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观赏过程中的期待值与可实现值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8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对受众观影的审美过程及特征的研究成为电影创作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观众的接受和反馈,一部影片才得以真正完成其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其中,观影心理受到个人情结、心理常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观影主体的期待值与电影可现实值之间的深层关系。在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对于观影心理的深入研究必将推进电影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受众心理机制研究 个人情结 心理常势 期待值与可实现值 发展与进步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一 影响电影观众心理的因素
  电影的三方关系中,理论研究的重心往往是电影本体论或作者论研究,在电影产业日渐成熟的今天,更多的电影界人士意识到观众对于电影文本的阅读和反馈的重要性。观影的过程,和音乐、绘画赏析一样,成为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接受者有着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
  1 个人情结
  “个人”指具有很强的隐匿性,是观影主体最私密且不与外界交流的心理经验。“情结”是指心理上从属于早期环境中的某个人或阶段,将影响我们建立处世方式,反过来它又被后来的经验所影响,最终演化成个体稳定的防卫措施和性格构架。个人情结,是较为直接、快速影响到观影心理的因素之一,观影主体可以很快的从影片中判断出个人情结的印证与否,有则感同身受,没有则冷眼旁观。
  由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执导、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黑天鹅》一举拿下2011年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等12个奖项的颁授及提名。影片是一个有关芭蕾舞梦的故事。妮娜是一个资深的芭蕾舞演员,剧团里重拍《天鹅湖》,要求一人饰演性格迥异的黑白天鹅,妮娜突破不了黑天鹅的性格挑战,也突破不了与人竞争的状态,其压抑的内心变得畸形,甚至分不清幻觉与现实。竞争者以复仇王子、女同性恋者等身份攻击自己,终于在表演当天,她极大的精神压力使其完全颠倒了真实与虚幻的心理界限,将尖锐的碎片刺向了幻想中的“敌人”,最终滑向了内心黑暗的谷底。
  影响观众心理的个人情结,具体到电影情节上是:妮娜的基本敌意。
  妮娜在生活和事业中循规蹈矩。但很明显,妮娜始终是一个不满意的状态。这与当今社会的多数人是一致的,生活紧张却不充实。于是就有了作为观影主体的第一认同。观众与妮娜感同身受,个人情结得到了很好的转移和外化。儿童心理学家霍妮提出:性格涉及孩子成长的人际关系,如果亲子关系是积极的,父母亲能给予真正的温暖和爱,那么儿童就易得到正常的发展,反之,安全感就受到威胁,并产生对父母的敌意,称之为“基本敌意”。妮娜对于母亲的顺从是一种畸形的基本敌意。对这种敌意的压抑便会产生基本焦虑。随着性意识的逐渐成熟,这种基本焦虑又会产生性意识的压抑。在电影中,当总监要求妮娜将黑天鹅的邪恶与欲望展现出来时,她根本做不到,她长期压抑的性意识使自己完全束缚在精神枷锁里面。妮娜的压抑,主要来自于母亲,母亲为其修剪指甲、她房间的童话情结,这些都是性意识的强制性压抑。人的本能冲动被个体压抑到无意识领域,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妮娜身体上的伤疤以及红疹就是这种被压抑力量的变相表达。妮娜将外界对心理的创伤内向转化为精神内残,又外化为巨大的黑色翅膀。对照观影主体,青春期的孩子对于父母的敌意与反抗,而人在成长中不断否定和认同,重新建构自我,否则便会导致非常规、变态的心理状态。观众的个人情结在妮娜的身上得到最夸张化的印证,观众同妮娜一样变得焦虑。而这种焦虑,则建立在观众个人情结的基础之上,如果观众的内心情结与妮娜毫无交集,那么观众将对这部电影毫无感受,只能冷眼旁观。
  2 观影心理常势
  观影心理常势,是审美接受环节中遵循一种艺术心理状态,是集体无意识在观影文化心理上的表现。表现为观念中比较稳定和最具根本性的文化因素,即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思想意识,经过长期的甚至是世代传承的积淀而高度内化的结果,成为一种心理定势和实践定规,一致在某种特定场合不假思索地作出价值判断和行为取舍,形成一种观影无意识现象。这种心理常势相比个人情结而言,显得更加隐匿化和固执化。
