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以辩代教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shui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课的学习,笔者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先学后教”这一原则.知识的习得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是学生思维的产物,是自身付出后的收获.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学生的辩论式交流是课中生成的,是自然的、生态的,这也符合当代新课改的理念.
  【关键词】分数;辩论;先学后教;数形结合
  数学知识的概念,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来龙去脉.初步认识分数,需要组织学生画一画、涂一涂、折一折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分数的产生,初步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那么每份就是几分之一,也能根据一个给定的分数来判断出符合的实物图.结合分数的发生与发展,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引入辩论式教学是否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完整地理解分数?以往教学中要反复强调“平均分”,为什么需要反复强调?怎么样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平均分?用辩论式教学是否也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活中,人们常常看到的数都是整数,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认识分数挺难的,学生的表达有时会跟不上,那么,我们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分数吗?我们在教学中是不是可以让学生觉得学习分数挺好玩呢?基于以上分析,笔者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产生的过程,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和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辩论式学习使学生在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实践中的欢愉
  【教学片段一】
  1.引入: (初步构建一个圆的12)
  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无声表演,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在干什么?(表演)
  生:老师在练武术!
  生2:老师在打太极!(激动的)
  师:是这样吗?老师要配音咯!一个大圆饼,中间切一刀,左一半,右一半,大饼真香啊!(小朋友们乐呵呵地笑了)
  师:你猜到了吗?下面要看一看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强不强,先看要求.
  (取一个圆片,折一折,涂一涂,把分饼的过程表示出来)
  生:(操作).
  师:(展示作品,其中一幅未平均分,标上①②),同学们觉得哪幅更好.为了更清晰地表示出分的饼,老师在折好的纸上涂上了阴影.
  生:我觉得第一幅更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是对齐分的.
  生2:我觉得第一幅分的很均匀,第二幅分的大小不一样.
  生3:第一幅平均分了,第二幅没有.
  师:说得真好!(板书: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那么每份是几个呢?
  生:半个.
  师:(继续板书:其中的一份是它的().),谁来填这个空?
  生:半个.
  生2:一半.
  生3: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真是厉害,数学上我们就填二分之一,谁会写二分之一呢?
  生:(板书).
  师:(交流12的读写法,PPT演示切饼的过程,使学生回忆12是怎么来的).
  学生静静欣赏“太极分饼舞”,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充满乐趣的猜测,带起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学生听清要求之后,动手尝试,无声表演中实则有分饼的形,通过配音,学生也得出了平均分的要求.小结时引领学生读写12,这是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语言”过渡到“数学语言”的过程.分数的产生通过分饼这一具体事物引出,为学生引出12提供了具象支持.
  【教学片段二】
  新授(一个圆的14,18)
  师:看来同学们动手的能力都很强嘛!那么难度升级了呦,准备好了吗?请看要求(取2个圆片,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4和18.(思考:你的14和18是怎么来的?)
  (学生拿出圆片,专心地折涂着).
  师:分好了吗?小组合作,说一说你的14和18是怎么来的.(挑选作品展示)
  师:(指着学生的作品)这幅作品表示什么?
  生:14.
  师:这个14是怎么来的?
  生:把一个圆分成四块,取出一块.
  生1:少了平均分!
  生2:把一個圆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师:说得真好!(贴上另一幅上下对折的作品)(学生观察后陷入了思考)这幅图又表示多少呢?
  生:也是14.
  师:哦!认为是14的请起立.
  (站着的同学为反方)我们先让站着的同学先说.
  生:把一个圆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生2:这幅图不是也把圆平均分成了4份,取其中的一份吗?
  师:哦!说得很有道理啊,可是坐着的同学不肯站起来,怎么办啊,说服不了啊!
  师:你为什么不肯站起来.(指着坐着的同学)
  生:我感觉他没有平均分.
  生2:这个圆是分成了四份,可是它平均分了吗?(坐下来2位同学)
  生3:老师,我能折一折.
  师:哦!真的,你上来演示.
  (学生坚定地走上讲台,折起了圆片)
  生4:是这样的,你们看,上下对折,可是再上下对折了以后对不齐,所以没有平均分.(站着的同学陆陆续续地坐了下来)
  (回到图形,叙述18的由来.)   分完一个饼的12,学生在描述分一个圆时都说到了要对齐,此时顺势升级难度,再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分一个圆的14和18,激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简单直观.在学生操作之前说明要求:“思考14和18是怎么来的,最关键的是什么?”学生在操作时也涂上了阴影.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后,有了操作的经验,相互之间便有了可以交流、合作学习的内容.通过学生相互补充,让学生叙述14的由来.这里有两位同学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一位学生说到了“平均分”.此时让学生自己去倾听他们的不同,并提问:“平均分三个字有必要吗?”以上学生的交流也为之后的辩论埋下“引线”.
  通过生生交流,学生静静地观察、比较、倾听,使得学生对“平均分”有了深刻的认识,“平均分”这一知识伴随着学生的辩论,越辩越清,越辩越明.辩论的本身并没有经过细心的雕琢,学生的思考都是结合“形”的,是课中生成的,是自然的、生态的.辩论之后,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之后叙述分数由来的时候,总会带上“平均分”三个字.这样一场多回合的辩论,教师仅仅是一个组织者,并未过多参与,以生为本,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刻认识的同时,对学习更有了充分的兴趣.
