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石刻相结合的理学实践与传播r——以宋代入桂理学家石刻为例

来源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ulukuaic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刻载体的特性与古人思想的“立德”“立言”之理想追求相契合,是士大夫借以推动大众文化、思想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载体.宋时,理学兴盛,广西、福建、湖南等地多有与理学相关的石刻.理学家留下的石刻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思想家印记,形成一种理学文化景观,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其学术影响.石刻文献有题名、游记、诗词等多种形式,记录了理学家的政教事迹、理学义理传播以及纪游抒怀等.同时,石刻也是理学家静观默识的实践,上石作品的创作又带动了情、景、理结合的文学创作.
其他文献
通过考察不同信仰支撑下的人生境界观,阐述马克思主义信仰下人生境界的科学性,进一步分析马克思主义人生境界形成的现实性基础,从对狭隘利益观、对客体的占有方式和对自我认识三个维度,提出马克思主义信仰下人生境界观的超越性要求.
吉林省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载体形式多样.结合高等学校的教育规律,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拓展实践基地、开辟“第三课堂”、丰富校园文化等途径,将吉林红色文化资源充分融入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利于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党的十七大报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10—2020年以“立德树人”为关键词的CSSCI期刊论文为研究样本,通过横向与纵向分析,认为我国立德树人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征:研究视角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从宏观向微观转变,并逐渐丰富细化等.为深化立德树人研究,需要对研究视角、内容和方法进一步拓展,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系统研究、基础研究和评价体系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
我国目前正在全面推进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提高来华留学生质量和水平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一步.通过搜集和归纳我国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招生信息,总结出目前我国高校选拔来华留学生的主要模式有申请审核、入学考试、综合考核、免笔试和预科教育等.这些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了一定的缺陷,通过对比发达国家与我国选拔留学生现状,分析出我国选拔来华留学生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来华留学生质量和水平建言献策.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属性,是推动整个世界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新时代将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构建教育体系的关键一步.高校强化劳动教育是立足中国大地建设教育体系的现实举措,是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必要路径.然而高校部分学生却面临着劳动价值观偏离化、劳动态度消极化、劳动能力衰弱化的现实困境.对此,高校应从塑造劳动价值观念、健全劳动育人体系、拓宽劳动实践渠道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母教文化为况周颐词学发展打下基础,是其提出“词贵有寄托”的思想基础;母教文化氤氲了况周颐敏锐善感的气质,孕育了其“文心”,是其形成“词境”独特感受力的前提;况周颐对女性词人的人文关怀,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尊重女性的现代意识,与其所受的母教文化不无关联.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斗争中逐步孕育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质鲜明、体系完备的红色精神谱系.红色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元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锻造于中国共产党的主体实践,也纵贯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本主题之中,体现了其生成逻辑在理论、历史、主体、实践四重维度上的有机统一.红色精神蓬勃发展、历久弥新,立足其百年演生理路,从中提淬出内蕴的多维现实启示以引领新的实践,是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践履初心使命的现实之需,也是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
小说《素歌》作为美国当代作家肯特·哈鲁夫耗时六年的扛鼎之作,描写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西部小镇的多代社区生活.本文透过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域蠡测文本,观察到父亲作为一种重要的伦理身份,其伦理选择成为贯穿小说的中心议题.鉴于父亲角色的多面性,因而将其梳理为沉溺自由意志的父亲、迷失伦理身份的父亲、重塑道德榜样的“父亲”等三种父亲形象.在回溯美国西部地区传统历史文化的进程中重回伦理现场,探究父亲所呈现的伦理选择及其影响与肇因,继而观照作家的伦理思想,彰显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教诲意蕴.
通信网基础课程具有内容繁多、概念抽象、系统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难以理解掌握.本文提出基于虚拟仿真的课程教学方法与策略,把虚拟仿真软件运用到教学当中,利用可视化虚拟仿真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上有良好的效果.
本文探究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及数字化消费转型中的学校教育传承如何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G时代广西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学校教育困境深层因素主要有:一是广西非遗学校教育传承星火点燃与非遗学科体系、人才培养等非遗教育数字化转型滞后;二是广西非遗学校教育传承与非遗产业转型中的师资力量及其数字素养匮乏;三是广西非遗产业数字化与学校教育的产教数字化融合缺乏广度和深度.目前对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学校教育传承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成效喜人,但缺乏非遗学校教育传承的数字化体系化建设.为此,提出以下对策:一是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