  《黑天鹅》结尾部分,妮娜白天鹅部分出现重大失误,这时莉莉的出现,最终使恼羞成怒的妮娜将镜子的碎片刺向了莉莉,将其尸体藏匿于化妆间的内间,这时妮娜的内心完全被邪恶所包围,黑天鹅由心而发,但当她下台,莉莉前来道贺时,她才发现内间里根本没有人,自己完全分裂崩溃。尖锐的镜子碎片原来插入了自己体内,那一刻观众和妮娜同时明白,原来一切都是主观的幻觉,观众和妮娜同时对自己的认同感产生了怀疑。不过,《黑天鹅》对观众的认同感和价值观的大胆挑战是成功的,因为长期的压制,妮娜最终的人格分裂是符合观众对于人物命运的期待视野的。同类影片还有《禁闭岛》《致命ID》,让观众从头到尾都与主人公一起活在“病态”的世界里,尽管符合期待值,但不一定是真实的,这使观众的心理包袱有强烈的突转和释放。
  二 电影期待值的确认
  电影期待值的确认,是一个主动意识思维的主体,转化为一个被动无意识妥协的转变过程。这就牵扯到两个概念:一是,“主动移情”;二是,“角色认同”。
  1 主动移情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是在观看者和剧中人的双重身份之间不自觉地转换和徘徊的。在观影初期,观众还没有达到“角色认同”的时候,观众还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观看者的身份,但是渐入剧情后,观众将主动移情到剧中某个角色,观众角色转变为剧中人所附带的社会角色。这是一种由个体意识到集体无意识,由显性行为外壳到隐性心理真实的转变过程。
  在《黑天鹅》的开场中,观众看到美丽的白天鹅,这时观众对妮娜的社会角色是认可的心理狀态,这便是观众的主动移情。电影院的观影条件给观众指定了一个很好的“观看位置”,就成了移情于银幕的最安全、最顺畅的纽带。黑暗的环境中,完成了对自我视线的转移。   2 角色认同
  观众在移情某个角色之后,会对影片中的文化结构和社会形态,作出一个真实的判断,会对片中的人物产生好恶情感,这就是角色深层次的认同,比“主动移情”更进一步,更带有一种不知不觉的无意识色彩。于是,便会对其自身的发展产生期待,希望好人有好报、坏人不得善终,是观众期待值的开始。
  剧中,妮娜代替了贝莉,我们对妮娜的优秀是认可的,符合观众内心深处的价值判断。但是,随着她的身体出现了一些奇怪的问题,观众和妮娜一样,精神上变得焦虑和压抑。于是,观众希望妮娜能够找到一种合理的方式释放压抑,观影期待值被进一步放大。所以,后来妮娜对母亲说出了“NO”、在房间上锁,这都是妮娜内心压抑释放的表现,这也是观众希望她完成的。在她挣扎过程中,观众都是倾向于本我的全面釋放,在她从灵魂到肉体完全变成了充满欲望的黑天鹅的这一过程,彻底满足了观众的观影诉求。尽管一切是不真实的,但观众依然沉浸其中。也就是说,观众们不再关心故事的真实与否,而是心甘情愿地接受虚构艺术作品的同化。观众在观影中放弃旧的欲望客体,重建或者升华欲望诉求的对象,从而在剧中人物的身上,达到自己幻想和欲望的完全投射,又可以反过来在主人公身上得到一种价值认同感。简单的说,观众认同的,不是电影中的现实逻辑是否真实,观众认同的是,电影中的可实现的额度和自己内心的期待指数的符合程度。
  三 观影期待值与可实现值
  个人情结、艺术心理常决定着观影主体的主动性,而主动移情和角色认同则体现了观影主体的自适性,这两个方面促成了观影主体观影期待值的形成。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电影语言的特殊性、电影媒介的限制性等元素的综合原因,电影必须遵循一定程度的现实逻辑严密性,这就是电影的可实现值。由于这两者存在着一种动力轨迹与活动规律,使电影艺术的审美过程呈现以下三种状态:
  1 愉悦状态
  观众的期待值与电影的可实现值基本相符,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达成一种愉悦的观影状态。当导演的个人情结或者社会符号化的使用,符合集体无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情结,观众便会欣然接受。中国早期的一些电影作品就很好地抓住了电影与观众观影心理的互动,好人沉冤得雪、坏人臭名昭著,但是随着后现代意识的发展和成熟,新晋导演宁浩、管虎等人的解构式影像及叙事系统,也给我们传统的观影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刺激和挑战,这种就更偏向于下面的兴奋状态的观影心理。
  2 兴奋状态
  当电影的可实现值超出观众的期待视野,带来感官或精神上的高峰体验,观影达到兴奋状态。观众的期待值尽管天马行空,但是毕竟受到个人情结、艺术心理常势的影响和限制。人的欲望是个人化并盲目的,易遭受挫折,但是当影片使用的象征在很大程度上诠释甚至升华了被压抑的个人欲望时,电影的可实现值便会远远超出观众的期待心理。
  《黑天鹅》从一定程度上阐述和升华了生命本身赋予人的责任。妮娜的死,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传达,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听从自己的潜意识欲望,不病态压抑,不为了遵循外界的要求而把自我伪装成与内心完全分裂的人格,才是最重要的。影片探索了生命个体之所以变态的内在原理,而不是单单的诉至表象。《黑天鹅》能够在看似虚伪粗暴的道德是非观念下,以巧妙的技巧表现出隐藏的非理性的人性最真实的东西,带来观影者更为深刻和震撼的观影体验。
  3 排斥状态
