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国学经典 提升人文素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学经典浓缩了古代圣贤先哲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建构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中华优良传统传承和延续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一、沐浴国学经典,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任重道远
  当今社会充满了物质诱惑,人心浮动,精神空虚,致使当下的中学心灵脆弱、自私偏狭、狂热浮躁……为了一句玩笑话就离家出走,担心成绩不好被父母责怪而杀父弑母,同学间为一点小事就置人非命……因此,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迫在眉睫的重要内容。
  人文素养教育,即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可以说,从国家的要求到素质教育全面的实施,人们越来越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而国学中的传统经典文化,也是现在的中学生所缺乏的。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重视和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教育目的的需要。教育的成果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的积累更重要。在众多的基础学科中,最具人文内涵的语文教育应首当其冲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
  二、沐浴国学经典,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在国学经典文化的熏陶下,我校坚持开展了以“国学经典文化”为核心的系列教育活动,以期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
  1.“国学经典阅读与鉴赏进课堂”。我校每周利用两节语文课时间,重点在高一、高二年级专题开展国学经典的阅读与鉴赏,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从千古传诵的美妙诗文中,去品味荡气回肠的优美华章,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国学经典,受到民族人文精神的感召,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得到熏陶,文化品位得到提升。
  2.“国学经典天天读”。陇西一中开展经典诵读已有多年的历史,学生每天早晨6:30—6:40,2:20——2:30,晚上7:00——7:10在班主任和辅导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诵读经典。
  3.“硬笔书法天天练”。每天晚自习7:10到7:30,全校学生打开经典名言字贴,专心致志地练起硬笔书法来。这是我校针对学生书写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的情形而开展的一项活动,也是学校经典教育的深入推进。
  4.“国乐经典天天听”。我校每天上午早操结束后和下午上课前及课外活动时间,广播室统一播放10分钟的国乐经典,同时作为“天天练”“天天读”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悠扬典雅的音乐中陶冶性情。
  5.“国学经典诵读大赛年年办”。我校每年四至五月份按初赛、决赛在全校举行大规模的“走进经典,沐浴书香——古典诗文诵读”活动。
  6.“国学经典读书报告年年评”。我校每年九至十月份分年级举行“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读书报告会并进行评奖活动。
  7.“国学经典讲座年年办”。我校经常性地举办国学经典专题讲座。承担讲座的有本校学有造诣的教师和省内外知名学者、教授、专家,讲座深化了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8.“校园文化彰显国学主题”。本着“环境也是教育”的思想,我校十分重视人文环境建设对学生的陶冶,着力营造书香校园。在校园里、教学楼道和班级教室都以国学为主题,张贴诗人画像,名诗名句,并定时更换,全方位为学生营造学国学、爱国学的文化氛围。
  三、沐浴国学经典,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1.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累和精神积淀
  首先,研读经典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增厚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淀,也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国学经典教育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学生通过研读国学经典,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等深刻内涵,使学生耳濡目染地受到了精神的熏陶。学生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营养,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境界得到升华。
  2.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国学经典的研读中,我们引导学生汲取国学瑰宝中人文素养之精华,科学的选用吻合时代的传统美德故事启迪学生心灵,融入有益于学生德行养成的经典元素,引导学生宏健忠毅,修身立人,明礼诚信,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改变了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自学校开展一系列国学经典教育活动以来,我校学生在语言运用、审美情趣、性情修养、见识视野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的阅读兴趣从网络肤浅、感官愉悦转向了深厚、有底蕴的国学经典;校园内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用语多了,“语言垃圾”逐渐消亡了……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对学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力。品行正,学风好,有孝心,懂谦让,讲文明的风气正在我校形成。
  4.浓郁了校园的文化书香
  国学经典教育的开展,使我们的校园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一句句深情的话语,让学生听懂了圣人的召唤;一块块含笑的宣传牌,让学生时时沉浸在书香的氛围中;一面面温馨的墙壁,仿佛一阵阵清风陶冶着师生的心灵;一篇篇经典美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精神的滋养。
