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际金融实务具有数学基础要求高、角度多变以及逻辑联系紧密等特点,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压力大。笔者经过二年多的国际金融实务教学实践,摸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模式——感性教学。该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能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
关键词国际金融实务教学模式感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汇率波动更加频繁,企业国际贸易必须利用金融衍生品规避风险。从而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外汇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国际金融实务》作为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正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掌握和应用国际金融产品的一把钥匙。课程授课质量真正体现我校教学面向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宗旨。
1 国际金融实务课程特点
1.1 金融公式多、数学计算量大,内容枯燥乏味
国际金融实务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不仅要懂,更要会算。在案例分析中,学生必须掌握操作方式、汇率选择以及盈亏计算。因此,课程要求学生数学基础好。同时,教师仅仅照本宣科,直接讲解公式的推导,必然导致学习缺乏兴趣。
1.2 案例讲解的角色多变,理解难度加大
一般市场中,每种商品仅仅只有一个价格。但外汇市场不同,每一货币均有两个价,即买入价和卖出价。价格的选择,将依据分析主体的不同而不同。一个交易案例的讲解,更是要在这两个角色中反复切换,同一个交易主体既是一货币的买方又是另一货币的卖方。这种角色上的多次切换,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1.3 课程各板块逻辑联系紧密,对前期理论基础知识要求高
国际金融实务是国际金融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国际金融理论知识掌握的扎实与否,关系到国际金融实务教学效果的好坏。
1.4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
我国以前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管制,国际外汇市场的波动不会影响我国人民的财富配置变动和投资方式改变,因而也不会引起人们对外汇的关注。随着外汇制度的改革,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资本管制的一定程度的放开,改变了我们的投资渠道和财富配置,将这些原本离我们遥远的事情一下涌现在我们面前,吸引着我们去关注、研究和理解它。目前,美国的金融危机,各国对美国金融危机应对的政策,给教师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奠定了感性教学的基础。
2 感性教学的作用
所谓感性教学,是指從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出发,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参与文本内涵的理解、领悟的理念和做法。
2.1 有效提高国际金融实务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材料有内在的兴趣” 。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性教学授课过程,通常以一些鲜活的案例、类比和比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师生之间产生共鸣,提高学习的效率。
2.2 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提高教学的互动性
感性教学并不是照本宣科,机械性的讲授,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去思维。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通常并不直接去讲授课本中的知识,而是先举一些浅显的案例、类比和比喻,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维,去探索理解课本知识的最佳途径。同时,所举案例的浅显易懂,增强了学生自信心,从而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提高教学的互动性。
2.3 有利于金融直觉的培养,提高实践能力
打篮球的时候,讲究球感;学习语言的时候,讲究语感。同时,学习金融也讲究金融直觉的培养。笛卡尔认为在数学推理中的每一步,直觉力都是不可缺少的。金融的学习与研究中,也需要这种直觉,它往往能引导学生从迷茫中寻找到正确的方向,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国际金融实务的掉期交易案例分析
掉期交易是外汇市场中三大交易类型之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掉期交易对学生而言本身是比较难以理解的。而掉期交易盈利操作,更是掉期交易在实际中最大的应用。但大多数教材,对掉期交易盈利操作的规律或省去,或简单的描述而过。笔者在众多教材中,选了一本对掉期交易盈利操作利率变动与操作方式的关系描述的较为详细的教材。摘述如下:
掉期交易的感性教学分析:
3.1浅显道理
(1)投资资本市场,头寸不结清,无法判断盈亏。
(2)理性人趋向选择亏损最小化,获利最大化。
(3)理性人趋向买入即将上涨的金融资产,卖出即将下跌的金融资产。
3.2 引导分析过程
关键词国际金融实务教学模式感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汇率波动更加频繁,企业国际贸易必须利用金融衍生品规避风险。从而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外汇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国际金融实务》作为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正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掌握和应用国际金融产品的一把钥匙。课程授课质量真正体现我校教学面向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宗旨。
1 国际金融实务课程特点
1.1 金融公式多、数学计算量大,内容枯燥乏味
国际金融实务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不仅要懂,更要会算。在案例分析中,学生必须掌握操作方式、汇率选择以及盈亏计算。因此,课程要求学生数学基础好。同时,教师仅仅照本宣科,直接讲解公式的推导,必然导致学习缺乏兴趣。
1.2 案例讲解的角色多变,理解难度加大
一般市场中,每种商品仅仅只有一个价格。但外汇市场不同,每一货币均有两个价,即买入价和卖出价。价格的选择,将依据分析主体的不同而不同。一个交易案例的讲解,更是要在这两个角色中反复切换,同一个交易主体既是一货币的买方又是另一货币的卖方。这种角色上的多次切换,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1.3 课程各板块逻辑联系紧密,对前期理论基础知识要求高
国际金融实务是国际金融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国际金融理论知识掌握的扎实与否,关系到国际金融实务教学效果的好坏。
1.4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
我国以前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管制,国际外汇市场的波动不会影响我国人民的财富配置变动和投资方式改变,因而也不会引起人们对外汇的关注。随着外汇制度的改革,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资本管制的一定程度的放开,改变了我们的投资渠道和财富配置,将这些原本离我们遥远的事情一下涌现在我们面前,吸引着我们去关注、研究和理解它。目前,美国的金融危机,各国对美国金融危机应对的政策,给教师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奠定了感性教学的基础。
2 感性教学的作用
所谓感性教学,是指從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出发,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参与文本内涵的理解、领悟的理念和做法。
2.1 有效提高国际金融实务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材料有内在的兴趣” 。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性教学授课过程,通常以一些鲜活的案例、类比和比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师生之间产生共鸣,提高学习的效率。
2.2 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提高教学的互动性
感性教学并不是照本宣科,机械性的讲授,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去思维。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通常并不直接去讲授课本中的知识,而是先举一些浅显的案例、类比和比喻,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维,去探索理解课本知识的最佳途径。同时,所举案例的浅显易懂,增强了学生自信心,从而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提高教学的互动性。
2.3 有利于金融直觉的培养,提高实践能力
打篮球的时候,讲究球感;学习语言的时候,讲究语感。同时,学习金融也讲究金融直觉的培养。笛卡尔认为在数学推理中的每一步,直觉力都是不可缺少的。金融的学习与研究中,也需要这种直觉,它往往能引导学生从迷茫中寻找到正确的方向,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国际金融实务的掉期交易案例分析
掉期交易是外汇市场中三大交易类型之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掉期交易对学生而言本身是比较难以理解的。而掉期交易盈利操作,更是掉期交易在实际中最大的应用。但大多数教材,对掉期交易盈利操作的规律或省去,或简单的描述而过。笔者在众多教材中,选了一本对掉期交易盈利操作利率变动与操作方式的关系描述的较为详细的教材。摘述如下:
掉期交易的感性教学分析:
3.1浅显道理
(1)投资资本市场,头寸不结清,无法判断盈亏。
(2)理性人趋向选择亏损最小化,获利最大化。
(3)理性人趋向买入即将上涨的金融资产,卖出即将下跌的金融资产。
3.2 引导分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