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不少国内企业的实践者对知识管理有着无处下手的茫然。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不断推出,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彼得·德鲁克在1993年指出:“我们正在步入以知识为基本的经济资源的知识社会,其中知识员工将会起到中心的角色”。这期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Nonaka)通过对日本企业的研究,指出企业获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具备了创新知识,通过组织传播新知识,并将新知识固化到产品、服务和系统之中的能力。本质上看,成功的企业知识管理意味着企业的价值增加,如提升产品的知识含量。
企业自诞生之日就在进行知识管理。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管理的流行源自信息技术的驱动。这种新型的知识管理对组织的业务活动、工作行为以及知识资源可以进行高效的揭示和定位,可以进行知识鉴别、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我们知道,基于知识管理的系统可为企业管理带来新气象。然而随着信息系统的自然演化,依附于其中的知识管理功能也就显得不稳定,可能在不同层面和不同范围中受到限制。可见,知识管理需要在合适的条件下对合适的知识通过合适的技术和系统加以使用。
企业知识管理的切入点可以基于已有的信息应用平台,如k-OA、k-CRM、k-SCM、k-HRM或是企业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竞争性情报系统等,也可以是一些互联网的新应用,如Blog、Wiki、Folksonomy等。针对国内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有待强化、企业员工信息素养有待提高的实际情况,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切入原则应该简捷、有效、可持续。这时,技术传播在国外从上个世纪50年代萌芽,并在1990年得以快速发展,现作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手段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的重视。在我国,技术传播在产、学、研等方面都是刚刚起步,企业在着手实施知识管理的同时,可以积极结合技术传播的原理、手段和方法,形成知识管理的最佳切入点。
技术传播:融合
早期的技术传播相当于技术写作,后来修辞学、人文价值的介入使得技术传播的发展加快。1993年,在技术传播协会(Society for Technical Communication,STC)的资助下,Redish 和Judith Ramey的研究项目得出结论:技术传播使企业以一种可测度的方式增加其价值。James V. Romano在《全球技术传播》一书中指出,技术传播通过综合的手段开发、组织和配置传播经验来增加企业价值,使用户从产品和服务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在知识管理实践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STC的会员数到1998年已增至21000多,会员遍布全球39个国家。在美国,技术传播人员的年均薪酬约为4万美元。
知识管理涵盖知识的创造、获取、组织、处理、分发、更新,形成了一个循环的流程。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基于共同的利益和关注,知识管理和技术传播在国外企业应用中出现了汇合、融合的趋势,表现出协同、一致发展的势头。
技术传播人员在国外企业也开始从信息的包装者身份开始向知识的创建者身份转换。这时,技术传播者处于组织知识的中心位置,他们对知识、语言和传播的复杂性有着全面的理解,对跨职能、跨部门和跨学科的工作有着先天的优势,更是专业的传播者。技术传播者可以鉴别获取、组织、发布和重用知识的价值,可以展示在新领域的才能和竞争优势,感知知识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力。在知识管理中,技术传播者是知识专家,可以帮助企业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这包括对面对面交谈的深度分析,对关键流程的回溯。技术传播者可以确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些包括可用性测试、文档评价过程等。技术传播者可以创建知识资产,如可检索和易访问的文档数据库。
知识管理体系构建
企业知识管理的最佳实践目标是将知识管理自然融入工作流,引发企业文化变革,取得管理层支持,快速提供相关知识,鼓励或激励知识员工,持续监控并加以分析改进。针对这样的目标,企业可建立基于技术传播的知识管理体系,在明确企业技术传播所负责的活动后,知识管理可在技术传播的成熟框架下渐进、有序地实施。
在具体构建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技术传播的方法论,包括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ser-Centered Design,UCD)和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IA)。
UCD是设计产品总体用户体验是否可用的方法,它既可以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实现,也可以根据获得的用户输入信息进行设计。IA是建立在人类的认知科学和学习科学上,有关组织和表现信息的方法论,以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学习。信息架构一般利用结构化/模块化开发的方法,一般分为Information Mapping和Darwin 信息分类体系结构 (DITA)。
建立知识管理体系,首先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各类资料模板和写作规范,并在运作过程中尽量完备这些模板和规范,以此来规范知识的创造和组织;在可能的情况下,设计信息架构,按照信息架构安排知识的创造、组织、处理、更新流程;利用内容管理系统对知识进行存储、变更管理、版本控制和维护索引表。
典型案例是例证
《Intelligent Enterprise》杂志曾对某企业基于技术传播的知识管理进行过描述。该企业主要产品为楼宇中央监视和控制系统,每年要向用户交付上千种的纸质说明书和在线文档。由于该企业的产品配有上百种品牌的环境监视和安全系统,实际使用中具体的器材型号和软件数以千计,导致说明书的种类极其繁多。该企业最初用Microsoft Word作为文档工具,由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项目或不同的人员进行写作,文档产生了许多前后矛盾的地方。于是该企业决定引入基于技术传播的知识管理系统,将说明书的内容作为企业知识资产进行管理。技术传播者使用了XML写作环境,并定制了一套内容管理系统。这个系统不仅通过内容复用减少了工作量,也做到了内容和样式分离。技术传播者不必考虑样式,同一个内容可以直接输出成多种格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该企业的核心技术传播团队由2001年的6人减少到2004年的3.75人(按全时工作制计算),全年输出文档数量却是原来的4倍,达到了722篇。他们一共设计使用了19个XML文档模板,在此基础上,在65000处复用了3500个“内容块”,平均每修改1处内容就有18处不同格式的内容被自动更新。
