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创造性学习的一种体现。当前的课堂提问模式,仍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提问这一方面,这与《新课标》提倡的素质教育相去甚远。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制约学生提问能力因素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提问能力 教学策略
自古至今,许多教育家、学者都强调质疑与提问能力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却总是以把学生培养成没问题为目标。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好问”的天性不仅没有得到保护,反而更多地被泯灭。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普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会越少。
一、制约学生提问能力的主要因素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提问能力存在着四个制约因素:提问的动机、提问的氛围、提问的方法和提问的内容,这四个因素直接决定学生的提问能力。
1.好奇心是学生提问的原动力。
好奇是每个孩子的天性。面对五彩的世界,面对知识的海洋,他们不理解的东西很多,因此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正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好奇心虽然是天生的,但在后天既可以被培养,又可以被抑制。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的好奇心只有在一定的时间、适当的情境中得到激发,才能喷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和家长要对此倾注更多的关怀,并提供适当的外部环境。
2.课堂民主是学生提问的助推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缺乏民主、气氛沉闷、情绪压抑的课堂,不利于挖掘和开发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广大教师应该有这样的一种理念和共识,即知识不是不可以被质询,教师不是不可以被反驳,经典也不是不可以被逾越。
3.认知冲突是学生提问的引爆剂。
认知冲突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促使个体从事智力活动,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提出问题,并努力理解新观点,学习新知识。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把学生置于矛盾氛围中,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需要,从而激起认知冲突;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的学习探索中,有意设置障碍,使其产生疑惑,以启动、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模糊点、易错点或盲点,制造出相应的知识陷阱,产生与已有认知相矛盾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落入其中,再将学生从中“救起”,或引导学生进行“自救”,以此突破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方法指导是学生提问的脚手架。
学生能否学会提问,方法指导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指导学生质疑,尤其要教会学生问什么?怎么问?这就好比“脚手架”的两只脚,只有搭建好了这两只脚,才能为学生提供当前学习情境中所需要的概念框架,以便于他们沿着这些框架向上攀登。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最优发展。因此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为此,教师需做到几点:尊重学生的人格、增进与学生的情感和友谊、尊重学生的提问、改变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组织性和有序状态的倾向。
2.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给学生自由提问的主动权。如:允许学生随时提问、课堂上留给学生充分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另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考察过程,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思想,消除观念障碍。
教师的一些错误观念和认识是阻碍学生提问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首先应转变教师的观念。我们要冲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树立民主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向权威发起挑战,教师应该认识到提问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在面对学生提问时,教师不应一味地因“怕误事、怕冷场、怕难堪”而回避,甚至给予学生批评、指责和嘲讽,而应积极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于提问。
2.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
鼓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对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有学生不善于提问,这就需要给予方法的指导。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鼓励学生尝试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帮助他们找准提问的切入点。
(1)训练学生从不同的来源发现问题。
问题可以从教材中来。学生提问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学生最方便接触的是教材,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看书提问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针对课文的标题提问,在教学的重难点处提问,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问,在前后知识的纵向比较中提问,在知识易混淆处提问,等等,引导学生在探究新知、尝试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问题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来。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方方面面和所学的英语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并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诱发学生提问,这样就会有取之不尽的素材,同时还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
(2)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此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的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要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有必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如:趣问法、追问法、反问法、类比提问法、联系实际提问法,等等。
总之,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是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索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为将来从事开拓性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提问能力 教学策略
自古至今,许多教育家、学者都强调质疑与提问能力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却总是以把学生培养成没问题为目标。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好问”的天性不仅没有得到保护,反而更多地被泯灭。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普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会越少。
一、制约学生提问能力的主要因素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提问能力存在着四个制约因素:提问的动机、提问的氛围、提问的方法和提问的内容,这四个因素直接决定学生的提问能力。
1.好奇心是学生提问的原动力。
好奇是每个孩子的天性。面对五彩的世界,面对知识的海洋,他们不理解的东西很多,因此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正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好奇心虽然是天生的,但在后天既可以被培养,又可以被抑制。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的好奇心只有在一定的时间、适当的情境中得到激发,才能喷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和家长要对此倾注更多的关怀,并提供适当的外部环境。
2.课堂民主是学生提问的助推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缺乏民主、气氛沉闷、情绪压抑的课堂,不利于挖掘和开发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广大教师应该有这样的一种理念和共识,即知识不是不可以被质询,教师不是不可以被反驳,经典也不是不可以被逾越。
3.认知冲突是学生提问的引爆剂。
认知冲突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促使个体从事智力活动,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提出问题,并努力理解新观点,学习新知识。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把学生置于矛盾氛围中,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需要,从而激起认知冲突;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的学习探索中,有意设置障碍,使其产生疑惑,以启动、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模糊点、易错点或盲点,制造出相应的知识陷阱,产生与已有认知相矛盾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落入其中,再将学生从中“救起”,或引导学生进行“自救”,以此突破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方法指导是学生提问的脚手架。
学生能否学会提问,方法指导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指导学生质疑,尤其要教会学生问什么?怎么问?这就好比“脚手架”的两只脚,只有搭建好了这两只脚,才能为学生提供当前学习情境中所需要的概念框架,以便于他们沿着这些框架向上攀登。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最优发展。因此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为此,教师需做到几点:尊重学生的人格、增进与学生的情感和友谊、尊重学生的提问、改变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组织性和有序状态的倾向。
2.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给学生自由提问的主动权。如:允许学生随时提问、课堂上留给学生充分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另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考察过程,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思想,消除观念障碍。
教师的一些错误观念和认识是阻碍学生提问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首先应转变教师的观念。我们要冲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树立民主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向权威发起挑战,教师应该认识到提问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在面对学生提问时,教师不应一味地因“怕误事、怕冷场、怕难堪”而回避,甚至给予学生批评、指责和嘲讽,而应积极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于提问。
2.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
鼓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对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有学生不善于提问,这就需要给予方法的指导。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鼓励学生尝试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帮助他们找准提问的切入点。
(1)训练学生从不同的来源发现问题。
问题可以从教材中来。学生提问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学生最方便接触的是教材,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看书提问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针对课文的标题提问,在教学的重难点处提问,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问,在前后知识的纵向比较中提问,在知识易混淆处提问,等等,引导学生在探究新知、尝试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问题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来。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方方面面和所学的英语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并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诱发学生提问,这样就会有取之不尽的素材,同时还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
(2)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此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的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要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有必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如:趣问法、追问法、反问法、类比提问法、联系实际提问法,等等。
总之,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是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索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为将来从事开拓性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