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年来我做了下以几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在课前要充分注意备课,在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下工夫。
小学生大都喜欢玩电子游戏,而电子游戏之所以能吸他们产生兴趣并使之着迷,除了声像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电子游戏 “关”的设置层次有梯度,循序渐进,使他们闯过第一“关”后,有一种“一发不可收拾”的成功感觉,从而信心倍增。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认知的有序性,合理地巧设疑问,引发学生认知矛盾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努力探索新知。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先画出大、中、小三个圆,再让学生用学具分别测量出它们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法”测量出它们的周长时,我提出要测“圆形水池的周长时,能用‘滚动法’吗?”这样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提出了“绳测法”。接着我又将一个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手拿着绳子的另一端,在空中旋转,然后问:旋转一周形成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呢?(圆)又问:“能不能用刚才两种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实践证明“滚动法”和“绳测法”都有局限性。到底有没有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呢?这样一系列有序的提问,从滚动圆的测量、绕圆周测量,到空中小球所经的轨迹画出的圆不好测量,教师不断地设疑、激疑,导出要探索一种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探究欲望,吸引学生自觉探求新的解决问题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认真实验,填好实验报告单,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终于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在这样的层层设疑、解疑的学习中,学生的兴趣一次次被激发,一次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喜欢数学。
二、联系生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但受教材的篇幅所限,教材往往割断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积极想办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为了让我们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决定重新粉刷教室的墙壁。请同学们认真计算我们班这个教室有多少面积,学校所有教室又有多少面积,以便准备材料。大家一听都很兴奋,为了能解这道题,学生认真听讲。课后又对教室的门窗、墙壁做了仔细的观察和测量,知道了哪些地方要粉刷,哪些地方不用。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表面积的理解和掌握,又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使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具体地交代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知识体系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要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解题或用多种方法解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巧妙的解题方法不仅能让学生事半功倍, 而且还能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成功的激励下,学生又会进一步攻克新的数学难关, 使他们在“追求技巧→受到激励→再追求技巧”的良性循环中, 培养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因为每一次成功的解题,都会给他们以信心,从而引起更大的兴趣。
四、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一评价一倾听一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例如,在讲解《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时,我安排学生4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要求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归纳出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记得牢,而且对数学公式的推导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觉得数学并不难学,自豪感油然而生。
五、激励评价,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我们都应采用激励性语言,更多地理解、宽容、尊重、信任、赞赏、表扬和鼓励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形成“乐学”的心态,学习就会更积极、更主动。因此,激励评价对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益处的。
一、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在课前要充分注意备课,在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下工夫。
小学生大都喜欢玩电子游戏,而电子游戏之所以能吸他们产生兴趣并使之着迷,除了声像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电子游戏 “关”的设置层次有梯度,循序渐进,使他们闯过第一“关”后,有一种“一发不可收拾”的成功感觉,从而信心倍增。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认知的有序性,合理地巧设疑问,引发学生认知矛盾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努力探索新知。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先画出大、中、小三个圆,再让学生用学具分别测量出它们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法”测量出它们的周长时,我提出要测“圆形水池的周长时,能用‘滚动法’吗?”这样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提出了“绳测法”。接着我又将一个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手拿着绳子的另一端,在空中旋转,然后问:旋转一周形成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呢?(圆)又问:“能不能用刚才两种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实践证明“滚动法”和“绳测法”都有局限性。到底有没有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呢?这样一系列有序的提问,从滚动圆的测量、绕圆周测量,到空中小球所经的轨迹画出的圆不好测量,教师不断地设疑、激疑,导出要探索一种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探究欲望,吸引学生自觉探求新的解决问题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认真实验,填好实验报告单,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终于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在这样的层层设疑、解疑的学习中,学生的兴趣一次次被激发,一次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喜欢数学。
二、联系生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但受教材的篇幅所限,教材往往割断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积极想办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为了让我们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决定重新粉刷教室的墙壁。请同学们认真计算我们班这个教室有多少面积,学校所有教室又有多少面积,以便准备材料。大家一听都很兴奋,为了能解这道题,学生认真听讲。课后又对教室的门窗、墙壁做了仔细的观察和测量,知道了哪些地方要粉刷,哪些地方不用。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表面积的理解和掌握,又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使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具体地交代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知识体系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要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解题或用多种方法解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巧妙的解题方法不仅能让学生事半功倍, 而且还能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成功的激励下,学生又会进一步攻克新的数学难关, 使他们在“追求技巧→受到激励→再追求技巧”的良性循环中, 培养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因为每一次成功的解题,都会给他们以信心,从而引起更大的兴趣。
四、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一评价一倾听一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例如,在讲解《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时,我安排学生4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要求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归纳出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记得牢,而且对数学公式的推导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觉得数学并不难学,自豪感油然而生。
五、激励评价,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我们都应采用激励性语言,更多地理解、宽容、尊重、信任、赞赏、表扬和鼓励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形成“乐学”的心态,学习就会更积极、更主动。因此,激励评价对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