  观众的期待值与电影可实现值不相符,使观影主体产生排斥、厌恶的情绪状态。电影作为艺术,它协调着艺术意识形态与生命原始欲望之间的平衡,在现实与内心之间起到良好的补偿作用。如果观众不能从中体会到艺术的美感或情感的慰藉,心理期待值在电影的可实现空间里得不到满足,转而产生消极甚至排斥的观影感受。
  电影相比与文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视听感受的全面化以及科技的硬性支撑。电影使梦的具象化成为可能,观众希望在审美过程中,深层心理得到安全甚至是愉快的释放。这点非常重要,而有的电影过于看重个人情感的寄托与抒发,而忘记了观影心理关照的重要性。例如,《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虽然打破了传统电影戏剧化的叙事模式,却没有在受众层面获得很好的认可。
  受众的观影心理研究,是一个既庞大又复杂的研究课题,其中牵涉到电影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随着电影理论界对于电影艺术过程中审美接受方研究的日趋重视,受众心理感受和审美反馈,通常被视为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所以了解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复杂心理状态和感受状况,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如何维持观众内心的欲望与客体间的不断转换和重建,同保持和维护艺术的一般规律不被打破,使其在期待空间与可实现空间之间保持一个良性的平衡状态,这是一个值得电影理论界持续研究和深思的高难度课题。只有比较清楚地掌握了这个过程中的内在机制,才能更好地把握观众的审美心理,从而引导我们创作出更多符合观众审美诉求的优质电影作品。
  参考文献:
  [1] 秦俊香:《影视艺术心理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2] 鲁道夫·爱因汉姆,杨跃译:《电影作为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3] 安东尼奥·梅内盖蒂,艾敏、刘儒庭译:《电影本体心理学——电影和无意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4] 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 章柏青、张卫:《观众心理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
  [6] W·舒里安,罗悌伦译:《影视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 保罗·M·莱斯特,霍文利等译:《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8] 李少军:《导演艺术创作中的潜意识分析》,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9] 张爱宁:《观影疗心——电影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应用》,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0] 任玉玲:《电影〈刮痧〉的“文化无意识”分析》,《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作者简介:王 ,女,1987—,山东淄博人,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其他文献
摘要 《剪灯余话》是明代初期李昌祺继《剪灯新话》之后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传奇小说集,作者把自己的怀抱、才情和责任倾注于小说之中,因此表现出独特的创作思想,这既有豁怀抱宣郁闷的忧愤之心,又有力图超越《剪灯新话》的炫才之心,还有为弥补《剪灯新话》之不足而敦促人伦以广教化的良苦用心。  关键词:李昌祺 《剪灯余话》 创作思想 《剪灯新话》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剪灯余话》(以下简
期刊
摘要 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一种不曾断绝的忧患意识,而这种忧患意识在特殊时代的士大夫身上就体现为一种悲情。辛弃疾作为士大夫的代表,在国势多艰危机四伏的历史条件下,无法金戈铁马,进而转向自己内心的情感抒发,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地。“亭子”作为辛词的一个文字符码,在意境上正是辛弃疾悲情英雄的词象。  关键词:辛弃疾 词象 悲情 亭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德国著名哲
期刊
