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视域下,河北省传统文化传播创新路径研究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ongqing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党和国家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文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驱动,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视文化供给侧发展,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通过研究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建设经验,总结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以期为其他省市自治区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丽乡村;传统文化;文化传播;创新路径
  一、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美丽乡村”一词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会议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在生产、生活、村容、管理以及乡风五方面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发展要求。2015年,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对美丽乡村概念进行了明确阐释:美丽乡村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科学规划、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村的发展问题,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全国各省的重点建设工作。2016年1月,河北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从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三方面为美丽乡村建设提出要求,以“四美五改”以及12个专项行动为抓手,统筹规划,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同年2月,河北省颁布《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该方案制定了未来几年省内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从环境、设施、人文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划方案,保障美丽乡村建设顺利进行。
  作为拥有50201个村落的农业大省,河北省自2013年起着手建设美丽乡村工程。几年来,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去年,全省累计启动建设了1.7万个省级美丽乡村重点村,建成了1800多个设施完善、特色明显的省级美丽乡村。其中包含37个省级重点片区,另有24个美丽乡村上榜“国家级”名单。
  二、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呈现方式
  1.“一村一馆”记录历史文化
  “一村一馆”是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要求,村史馆记载了乡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陈列着承载历史记忆的地域性资产。不仅搭建了村民学习乡村历史文化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能够有效地促进美丽乡村文化品牌的建设。
  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很多蕴含深厚历史文化的村落。河北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商朝、燕國、赵国等均在河北建都,留下了很多诸如铜雀台、荆轲塔等珍贵的文物遗迹。河北保定、邯郸、邢台等城市在历史上都享有盛誉,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将乡村地区特有的古建筑、古文物等地域文化资源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一方面提高了乡村建设的文化属性,彰显出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另一方面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物质基础。
  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在流血战争中创造的革命文化,乡村是中国红色文化的发源地,易县狼牙山、平山西柏坡等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红色圣地,红色文化深深扎根于此,各种纪念馆、展览馆的修建为红色文化传承和传播提供了平台。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乡村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乡村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历史文化的影响力,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具有深远意义。
  2.“一村一广场”弘扬乡土文化
  “一村一广场”是美丽乡村建设中完善基础设施服务的必然要求。文化广场的建立,为乡土文化宣传活动的开展以及文化价值理念的传播提供了场所。各个村落的文化广场建设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发展模式,唯一不变的是它们都“重视散落在乡村的大量历史记忆、宗教传衍、地方方言、乡规民约、祖训家规、生产方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复活传统民间故事,传承地方戏曲、手工制作、乡间小吃、传统习俗等民间文化”文化广场的建立能够更好的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丰富农村文体娱乐活动,在增强农村服务功能的同时,让村民更全面地认识和保护乡土文化。
  经艺术化改造的文化墙,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这种寓教于乐的传播方式极大满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张扬固有文化传统的一种精神原动力。乡贤文化作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粘合社会成员的关系,筑建民众自信心和凝聚力,有利于维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文化墙建设通过“一墙一主题”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着农村孝贤文化,促进农村文明和谐的乡风形成,为当地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3.“一村一节”传承非遗文化
  “一村一节”是美丽乡村建设中,实现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民间节庆文化植根于乡村社会生活中,是村民集体的共同记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正如冯骥才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那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藉,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同区域的乡村要注重结合当地实际,整合乡村非遗文化资源,借助当地传统节日,积极开展极具乡村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例如地方曲艺表演、手工艺展览等。创建节庆文化品牌,形成乡村生活文化符号,让村民直观的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以提高村民尊重和保护非遗文化意识,自觉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三、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播路径
  1.强化政府主导:挖掘传统文化