  5.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
  校园内浓郁的国学氛围,丰富的国学经典诵读、研读、鉴赏、竞赛活动,营造了以国学为精神内涵的文化土壤,校园内充满了琅琅书声和翰墨书香,充分彰显了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了学校品位,给我校赢得了“全国教育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等殊荣,也使学校成了名副其实的“美丽一中”“魅力一中”。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开展国学经典研读与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GS〔2015〕GHB0817]
  ★作者单位:甘肃陇西一中。
其他文献
在上陶行知先生的《创宣言》之前,我问学生:“‘创造’的含义是什么?你们有没有创造?”结果学生普遍认为“创造”即为“发明”,他们没有创造,创造是难度很大的工作。  我让学生通读全文之后,再来说说“创造”的含义并举例说明,结果学生一共总结出来了这么几重含义:1.无中生有。比如“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最高的早出上帝,其次造出英雄之神,再次造出财神、土地公、土地婆来供自己崇拜。”2.创作。比如“美术
2015年南通市二模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短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转瞬即逝;最长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印象:  这是哲理类的新材料作文。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强调时间的短暂易逝,后一句强调时间的恒久漫长。这是一道颇富有思辨意味的命题。时间
从2016年开始湖北高考将整体起用全国卷,湖北高考语文卷在自主命题12年后完成了自己的阶段性使命。我,一个从教16年的语文老师,对此消息的反应是喜忧参半,且喜风光无限,亦忧征途漫漫。  首先,湖北高考语文在单干12年后再次融入大家庭,可以让湖北考生和湖北语文教育接受一下全国高考语文卷的检验和锻炼,挑战中有美的历险。通过使用全国卷,湖北语文教育界也可以重新认识自己,以湖北考生的卷面情况来确定自己的优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劝辞艺术的不朽经典,历来被人们所称赞。题目是后来加的,文章一开篇就把大家引入到一个紧张的情势当中:“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秦晋围郑,晋军驻扎在郑国的函陵,秦军驻扎在郑国的氾南,郑国情势危急,战争一触即发。国家重臣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小小的圉政烛之武,烛之武以年迈之由推辞,郑伯以国家之利向烛之武说之。虽然内心有所芥蒂
鲁迅先生曾说过,语言有三种美,其一为意美,即思想内容的美,能够感动人心;其二为音美,即音韵节奏的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其三为形美,即形式上的美,如字形结构、句式段落的安排,能让人感到悦目。在语文教学中,“语言美”不仅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理应追求的一种境界。但反思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尽管語文课堂教学形形色色、流派纷呈,给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但却往往丢失了语文本色,大走“综合”路线,与
今天,把北京四中老师的《雨巷》上课视频找来看了,感触颇多,现谈谈我的体会。  讲文学作品,读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或朗读,才能更好地进入作品的世界,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想象中得到熏陶,从而提升审美能力。老师这堂课强化朗读的效果,并力图以此调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是符合新课标提倡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精神的。  新课标提倡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
《小狗包弟》是巴金先生《随想录》中的名篇。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文章还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故事虽然简单,但是由于发生在文革时期,学生对于主题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笔者在教授该文时,教学一直有条不紊地进行,可是在说到小狗包弟被担惊受怕的主人送到医院,惨遭厄运时,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能源,有了它,学生就可以积极地去获取知识完善自己的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乐之”,才能“乐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产生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注意情感投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并不意味着机械地把知识从头脑移到另一
“虚实”,原是中国画中的传统技法,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或空白部分与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化用到诗歌中,“虚”即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而“实”,就是写眼前所见所闻。虚实相生,相辅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确地传情达意。  “重团聚,伤别离”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感情。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
在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难免对一些试题进行拓展延伸。尤其是一些高三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教师,拓展延伸信手拈来。但拓展延伸必须要把握好度,度把握得好,则锦上添花,否则就适得其反。  首先,确定好需要拓展延伸的试题  我们知道,拓展延伸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好拓展延伸的试题。哪些试题需要拓展延伸,哪些试题只需一讲而过,教师应该胸有成竹。如果试题选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