摘要 中国诗词造诣颇高、历史悠久,有的描绘江南秀丽水乡,有的记叙漠北边塞风光,有的言事,有的抒情,有的勒景,有的悼人,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每首诗词中传统意象的传达。秋与酒作为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传统意象,既是一种社会文化,也是一种艺术文化,与交际礼俗、祭祀敬神等中国传统文化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传统意象在文人骚客眼中已不是单纯的季节或饮食,而作为一种寄托情感的媒介,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醇厚气息。 
期刊
摘要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戏曲家、小说家,他的小说借鉴、糅合了戏曲及话本艺术的语言、结构、情节、叙事角度等诸多要素,形成别具李渔特色的小说艺术风格,展现出李渔坚实深厚的传统戏曲、小说艺术功底。  关键词:李渔 戏曲 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李渔是明末清初的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他不仅有颐养人生兼戏曲理论的著作《闲情偶记》名垂后世,且以戏曲十种、小说二部赢得无数
期刊
摘要 敦煌文学作为敦煌文化的重要载体与组成部分一直为学界重视。《儿郎伟》是敦煌文学诸多体式的一种,虽存世数量不多,但极富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敦煌写本的辑校和对《儿郎伟》这一文学体式的名称、形式、性质等考辨上,较少有结合具体篇目进行的探究。本文拟对其中颇为相似且独具一格的两首驱傩词进行分析,探究其创作的成功之处、发掘其包含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敦煌文学 《儿郎伟》 驱
期刊
摘要 舒位是清中叶一位忧国忧民的著名诗人,他有着强烈的济世之心并终身为之努力,但是由于屡试不中,报国无门,最终抱憾而去。西方政治学学者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夫妇提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我们解读舒位济世理想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解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清中叶下层知识分子先进的治世理论。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理论 舒位 济世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多中心治理理论
期刊
摘要 语言和风格构成文学作品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翻译中要成功地再现两者,要求译者具有深厚的原语译语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一个文艺美学工作者的素养。本文以张培基先生译作《清贫》为例,剖析文学翻译中如何忠实传达原文的内容和风格。  关键词:张培基 《清贫》 语言 风格 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翻译是一门艺术,文学翻译是一門美的艺术。文学翻译的宗旨是再现原作
期刊
摘要 宁国方言具有几个典型特征:其一是在方言表现最为明显的语音上,宁国方言既杂糅吸收,又有自己的不同之处,可以说是方言的杂烩。其二是在词汇上,隐喻类的方言词不仅多而且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类型分明而且多样,词类使用上规则多变,在语义辨识度上可以通过和普通话的联想紧密度来进行判定。其三是在语法层面上,宁国方言极具实用性,在不影响表达的前提下,往往用一个字表达多样的含义,或者是根据语境简化句子,达到一种言
期刊
摘要 虽然《从今以后》不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最杰出和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但无论从情节叙述、风格特质,还是从主题呈现、文化传达来看,都不失为一部经典佳作。基于此,本文拟以影片为蓝本,着重对其蕴藏的文化意蕴进行深入挖掘,以期在论证影片卓绝性的同时,彰显伊斯特伍德多元深厚的电影创作观和文化视野。  关键词:文化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从今以后》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从今以后》是由美
期刊
摘要 真人版《魔镜魔镜之白雪公主》有意解构迪斯尼动画版《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经典叙事。它不仅以更完整的叙事和多结构穿插来丰富故事的内容,而且还颠倒了传统的“英雄救美”模式,将白雪公主设定为行动的主体,解救屡屡陷入窘境的王子。但从深层的语义结构来看,这两个版本其实殊途同归,都旨在将女性形象类型化,以便道德说教。  关键词:《白雪公主》 女性 主流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