后)“返”就是“回”的意思。
  师:字典真是个好教师,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么多疑难问题。看来“返”这个字也可以省掉了。
  [评析]:在课堂上,当学生对一些字词的意思不理解时,老师的解决办法是很多的。启发学生互相讨论、联系上下文理解、利用媒体创设情景等,这些办法在一定环境下,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像这样让学生拿出字典来实际动手查一查,尤其是两次,还是不多见的。一堂课的设计,尤其是公开课,往往调动了老师们的全部神经,在追求新意,追求时尚,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渐渐地忽视了教学最为淳朴的东西。字典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终身伴侣,而学生查字典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这个问题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关注吗?这一做法,发人深省,令人沉思。
  
  片段五:合作探究,蕴含老师启发的功力。
  
  师:我想跟大家讨论讨论,怎样才能做到发短信息要“简明”呢?大家看板书思考思考,上面的一行字为什么能省?下面的一行字又为什么能省?这里有什么规律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分组讨论讨论。
  
  师:每组派一个代表说说看。
  生1:我觉得上面那排是表示姓、地点和名称的,是收信息的人知道的事情,所以可以省略。
  师:你的意思说写信息的人要想着收信息的人知道什么,考虑得很深刻啊!
  生2:我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赵伟肯定会回自己的家。爸爸妈妈都知道,当然不用写上“西安”了。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写的人是“作者”,收信息的人呢?
  生:“读者”。
  师:也就是说写作的时候“心中要有读者”。
  生3:下面一排字,我觉得“天、返、市”都是可有可无的。比如“今”就能代表“今天”。所以一排的字都可以省掉。
  师:实际上这则短信用“伟今回”这几个字就可以代表了,我们平时用水不能浪费,用纸不能浪费,用字也不能浪费啊!
  师:节约的品质是我们必备的。短信写得短有什么好处啊?
  生4:可以节省您的时间。
  生5:还可以替手机省电。
  师:(笑)都是替“我”省了……
  生6:读者看的时间也短了。
  生7:收信息的人一看,就清楚明白了。
  师:对啊,短信写得简明也是在替读者着想啊。
  [评析]:当今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知识发展的课堂,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分析、探讨、归纳本节课的教学要点:用字要节省。而在帮助学生梳理思绪的过程中,又巧妙地渗透了人文关怀:作者要站在读者的立场去想问题。语文教学没有离开工具性的人文性,也没有离开人文性的工具性。这一节课设计的精彩就在于很好地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
  把“写短信”作为教学内容,透过简短的文字来生成妙趣横生的课堂,这是比较成功的。概括是当前信息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语言表达的品质,但这一教学重点,在作文教学中被重视程度是相当弱的。即使是一篇要求学生写具体的文章,也不是到处都写具体的。这看似简单的一笔,却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语文即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其他文献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独特感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珍视”。无疑,这样的教学方式解放了学生,活跃了课堂,丰富了视界。但是。从课堂上学生交流的“独特感受”来看,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学生的独特体验由于种种原因显得肤浅、浮华,最终如流星划过,造成课堂资源的严重浪费,致使学生的“独特体验”长时间在“自主建构”的门外徘徊。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从“独特体验”走向“自主建构”呢?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粗浅的探讨。  
《永远的白衣战士》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特殊时期——“非典”为背景的人物通讯。这篇通讯在选用时,作了大量改动,原通讯中很多感人的事例因篇幅问题都被删除了,因此课文相对来说就缺乏了直观感受的鲜明性。主人公叶欣感人的事迹只有通过仔细品味,我们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出来!这就为我们解读文本、实施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一、“永远的白衣战士”叶欣和“永远的白衣战士”们    读着
[编者按]目前关于教师评价的问题已经受到了多方关注,例如以学生分数的高低判定教师的教育成就、以发表文章的多少评价教师教育成果大小等方式已遭到了多方的质疑或批判,甚至在制度的层面也开始有了松动的迹象,而一些新的、更加有利与教师自身发展、有利于展现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方式正在一些学校得到试行。北京十一学校在教师评价方面所作的一些尝试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很多方法极具人性化,对于突破以“分”论“功”的评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早已为大家熟知,走进上庄中心小学,校园中的生活德育,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惊喜。  惊喜一:德育充满诗的色彩  “你会写诗吗”在上庄中心小学的校园里,随便叫住几位学生问一问,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会!”再问问老师和学校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人不会!上庄中心小学的学校生活,是离不开“诗”的生活。  提到诗,不能不提上庄中心小学的毛向军校长。这位血液中流淌着诗情画意的校长,把
具有辩证思维品质的人,会用一种客观、公正、理性、包容的态度待人接物,这是当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和呼唤。辩证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也是语文学科重要的培养任务。要培养这种重要的思维品质,语文教材应当给予充分的示例或材料支持,笔者认为,现行的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所关注,但精度、力度还不够,还有待提升和加大。  正例:《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作品,里面运用鲜活的例子,鞭辟入里地
学校还没放暑假,考入疆内初中班的学生回学校看我。我当时正忙着分试卷、登成绩。来看我的学生,有的给我捶背,有的帮我分试卷、登成绩。他们是我教的第一批毕业生,做事如此细心,懂得替人分忧,令人感到自豪!  顽皮的学生,约束的制度  这些学生是我从六年级带到小学毕业的。我第一次走进六年级四班的教室,只见满地果皮纸屑,小零食辛辣的味道扑面而来,课桌歪七扭八,学生你打我闹,连老师进来都不知道。教室里一共可以坐
【摘要】一个人要在另一个人的葬礼上说些话,他究竟想干什么?不管怎样的花样百出,其中两样一定是很核心的,那就是念逝者,抒情怀。很多作家会将二者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先写成就,然后集中传达情感,而左拉将这两者巧妙、自然、严丝合缝地糅合在整篇悼词中。让读者随着这位作家的逐渐高昂的情感,在他的深刻和睿智中感受到逝者生命的成长、成熟。  【关键词】智慧;多情;演说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
2013年12月,兰州市公安局城关分局刑警大队接到一个男子报警,称其妻子王倩失踪,刑警迅速展开调查。案件很快告破,王倩已遇害,凶手李大鹏曾是她的情人。据警方深入调查,李大鹏曾是一个富豪。在此之前,他已将另一个情人董美琳杀害。更令人惊诧的是,从李大鹏身上,搜出了一张列有8个情人姓名的黑名单,那是他要劫杀的全部目标。  一个曾经的富豪为何要列出情人黑名单,又为何去抢劫杀人?一个令人感慨万千的故事,在兰
设计理念  紧抓作者的感情线索——四赞安塞腰鼓,引导学生层层剥笋,通过品词析句、创造性的朗读、语言训练、合作探究等,催化学生情愫,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四次赞叹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浓烈的升华,作者是借赞安塞腰鼓赞黄土高原,赞中华民族。    教学流程  一、提纲挈领,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朗读了课文,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炽烈的情感!作者在文中一次又一次情不自
2007年8月16日上午,国家语委在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即《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2006》,以下简称《绿皮书》),其中以选目形式公布的171条2006年度新词语,引起了媒体、读者和专家的广泛关注,仅发布会当日新浪网网民的相关留言就逾500条,迄今为止已有几十家媒体就新词语问题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采访。我们作为新词语研制任务的承担者,借《语文建设》珍贵的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