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无代八思巴文铁质银字符牌及其价值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gb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元代八思巴文铁质银字符牌是一件珍贵的国宝级文物。这件符牌对认识和了解元代符牌制度、八思巴文文体和语言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元代;八思巴文铁质银字符牌;符牌制度;八思巴文
  [中图分类号]K87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0-0034-02
  元朝时期,中国版图空前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①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先后统一蒙古各部,继而东征西讨,通过金戈铁马的赫赫武功,纵横驰骋于欧亚大陆,建立起西抵黑海,几乎包括整个东亚地区的世界性帝国。忽必烈建立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的王朝,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但是,如何统治这样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世界帝国,这是蒙元统治者长期以来面临的政治困境和必须要解决的统治难题。而蒙古统治者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完整的符牌制度成为元朝统治辽阔的疆域的制度保障。
  关于元代符牌制度,学术界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专门探讨,如乔今同《元代的牌符》②、李晓菲《新发现元代金牌及元代牌符文献研究》③、陈永志《蒙元时期的牌符》④、齐木德道尔吉《西南大学历史博物馆藏元代蒙古语八思巴文牌符释读及其他》⑤等。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元代八思巴文铁质银字符牌进行探讨,进而认识和了解元代符牌制度、八思巴文文体和语言。
  一、元代八思巴文铁质银字符牌概况
  甘肃省博物馆展柜里陈列着一件国宝级的文物,即元代八思巴文铁质银字符牌,征集于1965 年。符牌外形和文字完全相同,带趺座,通长18厘米,圆径11.7厘米,重249克。周边隆起,趺座末端带一活环,以为佩系。正、反两面都有虎头花纹,虎面正向,神态异常狰狞,尖锐的前爪抱于胸前,虎身隐而不现,正面凸起的是元代朝廷内部通行的官方文字八思巴蒙文,文字和虎纹毛发镀银,字体五行,一正一反,书法端庄秀丽,疏密得体。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照那斯图先生译释为:“长生天,气力里,皇帝圣旨,不从者治罪。”符牌造型设计精巧,纹饰细密流畅。背面以汉字书曰:“公务急速,持此长行,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又符牌汉字编号曰:“玄字拾号”,上有系绳佩带的圆环。
  二、元代符牌制度
  《元史》记述符牌种类包括金虎符、金符、银符、海青符等。《元史·兵志》记载:“万户佩金虎符。符趺为伏虎形,首为明珠,而有三珠、二珠、一珠之别。千户金符,百户银符。”?譾?訛说明蒙元时期,官员佩带金虎符、金符、银符等有官阶等级划分。趺即“螭首龟符”,是将符座作成伏虎的形状,故名。上述三种符牌都属于长形牌,除此之外,还有圆形、虎头圆牌等类型,甘肃博物馆馆藏元代八思巴文铁质银字符牌即为虎头圆牌。
  圆形牌又称“圆符”,包括金字牌、银字牌两种。《元史·兵志》记载:“遇军事之急,则又以金字圆符为信,银字次之。”⑦又《元史·刑法志》记载:“诸朝廷军情大事,奉旨遣使者,佩以金字圆符给驿。其余小事,止用御宝圣旨。诸王公驸马,亦为军情急务遣使者,佩以银字圆符给驿。其余止用御宝圣旨,若滥给者,从台宪官纠察之。”⑧说明金、银二符的用法是有区别的。
  圆形牌与长形牌在用途上有所区别。圆形牌和长形牌的应运虽然都侧重于军务,但是长形牌还可以用于政务以及其他事务,甚至用以表明佩带者身份、地位。而圆形牌的用途则比较单一,几乎完全用于驿站传递军务。根据《元史·兵志》“站赤条”记载:“典瑞院掌金字圆牌及铺马圣旨三百余道。至大四年(1311),凡圣旨皆纳之于翰林院,以金字圆牌不敷,增置五十面。盖圆牌遣使,初为军情大事而设,不宜滥给,自今求给牌面,不经中书省、枢密院者,宜勿与。”⑨对圆形牌的运用情况说得十分清楚。
  圆形符牌质地以铁质为多,元朝正史中有关于“制镔铁海青圆符”的记载。圆行符牌种类按等级划分,大体包括海青牌、虎头圆牌、普通金字圆牌、普通银字圆牌四类。