  在现代文明冲击和西方文化渗透的双重压力下,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正在逐步被消解,如何保持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并使其尽可能的发挥当代价值是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政府作为顶层设计部门,应当尽可能的挖掘、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规划传承体系,健全保障体系,保证美丽乡村建设稳定有序的进行。   首先,深耕文化资源,合理统筹规划。河北省地理位置优越,历史资源丰富,要进行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对当地文化资源做细致全面的调查,在明确乡村发展定位,规划乡村建设方向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促进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融合发展。同时要勇于改革创新,调整原有文化产业结构,融入现代元素,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文化产业品牌。
  其次,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机制体制。河北省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当地村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包括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问责机制等,这些都是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但是只有这些可行性的规划机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确保其能有效运转。这就要求政府转变管理职能,坚持立体系统的发展原则,重视后期管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最后,加大资金扶持,统筹城乡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精细的工程,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来维持其正常运转。为此,河北省政府制定了明确的资金扶持计划,加大投资力度。另外,还通过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放宽银行贷款政策等建立多渠道融资模式,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与此同时,深度挖掘当地文化资源,进行商业化运作,通过创新发展模式,丰富产业链条等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方面增加了财政收入,使美丽乡村建设能够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契机。
  2.注重人才培养:传承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关于人的学说,其一切思想和理论都是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集中地体现为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本身的发展上。美丽乡村建设应该强调村民的主体地位,以实现广大村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意识,促使他们自觉参与乡村建设工作。
  第一,加强教育,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最原始的乡村文化,有农民参与的文化建设,才能使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河北省政府通过展开文化活动、宣传教育、扶持骨干、技能培训等方式,一方面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满足感和积极性,主动投身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去。另一方面,村民整体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唤起村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尊崇,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第二,拓宽思路,多方引进技术人才。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要求很高,加强技术人才培养是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中,关于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建设文化骨干队伍,以身作则,带动村民一起建设美丽乡村文化。其次,大力发扬农村乡贤文化,在传承乡贤文化的基础上,培育新型乡贤文化,发挥其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拓宽思路,提供优惠政策,多方引进技术人才,走乡村内部人才与外在力量相结合的道路,利用一切人力资源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第三,转变模式,传统文化进校园。广袤的农村地区,从不缺乏传统文化资源,如何将这些传统文化发扬出去是我们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河北省提出传统文化进校园倡议,很多学校都增设了传统文化兴趣班,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形成文化自觉。另外,作为传统文化的灵魂,非遗文化的传承不能再受性别和门派的局限,应该为所有喜欢非遗文化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敞开大门,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激励力度,践行“校村结合”思路,确保农村非遗文化能够顺利有效的传承。
  3.互联网+新媒体多渠道宣传:宣扬传统文化
  经长期历史积淀而成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符号标识,只有通过广泛传播,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才能够真正体现其价值意义。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依靠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以“互联网+”思维拓宽传统文化传播路径,利用纸质媒介、电视媒介、网络平台、手机平台等多种媒体技术,來提高乡村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强化村民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首先,丰富文化传播主体。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关键在人,各种媒介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合理利用并使其充分发挥传播作用,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丰富的、高层次的传播主体。作为文化传播的源头,传播主体对文化传播内容和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文化传播的效果。尽可能扩大传播主体数量,提高传播主体的整体水平,能够有效地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播。
  其次,拓展文化传播方式。在全媒体时代,多种媒介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多种媒介手段,诸如纸媒、手机、电脑乃至各媒体的综合运用将乡村传统文化用“文字+视频”的方式传播出去,实现了传播方式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不断创新传播模式,使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播,实现各种媒介传播功能的最大化。
  最后,细化文化传播受众。文化传播的目的是要让广大群众接收并认可,没有被接受的传播内容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在传播的最后一个环节,必须要牢牢把握受众的喜好和接受程度,有层次、讲方式的进行文化宣传,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要与受众水平相匹配,将传播内容直观化、简单化、情感化,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程度的受众要采取不同的宣传手段,同时普及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人们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让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结语
