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宋词 品读悲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p396526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个很有个性的王朝。她有着空前绝后繁荣的经济,却在边功上难有建树。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宋朝,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朝政危机此起彼伏。现实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情绪和创作灵感,他们内心的忧愁无奈,以及很多复杂的情感都需要一种方式,任其尽情宣泄,而一代宋词,就在宋朝这样特定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中产生并繁荣发展起来了。而正因为有了宋王朝这样特定的历史背景,所以,“愁”就成了宋王朝的主题,自然也就成了宋词的主题。
  翻开宋词,描写“愁”的词句扑眼而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遮幕》)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蝶恋花》)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飞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晏殊《踏莎行》)
  “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冯延巳《鹊踏枝》)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
  “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
  这仅仅是翻阅宋词时所见一斑,但从这一斑中可窥知全豹,宋词中描写愁情的词句可说是比比皆是。本来,“愁”乃词人骚客之通病,愁因别离而生,因思乡而起,因相思而浓;到了宋朝,愁又因国仇而重。其中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相见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等,都是描写愁的著名词句。这些词句运用了形象化的思维形式,把愁绪写得生动可感,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我们只采撷其中的几句来欣赏品味。
  南唐后主李煜,虽然不一定能算作宋人,却实实在在地开了宋词“愁”之先河。他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身份地位的巨变,让他的心情及对生活的感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昔日的锦衣玉食,昔日的轻歌曼舞,昔日的花团锦簇,都已化为了过眼的云烟,回首往事,怎不让人垂泪神伤?李煜把这无边的愁绪、亡国的痛楚诉之于词,无不字字血泪,使人顿生锥心之怆痛。无形的愁绪在他笔下变得有形了,就像那凌乱的丝线一样,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更为奇特的是,他以东流的“一江春水”比喻亡国后自己愁绪的汹涌繁盛,绵延不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阶下囚生活的凄苦悲愁。读罢,不由觉得滚滚东流的江水都成了后主眼里的泪水。
  与后主词风相似的,还有一位女词人,她就是李清照。李清照的创作经历可分为前后两期,她的愁情之作大多作于后期。那时金兵已入据中原,李清照流寓南方,极尽漂泊之累;又恰逢其夫赵明诚病故,再添孤独之苦。家愁国恨齐涌心头,她寂寞无助,“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想从前,生活无忧,夫妻恩爱;而如今,孤苦伶仃,无人倾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啊!所以她笔下的愁情真切哀婉,愁深,愁重,似有千钧之力,哪怕是“双溪蚱蜢舟”也“载不动”这许多的愁,而且这“愁”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她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笔触,化无形为有形,抒写了国破家亡后愁绪的厚重和自己所感受到的难以承受的重压。而这重压就像压在读者的心头一样,让人感到字字带泪,句句渗血。
  在北宋还有一位词人——贺铸,他一生为官,却一生不得美官。仕途不畅,感情失意,也让他愁绪满怀。他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句,成了写“愁”的千古绝唱。他巧设了三个比喻,把内心的忧愁比作萋萋烟草,风中飞絮,霏霏梅雨,把无形的愁绪化作可看、可感的形象,写出了愁绪的铺天盖地和挥之不去,从而表现愁之深、之广、之绵绵无绝。也正因了这句词,贺铸有了“贺梅子”的雅称。我们今天读来,也不能不为贺梅子拍案叫绝。
  其实,上面撷取的只是几个典型的词句,但我们却能从中体会出宋词人深沉的哀愁。这哀愁因了宋词人的匠心,因了宋王朝的飘摇而令人更加的刻骨。可以说,宋词人愁之深沉全赖于宋王朝愁之深沉。宋王朝的愁,积淀了千千万万人的愁,历久弥坚,千年不变,以至我们今天品味,还是满心的愁怨。
  
  贾庆玲,教师,现居河北乐亭。
其他文献
“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泰戈尔)。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全面推行,生命教育的思想理念正日渐深入人心,并且已经体现或渗透在中学教育的各门学科以及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之中了。然而毋庸讳言,客观上由于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理论体系还远未完善与成熟,实践层面也还只是处于边试点边摸索的阶段,因此,各门学科如何来正确实施生命教育就成了一个特别值得关注与研究的新课题。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不
《德国孩子的“爱情”》讲的是一个中国小女孩在学校里被德国小男生追求的故事。我们的中国小女孩,怀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对待被爱不是像德国的小女孩那样“得意”,而是“愤怒”。可德国的小男生却“坦然”地大胆追求,并不害羞。对待这件事情,德国老师既没有批评他,也没有阻挡他。男孩的母亲更是采取了一种完全出乎我们意料的思维方式,积极引导孩子为了爱,为了实现爱的理想去努力学习,而且这种引导产生了积极的结果。反观我们
随着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深入,国家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个性化作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始形成一股热潮。对什么是个性化作文,理解大同小异,核心在于学生的作文要写出个性,但如何让学生写出个性的作文却见仁见智。所谓个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与他人
“不要问我从那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每当听到这首《橄榄树》,就会想起那个梳着两条长辫子,在一望无际的撒哈拉大沙漠行走的女子,她,就是三毛,一个读者心中永远的传奇。  “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份的。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
日前,笔者参加了江苏省青年语文教师观摩大赛,在陶醉于匠心独运的课堂教学艺术,为青年教师全面优异的个人素质击节叫好之余,课堂上过于依赖多媒体现象又不能不引起深思。十四位教师无一例外地全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虽说形式新颖多样,动感效果鲜明,但是课文内容各不相同,学生理解能力存在差异,虽然有些学生的回答精彩绝妙,但因与老师设计好的课件有出入,教师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牵着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圈套”里钻。由于
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曾说过一段话:凡优秀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颗“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诚然,对中学生来说,考场作文要像太阳一样字字句句闪金光是很难做到的。但是让自己的作文有闪光之处却是可以做到的。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从“萤火虫”做起,从一字一句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本文拟就作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思维辐射性训练    思维的辐射性训练即是创造性思维的广度训练。它要求由一点引发出去,开展综合列举。这项训练可主要通过审  题、填题、议题进行。  1、全命题审题,克服思维的单一性。要做到这一点,在审题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捕捉题目中隐含的各种信息。如审记叙文题目,不仅要指导学生审清体裁、范围、
“砰”……随着一声门响,我带着愤怒和委屈冲出了家门,漫无目的在街上走着。  “妈妈也太过分了,不就是一个mp4吗?我就是不回去,看你们怎么办?”我在心里暗暗地给自己打着气。  突然,黑压压的阴云好像千军万马奔腾而来,狂风把树叶、塑料袋卷得漫天飞舞,附近没关好的窗户发出“啪啪”地响声……刹时,一道闪电划开了天空,雷声轰鸣,蚕豆大的雨点顿时就砸向了地面。  我冲进路边的一个卖冷饮的棚里躲雨。一个女孩也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而《走进新课程》中也指出:“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此背景下,笔者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中冰心的诗歌《纸船》为教学例子,就“如何让学生用心体验诗歌中的至爱亲情?”,做了一些实践尝试,旨在引导学生用心体验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倾向、感人情境和形象及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    一、教学情境    情境一:营造氛围,奠定“爱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播知识的一条有效途径。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的思路,窒息课堂气氛。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得把握哪些原则呢?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请允许我引用具体的案例加以说明。    一.提问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