  海东青牌,又称“海青符”、“海青圆符”,牌面刻有海东青图样,在圆形符牌中等级最高。海东青属鹰类一种,产自东北地区,性鸷强悍,深受蒙古游牧民族的喜爱。海东青牌仅限于通报紧急军情,持有者往往拥有特别的通行权力。 海东青牌亦有金、银牌之分,至于何时开始区分,史书记载不详。但是根据《元史·世祖本纪》“赐诸王合必赤金银海青符各二”⑩的记载,最迟至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海东青牌已经有了金、银牌区分。
  虎头圆牌牌面刻有虎头图案,其作用类似长形虎头牌。
  普通金字圆牌牌面没有任何图案,其作用类似素金牌,但是比起长形牌更加突出其军事性特征。根据《元史·仁宗本纪》记载,大德十一年(1307),“敕诸使臣非军务急速者,毋给金字圆牌”。?輥?輯?訛
  普通银字圆牌性质与普通金字圆牌相同,但级别相对较低,《元史·顺帝本纪》有“典瑞院给淮南行省银字圆牌三面”?輥?輰?訛的记载。
  三、元代八思巴文铁质银字符牌的价值
  蒙元帝国空前统一、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操有不同语言的民族先后汇集在中央王朝的统治下。当时的蒙元朝廷,除官方语言蒙古语之外,还有突厥语、通古斯语、汉语、藏语等不同语系的语言。与之相对应文字则有畏兀儿字、西夏文字、汉字、契丹字、藏文字等,其中蒙古文字也创造于这一时期,并迅速使用、传播开来。蒙元时期,通行全国的蒙古文字包括蒙古畏兀字、八思巴蒙古字两种,在发展蒙古民族文化、保存蒙元时期丰富的文化遗产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蒙古汗国建立后,成吉思汗为加强蒙古贵族的统治,决定改变传统刻木记事的方式,创制蒙古文字。蒙古畏兀字以畏兀字母拼写蒙古语言,属于拼音文字的一种,自左向右竖写,创制于成吉思汗统治时期(1206~1227)。1204年,回鹘人塔塔统阿使用畏兀字以书写蒙古语,从而创制了回鹘式蒙古文字,之后逐渐在蒙古族中行用。蒙元统治者使用蒙古畏兀字书写诏令文书,并用来译写汉文典籍。八思巴蒙古字颁行后,蒙古畏兀字不再作为官方文字,但仍在民间使用。   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为进一步适应和加强中原汉地的统治,在汉族臣僚的协助下,依照中原地区封建制度改造蒙古汗国原有的行政体制,其所制定和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政策为元朝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蒙元帝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语言文字庞杂,政令下达十分不便。有鉴于此,元世祖遂以藏传佛教大师萨迦派喇嘛八思巴为国师,并命他重新创制蒙古文字。至元六年(1269) ,八思巴蒙古文字创制完成并正式颁行,为区别称塔塔统阿的蒙古畏兀字,称之为蒙古新字,次年又改称蒙古国字。从此,八思巴新制蒙古字成为官方法定的文字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八思巴蒙古字以藏文字母为基础改制而成,字体方体,自上而下直写,自右向左行,共有字母40多个,用以拼写蒙古语,也拼写汉语甚至伊斯兰语等。八思巴蒙古字是蒙元统治者企图以一种通用字母拼写蒙、汉、藏等各民族的语言的一次创造性的尝试,在中国文字史上亦具有重要的意义。八思巴蒙古字通行100多年后,随着元朝政府的覆灭逐渐被废弃。
  甘肃博物馆馆藏的元代八思巴文铁质银字符牌实物表明:八思巴蒙古字创立之后,作为蒙元朝廷官方法定的文字逐渐取代蒙古畏兀字通行于全国各地。作为传递边疆重要军政事务的符牌,牌面刻有蒙元朝廷内部通行的八思巴蒙文十分符合情理,同时在符牌背面以汉字书写,则又反映了蒙元帝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事实。同时,由于八思巴蒙古字晦涩、难懂,只有少数朝廷官员才能掌握,认识它的人极其有限。因此,蒙元朝廷最高行政机构正是利用八思巴蒙古字这一特性,将它巧妙地应用在了军事保密方面。
  蒙元朝廷利用各类八思巴文符牌向各级军政机构传达中央政令有着防范包括汉族在内的众多异民族的意图,从而保证了朝廷所下达的军政命令在传递过程中的高度保密性。这种用密语传递军事信息的方法,符合现代军事关于秘密情报战的原理,而在中国元朝时期八思巴文充当着安全传递情报的角色。
  四、结语
  蒙元时期,中国版图辽阔、民族众多,为巩固政权、稳定疆域,统治者创造、设计并完善了一套包括制造到管理以及使用的完整符牌制度,颇具特色。元代符牌种类很多,包括金虎符、金符、银符、海青符等,其区别在于军情轻重缓急的不同。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这枚符牌,属铁质银字虎头圆牌,是诸王公驸马传递军情急务时所用的信物。佩带这种符牌可通行全国各地以及蒙古四大汗国,域跨欧亚,具有国际通行证的作用。