  【教学片段三】
  深入构建(14,18的意义)
  师:同学们,对分数有感觉了吗?(有!学生兴奋地点了点头)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认识分数(出示课题).那么老师要考考你们了哦,准备好了吗?
  生:好了!
  师:这个1表示什么呢?(手指着黑板上的14,无人应答,学生再次陷入思考,片刻后,学生举起了手)
  生:这个1表示1个圆.
  生2:我觉得这个1表示4份中的1份.
  师:好!看来又有不同答案了.认为是一个圆的同学请起立.(一部分学生站了起来)
  师:为了体现公平,这次老师让坐着的同学先说.
  生:我觉得这个1是1份.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一份,就是涂色的这一份.(几位同学若有所思地坐了下来)
  生2:我也觉得是其中的1份.(迫不及待地走上了讲台)如果1表示一个圆的话,那么4表示什么呢?难道是4个圆.(站着的学生立刻坐了下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4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1表示其中涂色的一份.这就是14的由来.
  14中的1表示什么?思考这个问题应该先从14中的4出发.刚刚接触分数,许多学生误认为1表示一个圆,此时再次展开辩论,教师放手让学生说理.伴随着一个个学生补充说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更加深刻,通过辩论,学生能更随性、更自然地主动求知.主动理解的征程.这又是一次以辩代教的充分体现.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是精彩的,自然而然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而教师仅仅是一个组织者,辩论的教学形式和以生為本教学观念不谋而合.
  认识分数如果仅仅是单纯地图形呈现,让学生读写分数,笔者总感觉少些味道.分数的学习是学生知识质的提升,也是一个较大的坎.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先自己去探究分数,如果时间充裕,这两个练习都可以通过学生辩论来解决.通过先学后教,以学为主,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体验,获得更丰富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感悟.
  【参考文献】
  [1]华应龙,刘伟男. 教是为了学的开始——以“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2014(1):25-34.
  [2]俞军,盛中华.预设要简单 生成要有效——听特级教师朱国荣《分数的意义》一课有感[J].小学教学设计,2007(4):12-13.
其他文献
怎样提高数学能力?不少同学都认为要多考、多练.的确,适量的考练是非常必要的,但仅仅靠题海战是不可取的.这种模式只能让我们变成解题“机器”,遇到常规熟题比较顺手,遇到新题、活题则无计可施,能力并未真正提高.应该说,解题仅仅是复习、巩固的开始,而不是复习的结束;功夫不仅要下在解题上,更要用在反思上.要通过反思,做一道题,会一类题,理解一系列知识,掌握一两个规律,达到提高复习效率和解题质量的目的.本文就
【摘要】“以生为本”是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核心,为广大教师指明了方向.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做似乎还没有跟上新课改的节奏,存在儿童数学学习的失真、浅尝辄止等现象.下面笔者以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课为例,来探讨如何基于儿童视角,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儿童视角;经验;单位“1”;分数的意义;抽象  儿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充分理解儿童,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儿童
【摘要】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学习本位”时代环境之后,如何突出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呼声便日益变高.这也直接让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着新的课题,需要切实转变师生互动方式,以新型的平等互动引导学生真正实现长远发展.对于这一点,笔者也存在个人认知,而本文将基于此,从保障学生选择权利的角度,客观分析如何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学习力;学生选择;培养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
【摘要】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门关键性学科,它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生本教育思想的确立,能够让学生会获得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对数学学习形成合理的规划.教师打造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跟随教师正确讲课步伐的同时,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意义.教师应结合多种教学举措,让生本教育思想下的数学课堂真正释放出应有的色彩.本文立足生本
【摘要】图形与几何作为数学知识的一部分,学生在初学时会遇到较大的思维障碍,导致其在解决几何问题时不知如何思考及表达.本文通过对学生几何思维现状的分析,从几何语言入手,寻找促进学生几何思维生长的着力点,阐述了几何语言“有序”发展:促进学生几何思维生长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几何语言;有序;几何思维;生长  几何语言的表达形式可以分为三类: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语言一般是用文字来叙述几何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在新课程目标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让学生由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吸收者,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从生态课堂的内涵、高中数学的教学现状、生态课堂构建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详
复习课是日常教学的重要课型,特别是在应试的现实环境下,很多学校都对新授课教学进行了整合,加大了复习课教学课时.但现在的复习课教学大都演变成了“题型 技巧”的习题教学,或演变成“教师简述双基 典型例习题总结”的模式化教学,使得复习课异化为教师的总结或表演,学生们似乎变成了看客或被动跟随者.  从我的教学实践来看,我觉得要想提高复习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当认清两个本质问题.  一、教会学生学会复习,要比
【摘要】在小学阶段,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是在原有的教授数学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的数学意识、思想和人文等方面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形成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数学学科素养.基于新时期课改理念,要想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还需在符合现代学生学习兴趣、素质要求的前提下,对数学核心素养进行再分析与界定反思,找到更高效、更轻松的解决办法,在促进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
【摘要】本文对如何将思政工作融入高等数学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为适应学院“双一流”高校建设需要,为积极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我院于2018年9月开始了思政工作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教学改革,采取多种手段推进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本文从课程思政的实际意义出发,分析融合的切入点,阐述融合过程的六个方面,形成融合成效分析的数学模型,展示我院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改的实践成果.  【关键词】高等数学;课程思
【摘要】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逻辑性以及创造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方式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主要探究了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策略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形成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方法;思维品质  思维是数学学习的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