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an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有三大教学目标,即审美技能、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本文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审美教育三大教学目标的作用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情感;审美创造;审美技能
  美术教学本就是作为“美”最集中和最高级存在的艺术学科,依据专业理念与普通理念,对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目标进行了概括总结,即审美技能教育、审美情感教育、审美创造教育三个方面。
  1.审美技能教育——学会欣赏和鉴赏
  在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技能,即审美知识和审美实践。所谓审美知识就是指学生要深刻理解美与美感的不同概念,了解审美活动、审美意识、审美主体的基本原理。所谓审美实践就是指结合审美心理与审美情境的学习,初步领会和掌握审美的基本实践技能。
  就深层次的实践而言,需要学生准确掌握从审美欣赏到审美鉴赏的能力,这是一种递进能力拓展与延伸。根据美感的层次不同划分:(1)最低层次的是色线形音产生的生理美感;(2)完美体现内容的形式结构产生的生理美感;(3)是体现内容的心意情趣引起的心理美感;(4)是体现内容格调的具有升华意义的高级心理美感。(1)(3)点主要是审美欣赏,(3)(4)主要是审美鉴赏。就审美欣赏而言,它属于感性的层次,即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所以难免具有情绪型和模糊型,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需要将美感欣赏上升到审美鉴赏。审美鉴赏相对于审美欣赏而言较为理性,是在评价、分析美的过程中,达到对美的深刻化和逻辑化的理解。不同的层次与性质决定了审美鉴赏与审美欣赏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依据不同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2.审美情感教育——激发心灵的体悟
  审美教育在完成审美技能的培养的前提下,需要将感受水平进一步升华与内化为学生的领悟能力,而审美教学也应当侧重于学生的审美情感能力的养成。由于审美情感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所具有的个体性、积极的、肯定的态度和体验,这就需要学生从欣赏感知升华为喜欢愉悦的心态和感受。
  审美的直觉性决定了美感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和丰富性,为人类社会缔造了纷繁的色彩与美的感官冲击。这样不但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画面选材的直观感悟能力,还能够使其对画面处理的直观感悟能力得到增强,唯有如此,美术专业的学生们才有可能在任何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创作出高水平的艺术作品。上世纪六十年初期,我国著名画家阎松父曾言:“我来到大街上,有一点饥肠辘辘。沿街很多叫卖的小贩,突然,我眼前一亮,摊上摆着那红红的、软软的、圆圆的、香喷喷的东西,啊,多美啊——高粱粑”。在这段话中把高粱粑当作审美客体,它原本是常见的事物,但是在艺术家看来却成了审美客体。
  审美的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审美的价值感的培养,这样一来人的积极色彩就在无形中蕴含于自然美之中。闻一多曾做《色彩》一诗,在诗中体现了审美的价值感。诗文内容是这样的:“生命是张没价值的自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再完成这帧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予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由这段诗文内容不看看出,客体的文化意味以审美为媒介被赋予,致使审美客体具备了审美价值感,进而内化为审美主体或个人的心灵体悟与感受。
  3.审美创造教育——创造是美的源泉
  艺术美相较于现实美而言,其具备创造性、永恒性、集中性等优点,它可以较为自由地实现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马克思)的主体实现。在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也应当符合人类本质意义的理解深度。在现实生活中,审美劳动作为美感主体之一,它作为人的自由与自觉的本质的完美表现,是自由与自觉本质上的统一。艺术审美的创造作为一种高度自由的创新活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实现,即劳动的对象化的原理。
  综合以上理论与研究不难看出,美术教学贯穿审美创造教育具有以下两点内容。第一,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艺术是审美自由最高级的劳动特点,才能够使学生具备审美自由的观念和心态,进一步提升学生自由创造的审美意识。第二,只有使学生不拘泥于普通教学原理的求异、质疑、创新三个方面,才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审美情感,不但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创造性审美情感优于社会生活的即时性和偶然性,也能够促使学生的艺术想象形成一种具有动力性的东西;第三,培养学艺术审美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意识,首先,在实际生活的增删显隐中对艺术真实性的超越;其次,在日常现象的集中概括中对艺术创造性的超越;再次,在客体对象的体物畜情中对艺术感染性的超越。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并非必须与现实的外在完全一致,它所追寻的是内在的心灵力量。例如,现实实物外在形体的丑陋经过艺术加工后形成审美的内质之美。此外,安格尔的名画《泉》表现的是一个手托水罐正面站立的少女的姿态之美,在现实生活中或许大家会觉得水手的动作平平无奇,甚至丑陋。但是,经过艺术的创造与加工,《泉》获得了艺术领域的高度认可,成为一幅世界名画。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白始至终要贯穿以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为主要内容的审美教育,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审美性、创造性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P202.
  [2]曲祖善.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 (10)
  
其他文献
【摘要】 新课程下,政治课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给学生枯燥无味的感觉,激发学生兴趣,发挥政治课魅力成了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本文从五个方面介绍了焕发正式课魅力的方法。  【关键词】 兴趣 魅力 激发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091-01  思想政治科理论性较强,往往给学生一个枯燥乏味的感觉。怎样让“枯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