  目前,出土和存世的元代八思巴文符牌数量有限,十分稀少。西藏扎什伦布寺藏有一枚历来被作为圣物收藏的铁质镀金牌,黑龙江博物馆收藏有一枚元世祖时期的虎头牌,俄罗斯远东国家博物馆藏有西伯利亚出土的一枚镀银八思巴文圆形牌和一枚上下呈圆形镀金的八思巴文长方形银质牌,内蒙古自治区历史研究所收藏有一枚在内蒙古清水河县发现非常珍贵的纯银制圣旨牌。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元代八思巴文铁质银字符牌保存十分完整,为我们研究元代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等领域提供了实物资料。
  [注 释]
  ①明·宋濂:《元史·地理志》,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②乔今同:《元代的牌符》,《考古》,1980年第6期。
  ③李晓菲:《新发现元代金牌及元代牌符文献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2期。
  ④陈永志:《蒙元时期的牌符》,《内蒙古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
  ⑤齐木德道尔吉:《西南大学历史博物馆藏元代蒙古语八思巴文牌符释读及其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6期。
  ⑥⑦⑨明·宋濂:《元史·兵志》,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⑧明·宋濂:《元史·刑法志》,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⑩明·宋濂:《元史·世祖本纪》,中华书局2000年版。
  明·宋濂:《元史·仁宗本纪》,中华书局2000年版。
  明·宋濂:《元史·顺帝本纪》,中华书局2000年版。
其他文献
2011年1月21日,一个寒冷、凄然的日子,文杰大哥走了。95年的漫漫人生,定格在那黄昏的一瞬间。他走得那么匆忙,匆忙得来不及和任何人打声招呼;他走得那么安详,安详得只留下轻轻的一句:“我想睡会儿……”是的,他太累了。60多个春秋的辛勤耕耘,2万多个日夜的执着守望,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大漠隐士”化作一缕青烟,和三危相依,与鸣沙为伴,携飞天共舞,尽毕生佛缘,继续追寻他永远的敦煌之梦去了。  人生总
期刊
[摘要]每一座城市都有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独特的城市景观设计,虽然这种历史和景观不能被复制,但可以借鉴其态度和理念。珠海既有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也有着条件比较好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国内一些城市设计中的成功经验为将珠海建设成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代的灵动城市带来了一定的启示。本文以大连和杭州为例对此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城市形象设计;珠海;大连;杭州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用而不疑”,语出汉王逸撰《楚辞章句·离骚经章句》,原指殷商武丁的用人政策。后亦曰“用人不疑”。五代、宋以后有了完整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说。历代帝王能用此策者,可谓之“贤主”。  段院长是否“疑人不用”,我不清楚,但他“用人不疑”,我可深有体会。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段院长与甘肃人民出版社的曹克己社长,雄心勃勃要出一本“文革”以后介绍敦煌的大型图录,出版社派出的编辑是马负书,敦煌文物研究所
期刊
段文杰对敦煌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对敦煌艺术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探索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敦煌壁画临摹方面不仅个人成就卓著,而且开始了科学总结,为创建临摹学的学科体系奠定了基础。作为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的掌门人,为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1944年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的近70年历史中,共有三位领导人,即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这在全国的科研院所中是
