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xuan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思维、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既是每位教师最关心的话题,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我觉得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浅谈我在优化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于学生的好奇心强,他们的积极思维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一节课的开始,我结合实际,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学习。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精心设计了问题情境,具体做法是:我依次写数,与学生共同判断这些数是不是3的倍数,看谁想得又对又快。其中15、27、33、57几个数小,学生都能很快地判断出来,当写2160、5988、6708时,学生一时判断不出来,接着我说这3个数是3的倍数。为什么这么大的数,我会判断得这么快呢?难道我有诀窍?学生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求知心切,进而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能更有效。而有效的学习过程则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反复练习与被动吸收。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在教学“1÷11=?3÷11=?4÷11=?5÷11=?……”时,先用计算器计算结果,探索规律,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在教学中,不仅应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规律,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合作交流,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在这样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就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际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活动,它不仅易于提高兴趣,便于建立表象,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促进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长方体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做的: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准备好下面的学具:番薯或萝卜一个,小刀一把,上课时,我让学生跟着动手,先对番薯纵切一刀,“切出”了长方体的一个面,然后横切一刀,“切出”了长方体的两个面,一条棱,再左切一刀,“切出”了长方体的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这样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亲手“切出”的长方体。学生经历了面、棱、顶点的形成过程,不仅仅轻松地从感性材料中获得了知识,实践能力也得了锻炼。
  
  四、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质量的练习是学生掌握好新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上“求表面积练习课”时,我精心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第一层次是巩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第二层次是表面积计算在实际中的应用。第三层次是一道提高题:用了3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用4个呢?能摆成几种,表面积各是多少?这三层次练习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中下生“吃得消”,优等生“吃得饱”,进而培养每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调动学生的情感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对其数学教师的情感转化形成的。因此,要培养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的热爱之情,就必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学生感到教师的温暖,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教师的良好形象。教师授课理应面向全体学生,只偏爱少数学生的教师和责任心不强的教师是很难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学生在测验、板演、回答问题时难免失败或失误,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帮助其查找原因,给予鼓励,并尽量给学生“挽回面子”的机会。教师非神,免不了有说错话解错题的时候,要知错就改,切忌不懂装懂,否则就容易损伤与学生间的感情。
  总之,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科学这门课程如何教学引起了激烈的探讨,因此,科学课程教学改革要靠教师通过思想接受,通过行为消化。本文主要阐述了新课改在这门课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建议。  关键词: 新课改 科学课程教学 问题 建议    现行的初中科学课程,有机整合了过去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知识,减少了内容、降低了难度,学生更易理解更易掌握。科学课教学往往由过去的物理、化学和
摘 要: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应该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初中 科学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有效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益(结果)两个方面。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摘 要: 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互动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之一,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需要采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各种方式,同时指导学生利用不同字体理解教材内容,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课堂参与能力 前提 方法 途径    教师的职责已越来越少地表现为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激励思考。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已不再是看学生学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