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记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rl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4.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5.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6.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7.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8.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9.探讨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1.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从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传要真实,评要中地”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
  2.传记的文体特征
  (1)真实性
  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传记不允许任意虚构。
  (2)生动性
  传记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经历和情感在内,需要用艺术的色彩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3.阅读要求
  (1)写什么:①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意;②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③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4.传记阅读的一般规律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任何与评价。
  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纵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吳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地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工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试想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其他文献
【考纲阐释】  《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语言不冗余,无歧义。连贯:语序得当,前后衔接、照应。得体:符合语境和语体要求。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这一考查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在生活中的语言运用能力,有时单独出题,有时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兼考连贯和得体。“图文转换”题,表面看来是“看图说话”,其实隐含着简明、连贯、得体、修辞等
期刊
曾经的我,想成为一个豪放不羁的文人,行走在烟柳河畔,看微雨中的飞燕,赏西子湖畔的芙蓉,隨意的一番洒墨,便能在这历史长卷上留下韵短而味长的一笔。也想学易安的凄柔幽婉,斟一杯青酒,便能载满离人的眼泪;驶一叶轻舟,且叹道“载不动许多愁”。  宋词如春风,细腻而轻柔,将宋代吹拂得繁花似锦,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沉醉其中。然而,信息时代的迈进,数字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现代化这阵秋风正以迅猛的速度刮来,它打散了
期刊
【技法梳理】  相较于记叙性散文与议论性散文而言,抒情散文更需借助丰富的修辞手法,以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来使语言更富有诗意,使情感更加浓烈。要写出具有浓厚抒情味的散文,有以下几种技法可供借鉴:  一、敞露真心,表达真情  叶圣陶先生曾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真”是文章之骨、文章之魂。近几年高考作文特别重视考生抒写自我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实
期刊
【素材一】  太过分!湖南大学标志性塑像遭涂鸦  4月4日,有湖南大学学生反映,该校标志性雕像“朱张会讲”雕像惨遭涂鸦——眉毛和嘴唇均被人涂红,两座塑像的额头处还被涂上朱熹和张栻各自的名字。据调查,“涂鸦”系居住在学校附近的小学生4月3日使用红色指甲油所为,目前正由专业保洁人员清洗涂鸦痕迹,但效果并不是很好,隐约还能看到红色。工作人员表示,要完全还塑像“清白”还很难,不过他们将尽最大努力。  据悉
期刊
一、设问质疑式  这种方法就是先设问破题,再引起下面的议论。这种开头方法,其目的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增加文章的曲折,显现文章的布局之美。  如学生邓扉叶的议论文《让心灵在书中净化》的开头:  喧闹和繁杂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主旋律,人和人的碰撞,人和物的摩擦是一门无从逃避的必修课。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烦恼。心灵,时常被揉搓得疲惫不堪。那么,我们怎样去
期刊
女子出嫁时,经过涂脂抹粉、描眉画眼、盘头梳妆等一番打扮,即使相貌一般的女子,也会变得光鲜亮丽、光彩照人。  凉茶行业的正宗“王老吉”原本名头最响,如今,却几乎被脱胎于它的“加多宝”的铺天盖地的广告所淹没。  二三流的商品,如果加上一流的包装,可能就会卖出不错的价钱;而一流的商品,如果包装粗糙,就可能只卖出二三等的价钱。  俗话说,人要衣裳,佛要金装。善于包装,重视宣传推销,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对
期刊
文言文中词类的活用比较难,而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活用词,“一”就是其中之一。那么,“一”字到底有哪几种活用情況呢?我们不妨来说一说。  数词“一”,通常活用的情况有两种。一是活用为动词,二是活用为形容词。  一、活用为动词  “一”字和名词连用,往往会活用为动词。譬如: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句中的“一”字就活用为“统一”之意。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句中的
期刊
现场作文一  一个让我又敬又恼的人  ◎柏艾辰  于天雨是我见过最有侠气的女孩儿。  浓密的睫毛似是为了挡住“大漠风尘日色昏”的滚滚尘埃,让她如夜色中的一轮明月般的眼睛更好地看清“倚伏信难分”的纷乱世事,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浓黑的眉毛在刘海中若隐若现,右眉间的一颗黑痣,给她本就充满正气的脸平添了一份英姿。  当然,最重要的,是她有一把不离身的刀。注意,这可不是在“仗剑走天涯”的古代!因此,这样一
期刊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世界需要阳光。有了阳光,万物吐绿,百花争妍;有了阳光,社会和谐,人情浓厚。一缕阳光传递的是温暖,彰显的是爱意。  要求:以“一缕阳光”为题目,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思路引擎  根据“有了阳光,万物吐绿,百花争妍;有了阳光,社会和谐,人情浓厚”可知,材料中的“世界”既可指万物生存的外部世界,也可指人的内心世界。而“一缕阳光传递的是温
期刊
【试题展示】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以1994年创办的“焦点访谈”“新闻纵横”为代表,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不仅成为我国扩大民主的一个标志,而且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改革的一大突破。  B.大力推广普通话数十年来已经取得很大成就,虽然还不到人人会讲的程度,但利用各种方言腔调的普通话来交流一般没有太大的障碍。  C.“生存美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实践美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形成了多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