期刊
芬兰湾醉人的黄昏  我是在秋高气爽的8月,从陆路由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乘车去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上午出发,由于俄罗斯海关效率低下,通关十分缓慢,用了足足两个多小时才办完出关手续。到赫尔辛基吃过晚饭以后,已是夕阳西下了。  下榻的宾馆在郊区,七拐八绕,开进一片茂密的大森林。到宾馆以后,发现是一家森林式宾馆,全是原木搭建的木屋,自然纯朴,原生态,住腻了冷硬的钢筋混凝土鸽子笼,觉得很新鲜、很亲切,心中顿然
期刊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进行战略大转移,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击退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经历十一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行军二万五千里。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诗词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早就在广泛流传,而且在1937年即通过美国记者埃·斯诺编著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而传于国外(见于该书第五编《长征》),很多的学者都谈过关于此诗的意义和艺术表现。  毛
期刊
[摘要]在甘肃永登连城镇牛站村流传着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九天圣母传说。这些传说以民间写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地方保护神的形象,表达出民众的英雄认同、和平愿望、价值追求,生动展示了口头叙事与村落信仰民俗的双向建构过程,满足了民众多方面的信仰需求,也以特殊的方式完成了村落史的记忆过程。传说的文化功能与民众传承心理紧密胶合、互为支撑,在这个意义上,传说不仅仅是神圣性的,更是世俗性的,甚至带有某种些微的历史气
期刊
段文杰先生逝世后,段兼善先生遵从父亲遗愿,将他生前珍爱的各种图书和资料共2784册无偿捐赠给了敦煌研究院。这些图书资料是先生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学术遗产,也是他“情系敦煌”的又一真实写照。敦煌研究院领导对段先生捐赠图书的接受和入藏工作十分重视。从一开始的清点、接受到最后的分类、编目以至入藏、开放阅览,院领导全程关心、大力支持;具体承担任务的院信息资料中心的全体员工认真负责、通力合作,圆满地完成了这项
期刊
[摘要]小调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它所反映的集体式生产方式保留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合理因素,为解决后现代文化危机打通了一条通道。嘉峪关民间小调的表演艺术具有委婉、明快、野艳、爽朗、粗犷等鲜明特色,这和河西人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性格以及流行于这个地区的民间音乐舞蹈有着密切联系。  [关键词]嘉峪关民间小调;民间艺术;文化建设;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期刊
[摘要]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是甘肃省典藏古籍最为丰富的图书馆之一,古籍门类齐全、内容丰富、保存完整,其中列入国家善本目录的有书527种、7003册。为了更好地开展古籍普查工作,保护和利用馆藏古籍,可采取以下措施: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古籍保护的投入;加大古籍普查的力度、重视古籍利用;加强馆员专业培训,加快引进专业人才;加快古籍数字化;借助校内科研机构整理古籍。  [关键词]古籍普查;古籍保护;西北师范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