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不良反应的无偿献血者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因素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plem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出现不良反应的无偿献血者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因素。方法:将我血站2011年4月-2014年3月行无偿献血焦虑抑郁情绪者40例进行临床研究(研究组),并将同期行无偿献血未焦虑抑郁情绪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献血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献血期间均出现不良反应,但研究组轻度反应、中度反应、重度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临床无偿献血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易诱发不良反应,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献血事业稳定发展。
  【关键词】 不良反应 无偿献血 焦虑抑郁 影响因素
  近年来,无偿献血者呈现持续上涨趋势,为临床用血提供便利。然由于献血者不良情绪和献血期间诸多因素的存在,诱发诸多不良反应,影响献血工作的顺利进行[1]。为了更好地评价焦虑抑郁无偿献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本文将我血站献血者作为调查对象实验、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将我血站2011年4月-2014年3月行无偿献血焦虑抑郁情绪者40例进行临床研究(研究组),并将同期行无偿献血未焦虑抑郁情绪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研究组中,女性、男性分别15例、25例,年龄段20-36岁,平均(28.2±2.2)岁;初次献血者23例,反复性(多次)献血者17例;对照组中,女性、男性分别16例、24例,年龄段21-37岁,平均(28.3±2.3)岁;初次献血者22例,反复性(多次)献血者18例。2组无偿献血者年龄段、献血次数等资料无临床差异,可进行评定(P>0.05)。
  1.2 方法
  对80例无偿献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分析其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主要选用SPSS18.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研究和分析,按照临床参数种类进行χ2检验,用百分数表示,若P<0.05,则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两组献血者均出现不良反应,但研究组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存在差异(P<0.05),详细数据见下表。
  表1 献血者不良反应情况评定(n,%)
  3 讨论
  近年来,伴随着无偿献血工作的逐渐深入,大多数人群进入献血站无偿献血,然由于献血前期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不良反应出现,降低整体效果。以往对无偿献血者的研究发现,献血后最为常见的表现为胸闷(不要)、心悸、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甚至还存在昏厥现象。资料显示,一旦献血后出现不良反应,将导致献血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给再次献血造成严重影响[2]。因此,需积极探究其不良反应的影响性因素,以促进无偿献血工作的稳定发展。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临床献血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研究组患者献血后不良反应者30例,其中,轻度不良反应者15例,占比37.5%,以眩晕、出汗、面部颜色变化为主;中度不良反应者10例,占比25.0%,献血者除具有轻度症状外还伴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呕吐等反应;重度不良反应者5例,占比12.5%,献血者除具有中度症状外还伴有惊厥、低血压、大小便失禁等反应;而献血前期不存在焦虑、抑郁情况的献血者的轻度、中度、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在研究组之下,两者之间存在差异(P<0.05)。说明:焦虑和抑郁情绪是诱发临床无偿献血者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发生该现象的原因为:献血期间情绪处于紧张状态可致使其神经大幅度反射,从而引发血管扩张,降低血管周围阻力,减少血液回心总量,最终导致献血者出现头晕、面色苍白等不良反应,严重者还会出现惊厥、抽搐等反应[3]。朱莉丽等报告显示,导致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还包括首次献血,因为此类献血者无了解献血知识,间接导致其出现焦虑、抑郁情况不良情绪,诱发不良反应。
  笔者认为,要想预防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需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宣传教育。借助宣传栏、广播等途径宣传无偿献血相关内容,让人们更加充分的了解血液性知识、献血常识等,以缓解献血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②借助放松疗法,消除不良心理。临床采血前期,采血人员需主动和献血者交流,向其讲解献血知识,特别是伴有焦虑、抑郁的献血者,更是应该重点讲解。采血过程中,可从献血者年龄、文化水平角度出发转移注意力,便于舒缓焦虑、抑郁情绪[4];于采血结束后,需叮嘱献血者切莫过于急迫的更换体位,应原位停留5分钟左右后缓慢站起,便于减少献血不良反应;③为献血者营造良好环境。由于大多数献血者均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再加上环境的过于拥堵、空气的污浊等,更是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不良反应发生率。(当献血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时,环境拥堵、空气不流通等因素容易加大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献血人员(采血医护人员)需为其营造舒适的环境,尽最大限度的减少献血等待时间,进而减少(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当然,还需借助专业技能培训、工作素质培养等提高采血工作人员操作技能,(此外,提高采血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技能、提升献血服务意识)这样可有效减轻献血者疼痛度,进一步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符合姚丽英[5]研究报告。
  综上,临床无偿献血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易诱发不良反应,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尽量减轻献血者焦虑和抑郁情绪),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静文.出现不良反应的无偿献血者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因素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0):45-48.
  [2]杨健莉,骆莺.心理护理在降低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中的作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2):451.
  [3]陈侠英.流动采血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防治[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2):35.
  [4]朱莉丽,潘振英,黄丹.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J].中国医院指南,2011,3(9):133.
  [5]姚丽英.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4):336.
其他文献
在公路施工中,地基处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总体上正在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引进了国外比较先进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同时,逐步发展了符合我国国内具体工程地质条件的软土地基
【摘 要】 目的:观察消化系统疾病内外科护理合并教学的效果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方法:以我校在读12级和13级护理专业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2级护理专业本科生67名,13级护理专业本科生72名。对12级护理专业本科生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13级护理专业的本科生采取内外科护理合并进行教学。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整理13级学生对内外科护理合并教学的态度评价;比较12级和13级护理本科生的专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年龄越小,症状体征越不典型,若诊断治疗不及时,则会出现阑尾穿孔,发生弥漫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致死率较高。由于小儿阑尾炎临床表现不典型,再加上小儿准确表达能力差,查体欠合作,医生临床经验不足等因素,易被误诊。现将我院收治2例阑尾炎误诊脑炎病例做一分析,以利提高诊疗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更好保障医疗安全。  1 病例介绍  患儿甲,男,4岁,发育正常。主
【摘 要】 目的 通过分析喀什地区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找出高发的主要原因,为制定防治规划和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喀什地区2005~2014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报告病例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2005~2014年喀什地区共报告甲型病毒性肝炎病例11025例,死亡3例。年均发病率为28.13/10万,年平均报告死亡率0.01/10万。每隔2~3年有一个发病高峰期
介绍百汇广场采用盖挖逆作法施工地下室,并采用一些新工艺和新技术的施工情况。
【摘 要】 目的 分析92例病人在督导管理前后涂阳病人发现率和全程治疗后转组率。 结果 督导前发现的44例病人中,涂阳病人14例,占31.82%,督导管理后发现48例病人中涂阳病人17例,占35.42%,比督导前提高了10.16%,经全程治疗6个月后转组提高了61.06%。结论 92例病人督导前后分析,说明做好督导管理工作对控制结核病是至关重要的,基层防痨人员把督导管理做好是党和政府结防工作关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