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积极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的做法与体会。
一、创设宽松、愉快、友善的学习情境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有切实的亲身体会:“只有心情愉快才能创造。”所以教师要充分热爱和信任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和做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创造,不必压抑、胆怯、消除心理障碍,获得更为生动活泼、自由充分的发展。有张有弛、张弛有度,才能真正进入学习之境。兴之所至,便乐此不彼,才更有助于学习经验的激活,自由主动地探索。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置于与现实生活相似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胸中燃起求知创新的烈焰,以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让学生带问题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如:在学习解三步计算应用题时,教师为学生创设去春游活动的情境,把三步计算溶于春游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中,使学生以极高的兴致去探讨解决春游中去多少人,要租多少车,付多少钱,植多少棵树等一个个生活实际问题,使难以理解的应用题变得通俗易懂。
三、创设小组互助合作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小组合作互助学习,可使小组内小伙伴们激烈的讨论,互相启发,互助合作,不怕失败,自由发挥,于不知不觉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状态,无拘无束地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激活了课堂。实践证明,只有在这样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积极参与,自主表现。有的可以在主动参与中取得成功,从而掌握某个经验;有的可以在协同参与中获得兴趣,从而认识探索的价值;有的可能在被动参与中得到启发,从而获得某种情感体验。同时教师要把学习中的要求渗透到与学生平等参与的探索活动中,只有当学生感觉到教师也在与他们一起进行探索时,就更能体验到他们自己所获得的一切是来自于自己努力的结果。
如:在推导三角形的求面积公式的实践操作中,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主动参与,有的拼摆,有的测量,有的计算……小组内分工合作,几个人研究直角三角形,几个人研究锐角三角形,几个人研究钝角三角形。通过合作,动手实践,探究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通过把它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来分别推导并求出面积公式。这样分头探究,既节省时间,又培养了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和创新的精神,各自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从而高效地解决了问题。
四、在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引导小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全过程就是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的核心是让学生初步学会学习,其基本要求是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精神,从发现、探索中寻找快乐,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先放手让学生从自己身边和日常生活实际中找出轴对称图形,认识之后,小组合作探索我们学过的图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通过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一系列的实践操作,找出他们各有几条对称轴,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自由创造画一个或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拼摆一个稍复杂的漂亮的轴对称图形。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更好地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去寻找规律,并会运用规律,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听过了容易忘记,看过了就可能记住了,做过了就会理解了。”所以我们应该多放手、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实践,用眼看,动手做,用口说,动脑想,同时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发展。
五、拓宽空间,加强实践,引导学生探索,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学生学习知识不仅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和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活动。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活动,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所以教师要拓宽空间,加强实践,让学生发展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再创造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后,让学生联系实际帮助阿凡提一个忙:怎样保证在不增加木栏的情况下设计一个适用的羊圈呢?这个实践知识中综合运用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的面积知识,又渗透了数学的极值思想,故事引人入胜,学生兴趣高昂。同学们个个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的设计了长方形羊圈,有的设计出正方形羊圈,更聪明的学生考虑到最实用、放羊最多的羊圈——圆形羊圈。正是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发展了思维,迸出了创新的火花,使学生们知道了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圆形的面积最大。
总之,要真正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必须诚心诚意地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小主人,坚持教为了学的思想,相信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要给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新以及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和谐的发展。
一、创设宽松、愉快、友善的学习情境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有切实的亲身体会:“只有心情愉快才能创造。”所以教师要充分热爱和信任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和做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创造,不必压抑、胆怯、消除心理障碍,获得更为生动活泼、自由充分的发展。有张有弛、张弛有度,才能真正进入学习之境。兴之所至,便乐此不彼,才更有助于学习经验的激活,自由主动地探索。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置于与现实生活相似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胸中燃起求知创新的烈焰,以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让学生带问题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如:在学习解三步计算应用题时,教师为学生创设去春游活动的情境,把三步计算溶于春游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中,使学生以极高的兴致去探讨解决春游中去多少人,要租多少车,付多少钱,植多少棵树等一个个生活实际问题,使难以理解的应用题变得通俗易懂。
三、创设小组互助合作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小组合作互助学习,可使小组内小伙伴们激烈的讨论,互相启发,互助合作,不怕失败,自由发挥,于不知不觉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状态,无拘无束地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激活了课堂。实践证明,只有在这样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积极参与,自主表现。有的可以在主动参与中取得成功,从而掌握某个经验;有的可以在协同参与中获得兴趣,从而认识探索的价值;有的可能在被动参与中得到启发,从而获得某种情感体验。同时教师要把学习中的要求渗透到与学生平等参与的探索活动中,只有当学生感觉到教师也在与他们一起进行探索时,就更能体验到他们自己所获得的一切是来自于自己努力的结果。
如:在推导三角形的求面积公式的实践操作中,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主动参与,有的拼摆,有的测量,有的计算……小组内分工合作,几个人研究直角三角形,几个人研究锐角三角形,几个人研究钝角三角形。通过合作,动手实践,探究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通过把它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来分别推导并求出面积公式。这样分头探究,既节省时间,又培养了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和创新的精神,各自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从而高效地解决了问题。
四、在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引导小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全过程就是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的核心是让学生初步学会学习,其基本要求是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精神,从发现、探索中寻找快乐,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先放手让学生从自己身边和日常生活实际中找出轴对称图形,认识之后,小组合作探索我们学过的图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通过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一系列的实践操作,找出他们各有几条对称轴,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自由创造画一个或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拼摆一个稍复杂的漂亮的轴对称图形。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更好地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去寻找规律,并会运用规律,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听过了容易忘记,看过了就可能记住了,做过了就会理解了。”所以我们应该多放手、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实践,用眼看,动手做,用口说,动脑想,同时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发展。
五、拓宽空间,加强实践,引导学生探索,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学生学习知识不仅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和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活动。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活动,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所以教师要拓宽空间,加强实践,让学生发展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再创造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后,让学生联系实际帮助阿凡提一个忙:怎样保证在不增加木栏的情况下设计一个适用的羊圈呢?这个实践知识中综合运用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的面积知识,又渗透了数学的极值思想,故事引人入胜,学生兴趣高昂。同学们个个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的设计了长方形羊圈,有的设计出正方形羊圈,更聪明的学生考虑到最实用、放羊最多的羊圈——圆形羊圈。正是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发展了思维,迸出了创新的火花,使学生们知道了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圆形的面积最大。
总之,要真正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必须诚心诚意地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小主人,坚持教为了学的思想,相信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要给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新以及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