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当今的世界正处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态势,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各国国力的竞争显得十分激烈,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环境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变,是我们党和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虽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但它不是一成不变、更古不化的理论,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含义作出了精辟的解释,报告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我们知道,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是来源于实践,运用和指导实践,发展于实践,最后通过实践去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一个总的理论指导。各个国家的国情都是不一样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赋予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运用中国人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融入到中国的实际,揭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客观规律,使之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随着时代的变迁,适应时代的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的课题。特别是要创造新范畴、新论断、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应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党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运用最新的科学思想和科技素材,拓宽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新的理论、补充新的内容,不断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大众化不仅是表达方式问题,也是根本立场、根本观点问题。它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要求和体现,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要求和体现。我们用最简单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深刻的道理用人们习惯接受的方式清楚的表达出来,能够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掌握的人越多,就能显现出它的影响力。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才能普及和推广马克思主义,使之得到大众的认同,被大众掌握和运用。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关系
这几年关于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问题众说纷纭,已经不再是一个新的话题。基于对那些研究者研究的观点来看,虽然各自研究的视角不同,强调和认识的程度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
(一)“核心—关键—基础”说
有位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这个有机统一体中,中国化是核心,是统领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总原则、总要求;时代化是关键,是展现中国化和大众化科学性与先进性的重要标识;大众化是基础,是拓展中国化和时代化深度与广度的重要途径。
我们知道,我们党在幼年时期走了许多弯路,受到了许多挫折,后来经过俄国的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了中国,我们党开始明确了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使得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诞生以后,我们党更加坚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内容这个大环境里,不断吸收新的时代气息,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是关键。其实,我们国家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清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密切关注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从世情和国情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必须站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列,敏锐的把握科学技术重大突破给经济社会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任何理论都是少数理论家劳动智慧的结晶,想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就得让大众懂得这种理论,这就离不开大众化的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就中国在过去的民主革命时期,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如果毛泽东思想没有被千千万万的群众所掌握、理解和运用,就不可能带领中国的革命走向胜利,更不可能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在中国不过时,不被淘汰,正因为它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向前发展,与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结合起来。
(二)“中国化统领”说
陶德麟老先生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这篇文章中认为,中国化是统领一切的总问题,它逻辑地蕴涵着其他两个方面。但这不是说其他两个方面没有相对独立的意义,不需要作为问题来探讨。
曾经在党的幼年时期(从1921年建党到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由于理论准备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特别是由于1931年开始的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的挫败。错误和挫折教育了党。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开始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先后有了两次成功的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的结合和飞跃,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结合和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是统领所有问题的主线和平台,是中国从革命到建设到今后的发展都必须明确的大方向。这对于我们党和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会少走弯路,思路清晰,方向明确,更有信心。
(三)“主次分明”说
有位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主题,时代化和大众化是服务于中国化的,不能把三者不分主次、平分秋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任务必须遵循的方法论,是时代的主题。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就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发展的大方向,是平台。有了中国化这个平台,时代化大众化才会在这个平台上发展创新,服务于中国化。当然时代化大众化与中国化也是密切联系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工作,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现在世界不断变化的实际结合起来,持续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国本土特色。另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里常说,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能够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的能动的物质力量,任何正确的理论,都是在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中创造和发展出来的,但也必须说服群众,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十七大报告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表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阐述,但是,无论他们如何论述,总归就是在强调 “三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强调“三化”是密切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可见,“三化”对中国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大众自觉地追求,面对当今世界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抓住当代时机,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进行实践和理论的创新,从而推动“三化”继续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我们知道,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是来源于实践,运用和指导实践,发展于实践,最后通过实践去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一个总的理论指导。各个国家的国情都是不一样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赋予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运用中国人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融入到中国的实际,揭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客观规律,使之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随着时代的变迁,适应时代的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的课题。特别是要创造新范畴、新论断、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应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党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运用最新的科学思想和科技素材,拓宽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新的理论、补充新的内容,不断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大众化不仅是表达方式问题,也是根本立场、根本观点问题。它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要求和体现,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要求和体现。我们用最简单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深刻的道理用人们习惯接受的方式清楚的表达出来,能够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掌握的人越多,就能显现出它的影响力。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才能普及和推广马克思主义,使之得到大众的认同,被大众掌握和运用。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关系
这几年关于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问题众说纷纭,已经不再是一个新的话题。基于对那些研究者研究的观点来看,虽然各自研究的视角不同,强调和认识的程度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
(一)“核心—关键—基础”说
有位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这个有机统一体中,中国化是核心,是统领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总原则、总要求;时代化是关键,是展现中国化和大众化科学性与先进性的重要标识;大众化是基础,是拓展中国化和时代化深度与广度的重要途径。
我们知道,我们党在幼年时期走了许多弯路,受到了许多挫折,后来经过俄国的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了中国,我们党开始明确了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使得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诞生以后,我们党更加坚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内容这个大环境里,不断吸收新的时代气息,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是关键。其实,我们国家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清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密切关注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从世情和国情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必须站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列,敏锐的把握科学技术重大突破给经济社会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任何理论都是少数理论家劳动智慧的结晶,想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就得让大众懂得这种理论,这就离不开大众化的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就中国在过去的民主革命时期,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如果毛泽东思想没有被千千万万的群众所掌握、理解和运用,就不可能带领中国的革命走向胜利,更不可能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在中国不过时,不被淘汰,正因为它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向前发展,与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结合起来。
(二)“中国化统领”说
陶德麟老先生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这篇文章中认为,中国化是统领一切的总问题,它逻辑地蕴涵着其他两个方面。但这不是说其他两个方面没有相对独立的意义,不需要作为问题来探讨。
曾经在党的幼年时期(从1921年建党到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由于理论准备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特别是由于1931年开始的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的挫败。错误和挫折教育了党。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开始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先后有了两次成功的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的结合和飞跃,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结合和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是统领所有问题的主线和平台,是中国从革命到建设到今后的发展都必须明确的大方向。这对于我们党和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会少走弯路,思路清晰,方向明确,更有信心。
(三)“主次分明”说
有位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主题,时代化和大众化是服务于中国化的,不能把三者不分主次、平分秋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任务必须遵循的方法论,是时代的主题。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就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发展的大方向,是平台。有了中国化这个平台,时代化大众化才会在这个平台上发展创新,服务于中国化。当然时代化大众化与中国化也是密切联系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工作,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现在世界不断变化的实际结合起来,持续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国本土特色。另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里常说,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能够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的能动的物质力量,任何正确的理论,都是在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中创造和发展出来的,但也必须说服群众,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十七大报告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表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阐述,但是,无论他们如何论述,总归就是在强调 “三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强调“三化”是密切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可见,“三化”对中国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大众自觉地追求,面对当今世界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抓住当代时机,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进行实践和理论的创新,从而推动“三化”继续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