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订阅2006年《哲学研究》

来源 :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l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研究》(月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主办的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展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还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等。《哲学研究》为活跃学术研究,
其他文献
孔子创立儒学,同提出仁密切相关,而如何理解仁却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讨论、训释仁,离不开字源的分析,于是《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便成为前提和出发点,成为理解仁的金科玉律。然而在郭店竹简中,仁字均写作“(身心)”,表明“从人从二”并非仁字的最初构形。那么,“(身心)”的本义如何?
当马克思说“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927页)时,他是在指: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劳动会成为自由的对立面。另一方面,成为劳动的对立面的,还有一个闲暇领域。这就引出了“劳动”、“自由”、“闲暇”之间关系的问题。
一般认为,康德的道义论伦理学不接受基于幸福概念的关于功利的后果论考量。但是,R.M.Hare说:“康德本来可以是一个功利论者”,因为“他的形式化的理论确实能被解释为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他——甚至可能要求他——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功利主义者”。(Hare)我并不认为,Hare关于康德的道德哲学会要求他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功利论者这个论点是正确的。
从宪政的视角看,“以人为本”不是一个纯粹的关于人本主义的哲学命题,而是社会主义宪政的制度理念。它不仅要求对“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行“科学解释”,更重要的是要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宪政理念和价值观提供现实的制度条件。“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的学说里的准确含义就是“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宪政理念要求国家创造充分的制度条件来保证“每个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内在本质要求。
三代以礼治天下,礼治是其基本的治国模式。春秋中后期以来,礼崩乐坏,社会失序。儒家试图恢复礼治,重树礼的权威,论证礼的价值,从正面建构了其礼学体系;道家则反思礼治传统,揭露礼治弊端,从道的高度批评和解构礼,由此而从反面建构了其礼学体系。在道家学说中,庄子的礼学思想最为丰厚,甚至可以说,庄子礼学即是道家礼学的代表。
春秋战国之际是古代中国人心灵眷注的焦点由“命”转向“道”的时代,这时代为此后演变中的中国哲学孕育了某种富于酵母效用的精神性状。探究这精神性状所以发生的原委可能有多种蹊径,本文拟选择的路向是由先秦人文意识所凝聚的几个枢纽性范畴指示的。
受到法国驻华大使馆赞助,作为在华“法国文化年”正式项目之一的“复杂性方法国际研讨会”于2005年3月26—28日在中南大学举行,60多位中外学者出席了讨论会。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文所论说的是传统认识论问题域在现代的超越和转向。这种超越与转向并不是对传统认识论问题的消解,也不表明认识论的终结,而是认识论的问题域在一种不同于传统认识论思维框架中的拓展和深化。
“现代人虽然有巨大的技术力量,却发现自己远离了自然;他的技艺越来越高超,信心却越来越少;他在世界上显得非同凡响,非常高大,却又是漂浮于一个即使不是敌对的,也可以说是冷漠的宇宙之中。”(罗尔斯顿,第32页)罗尔斯顿的这段话代表着生态哲学对现代技术的一种批判性反思。
一、宗教的超越性与社会张力 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一书中分析各种宗教对于世界的态度时,引进了“张力”(Tension)概念。(Weber,p.207)宗教的“禁欲主义”由于对世俗事物和利益的拒斥而同现实生活世界形成了一种张力。那种完全拒绝世界并因此而遁世的“禁欲主义”是指向“彼岸世界”的;而那种反对世界但人世,并且试图按照其禁欲之理念来改变世界的“禁欲主义”是指向“内在世界”的。韦伯经常在这第二种含义上使用“禁欲主义”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