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宪政理念实现的制度条件——从宪政的视角看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来源 :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hunhua3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宪政的视角看,“以人为本”不是一个纯粹的关于人本主义的哲学命题,而是社会主义宪政的制度理念。它不仅要求对“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行“科学解释”,更重要的是要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宪政理念和价值观提供现实的制度条件。“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的学说里的准确含义就是“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宪政理念要求国家创造充分的制度条件来保证“每个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内在本质要求。
其他文献
2004年11月25—30日,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哲学教材研究编写组、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苏州市委和苏州大学联合发起和举办的“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研讨会”在苏州召开。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理事,全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六大研究基地的代表和其他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专家学者12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期刊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潮进入我国学术界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20多年来,随着我国学术界“学术”志趣的迁移,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最初的多方招致责难到近年来逐渐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同”,经历了引入注目的变化。虽然至今仍有学者坚持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非马克思主义”,但大多数学者早已或正在“是其所非”;不仅如此,一种更加激进的倾向也由隐及显,浮出水面,一改往日那种羞羞答答、闪烁其辞的默契,走向某种审慎的大胆和直率。但变化虽著,问题却依然,那就是:究竟应当如何研究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此问题的尖锐性不仅在于怎样定
所谓不完全确定论题(Underdetermination Thesis,简称UDT),笼统地讲是指:对于同样一组观察事实,原则上存在无穷多个科学理论都与之符合,因此观察证据自身不能够确定在这些科学理论中哪一个更正确。这个论题的重要性在于,它在科学合理性与非理性、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这两个最重要的立场分野中,起着枢纽性的作用。从直觉上看,如果这一论题成立,
当代知识论反对对知识研究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干预,强调知识的科学性,倡导对所谓纯粹的知识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知识论的发展,但也从根本上遮蔽了知识论的意识形态本性及其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实践功能。本文拟从政治和意识形态角度考察知识论的演化过程,以期对知识的概念有一个新的理解,同时也深化对政治和意识形态本质的认识。
价值定位是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讨论中,无论是对“主客体二分”的质疑、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诘难,还是对代际、代内公平的解读,都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价值关系的理解,以一定的价值定位和选择为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反思既使价值重释成为必要,也为重新理解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空间。本文对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分析,旨在澄清一些基本理念,合理地确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亦在于拓展价值研究的视野,开启价值研究的新路向。
在“以人为本”成为理论界的热点后,有人却反对“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的命题。社会主义和“以人为本”都是党的文献肯定的,为什么它们不能联系在一起呢?
孔子创立儒学,同提出仁密切相关,而如何理解仁却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讨论、训释仁,离不开字源的分析,于是《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便成为前提和出发点,成为理解仁的金科玉律。然而在郭店竹简中,仁字均写作“(身心)”,表明“从人从二”并非仁字的最初构形。那么,“(身心)”的本义如何?
当马克思说“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927页)时,他是在指: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劳动会成为自由的对立面。另一方面,成为劳动的对立面的,还有一个闲暇领域。这就引出了“劳动”、“自由”、“闲暇”之间关系的问题。
一般认为,康德的道义论伦理学不接受基于幸福概念的关于功利的后果论考量。但是,R.M.Hare说:“康德本来可以是一个功利论者”,因为“他的形式化的理论确实能被解释为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他——甚至可能要求他——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功利主义者”。(Hare)我并不认为,Hare关于康德的道德哲学会要求他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功利论者这个论点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