  在村落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文化、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为了广大农民能够享受到现代化的物质文明,更重要的是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相互促进,彼此依存。美丽乡村建设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重要契机,而传统文化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源性动力,能够彰显乡村地方特色,有助于我们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项目来源:“河北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Post-graduate’s Innovation Fund Project of Hebei University”
  项目编号:hbu2019ss065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党的十九大以来,国有企业将进入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和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新的目标。当前,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国企发展需求,国有企业的经营与管理面临巨大挑战。伴随《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的相继出台,政府为国有企业改革指明道路
期刊
摘 要:文章围绕县级农村广播电台如何结合实际做好节目,首先简单介绍了曲江“村村通”县级广播工程建设状况,在此基础上,从农民实际需求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创办县级农村广播电台节目的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县级农村;广播电台;节目创办  一、注重结合实际,为广大农民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曲江广播电台村村通广播节目在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础上,注重结合实际服务基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于实践中出现的众多案例进行研究,从而梳理司法运行过程中的现状,发现有不少案件因为录音录像存在问题排除了讯问笔录的适用。但在司法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讯问同步录音录像适用范围过窄及录音录像存在瑕疵或缺陷时适用不同等问题,特提出应当扩大讯问同步录音录像的适用范围和强制性适用范围,并将录音录像存在缺陷并应当排除的讯问笔录类型化。  关键词:讯问同步录音录像;法律效果;适用范围;非法证据排除
期刊
摘 要:加强基层党校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推动科研成果服务党委政府决策至关重要的环节。文章以D市委党校的实践为例,认为地市党校教师队伍在层次结构、教研经验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提出应通过人才强校战略、加强业务培训、搭建锻炼平台、健全管理机制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关键词:党校教师;队伍建设;综合素质;路径探究  一、D市委党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D市委党校自上世纪90年
期刊
摘 要:随着5G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党建工作也将随着科技创新,打破传统条件限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实现党建信息互联互通,构建“智慧党建”。从“智慧党建”的定义、优势、特点和应用对策进行分析研究,引入交通行业基层党的建设全过程,提升交通行业党建科学化水平,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关键词:智慧党建;模式创新;交通行业  2019年是中国5G商用元年。将信息技术应用到
期刊
摘 要:本文设想着在ECFA架构下进行平潭实验,以共治共管方式来提前实现两岸统一。  关键词:平潭综合实验区;国际旅游岛;ECFA;共治共管;东盟10加1;平潭学  引言  2014年11月1日,习近平主席第21次来到平潭视察,曾作出,“平潭是闽台交流合作的窗口,也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的重要论断。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又指出:“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交流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的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国有企业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和谐发展。在新形势下,企业要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意义,要坚持党的基本宗旨以及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将廉政建设放在首位,本文就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给出了几点思考,为国有企业的良性循环发展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关键词:新形势;国有企业;党风廉政;思考;建议  引言  做好国有企业
期刊
摘 要:我国商业银行拥有商业的一般基本属性,还承担着调控整体经济、协调发展等关乎国民生计的重要任务,党的相关的工作与业务发展同等重要。我国政治经济体系不断的进行改革,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各方面对党建与经营融合进行深刻的研究。在这些基础之上,我们还应该提出各个方面的意识创新提升与业务经营互相融合。  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深度融合路径分析  引言  目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已经转向高质量的发展
期刊
摘 要: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国家对文化传承力度明显增强。在全球化的进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逐渐被各个国家重视。作为文化传承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国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势在必行。文化馆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基地之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馆具有先天的优势。  关键词:文化馆;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保护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国家宝贵的资源,在文化格局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非
期刊
摘 要:发展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进行弘扬,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价值理念的认同,已经成为各地发展红色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抓手。石棉县利用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着力破解红色文化发展的问题和矛盾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全国其他同类地区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红色文化;人才支撑;乡村振兴;对策  石棉县地处大渡河畔,境内红色文化资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