企业自诞生之日就在进行知识管理。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管理的流行源自信息技术的驱动。这种新型的知识管理对组织的业务活动、工作行为以及知识资源可以进行高效的揭示和定位,可以进行知识鉴别、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我们知道,基于知识管理的系统可为企业管理带来新气象。然而随着信息系统的自然演化,依附于其中的知识管理功能也就显得不稳定,可能在不同层面和不同范围中受到限制。可见,知识管理需要在合适的条件下对合适的知识通过合适的技术和系统加以使用。
企业知识管理的切入点可以基于已有的信息应用平台,如k-OA、k-CRM、k-SCM、k-HRM或是企业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竞争性情报系统等,也可以是一些互联网的新应用,如Blog、Wiki、Folksonomy等。针对国内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有待强化、企业员工信息素养有待提高的实际情况,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切入原则应该简捷、有效、可持续。这时,技术传播在国外从上个世纪50年代萌芽,并在1990年得以快速发展,现作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手段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的重视。在我国,技术传播在产、学、研等方面都是刚刚起步,企业在着手实施知识管理的同时,可以积极结合技术传播的原理、手段和方法,形成知识管理的最佳切入点。
技术传播:融合
早期的技术传播相当于技术写作,后来修辞学、人文价值的介入使得技术传播的发展加快。1993年,在技术传播协会(Society for Technical Communication,STC)的资助下,Redish 和Judith Ramey的研究项目得出结论:技术传播使企业以一种可测度的方式增加其价值。James V. Romano在《全球技术传播》一书中指出,技术传播通过综合的手段开发、组织和配置传播经验来增加企业价值,使用户从产品和服务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在知识管理实践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STC的会员数到1998年已增至21000多,会员遍布全球39个国家。在美国,技术传播人员的年均薪酬约为4万美元。
知识管理涵盖知识的创造、获取、组织、处理、分发、更新,形成了一个循环的流程。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基于共同的利益和关注,知识管理和技术传播在国外企业应用中出现了汇合、融合的趋势,表现出协同、一致发展的势头。
技术传播人员在国外企业也开始从信息的包装者身份开始向知识的创建者身份转换。这时,技术传播者处于组织知识的中心位置,他们对知识、语言和传播的复杂性有着全面的理解,对跨职能、跨部门和跨学科的工作有着先天的优势,更是专业的传播者。技术传播者可以鉴别获取、组织、发布和重用知识的价值,可以展示在新领域的才能和竞争优势,感知知识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力。在知识管理中,技术传播者是知识专家,可以帮助企业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这包括对面对面交谈的深度分析,对关键流程的回溯。技术传播者可以确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些包括可用性测试、文档评价过程等。技术传播者可以创建知识资产,如可检索和易访问的文档数据库。
知识管理体系构建
企业知识管理的最佳实践目标是将知识管理自然融入工作流,引发企业文化变革,取得管理层支持,快速提供相关知识,鼓励或激励知识员工,持续监控并加以分析改进。针对这样的目标,企业可建立基于技术传播的知识管理体系,在明确企业技术传播所负责的活动后,知识管理可在技术传播的成熟框架下渐进、有序地实施。
在具体构建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技术传播的方法论,包括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ser-Centered Design,UCD)和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IA)。
UCD是设计产品总体用户体验是否可用的方法,它既可以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实现,也可以根据获得的用户输入信息进行设计。IA是建立在人类的认知科学和学习科学上,有关组织和表现信息的方法论,以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学习。信息架构一般利用结构化/模块化开发的方法,一般分为Information Mapping和Darwin 信息分类体系结构 (DITA)。
建立知识管理体系,首先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各类资料模板和写作规范,并在运作过程中尽量完备这些模板和规范,以此来规范知识的创造和组织;在可能的情况下,设计信息架构,按照信息架构安排知识的创造、组织、处理、更新流程;利用内容管理系统对知识进行存储、变更管理、版本控制和维护索引表。
典型案例是例证
《Intelligent Enterprise》杂志曾对某企业基于技术传播的知识管理进行过描述。该企业主要产品为楼宇中央监视和控制系统,每年要向用户交付上千种的纸质说明书和在线文档。由于该企业的产品配有上百种品牌的环境监视和安全系统,实际使用中具体的器材型号和软件数以千计,导致说明书的种类极其繁多。该企业最初用Microsoft Word作为文档工具,由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项目或不同的人员进行写作,文档产生了许多前后矛盾的地方。于是该企业决定引入基于技术传播的知识管理系统,将说明书的内容作为企业知识资产进行管理。技术传播者使用了XML写作环境,并定制了一套内容管理系统。这个系统不仅通过内容复用减少了工作量,也做到了内容和样式分离。技术传播者不必考虑样式,同一个内容可以直接输出成多种格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该企业的核心技术传播团队由2001年的6人减少到2004年的3.75人(按全时工作制计算),全年输出文档数量却是原来的4倍,达到了722篇。他们一共设计使用了19个XML文档模板,在此基础上,在65000处复用了3500个“内容块”,平均每修改1处内容就有18处不同格式的内容被自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