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50战术技术特性总体检

来源 :航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lusa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T-50的飞行性能,目前只知道其最大速度为马赫数2、起飞滑跑距离300~400米,最大起飞重量约35吨。网络信息指出T-50拥有超过4000千米的亚声速航程(4300千米,带2个副油箱则为5500千米)以及2000千米的超声速航程。不过由于网络上的数据多属推估,即使是俄文网站的数据也是基于有疑点的空重数据进行推测,因此本文不予取用,仅进行有根据的分析。
  据笔者研究,T-50的空重应在15~16.5吨,发动机推力15000千克力,据此估计其起飞重量与推重比应与苏-35BM相当,即约25吨的正常起飞重量。正常起飞重量应超过空重的1.5倍,推力空重比1.81,正常起飞推重比约1.2,空战推重比约1.4。这些指标即使与F-22相比都不逊色,更在其他战机之上。
  飞行性能
  与苏-35BM对比看T-50的性能
  T-50的飞行性能与苏-35BM相比也有消长现象,其推力与推重比应超过苏-35BM。高后掠机翼的亚声速气动效率可能不如苏-35BM的部分可由增加的推重比补偿,高后掠机翼的升力效果可能不如苏-35BM的部分则可由较大的翼面积(含升力机身)补偿(两者都采用升力体布局因此可直接以含机身部分的翼面积作比较,苏-35BM是62平方米.T-50则达80~90平方米)。而大后掠角与可向下大幅偏转的“适形前翼”能增大失速迎角、在高迎角下提供稳定进气、控制两边涡流的不对称性等,相当于提升战机“先天的高迎角能力”,而全动垂尾与三维矢量推力则提供额外的控制性,使得T-50的高迎角性能极为优异,这除了意味着飞行性能进一步得以提高外,也表示即使在本来不灵巧的状态,如高高度、低速度、大酬载等状态下仍能“压榨”出很高的飞行性能。此外,由于航电技术的进步使得T-50不必以牺牲结构强度为代价换取航电性能,因此应该像苏-35BM -样,将10吨级燃油当作货真价实的内燃油使用(而不只是内燃油 内建副油箱),且即使在28吨左右的重武装状态下也能具有相当于苏-30MKI的过失速机动能力与“幻影”2000的飞行性能。
  相当值得注意的是,虽然T-50与苏-35BM -样都具有超机动能力,但苏-35BM的超机动性主要是靠控制系统与矢量推力来确保,其气动设计并未考虑超机动性,只是碰巧具有很出色的失速后恢复能力,所以成为三代机中超机动性的先行者。相比之下,T-50除了具有支持超机动性的控制系统以及矢量推力外,在气动力设计上T-50从一开始就考虑了矢量推力失效情况下的超机动控制,进气道90度迎角时仍能提供足够的低头恢复力矩,而全动垂尾则提供足够的偏航控制能力。因此可以预料T-50的超机动性会超过苏-35BM。
  与F-22对比看T-50的性能
  开加力燃烧室时的比较
  在这里有必要稍微了解一下F-22的重量与推力演进。在当初YF-22的时代,其设定是空重约14000千克,发动机推力约13000千克力,巡航速度马赫数1.5。稍后可能是发现推力不能够满足需求,因此提升至15918千克力。然而,后来因为考虑到长时间超声速飞行的安定性问题,将许多复合材料部位更换为钛合金,因此重量不断攀升,依据洛克希德·马丁官网以及美国空军官网的资料,F-22的空重高达19700千克,而发动机推力仍为15907千克力。据此换算,其推力空重比仅1.61,甚至低于F-15、EF-2000和“阵风”。然而,这些数据不能排除有“欺敌”的成分,因为如果推重比如此不足的话,发动机不太可能十几年不改进以补偿。曾有消息指出,F-119的起飞推力已提升至16780千克力或17300千克力,若依此计算则推力空重比约1.7或1.756。反观T-50,在推力15000千克力的情况下,推力空重比约1.81~2,即使空重达17吨,空机推重比仍有1.76。
  由此估计,在相同的酬载比例下,T-50的推重比超过F-22的可能性很高,这将反映在它的加速能力上。在考虑使用加力燃烧室的情况下,T-50很可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胜过F-22。
  不开加力燃烧室的比较与超声速巡航能力
  不过,F-22更注重不开加力燃烧室时的性能,换言之应该分析的不只是最大推力时的推重比,而是使用军用推力时的推重比。官方网站并没有公开F-119的无加力推力,不过由旁通比0.3的发动机最大推力约为军用推力1.5倍来估计,其应在11000~12000千克力(旁通比0.2~0.3的AL-41F在最大推力17500~18000千克力时,军用推力应为12000千克力)。AL-41F1的军用推力如果取9100千克力,则为F-119的0.758~0.827。T-50空重如果取15~16.5吨计算,则为F-22的0.761~0.838。据此估算,T-50的无加力推重比约为F-22的0.9~1.08。
  由此估计,在相同酬载比例、不开加力燃烧室状态下,T-50的亚声速推重比与F-22相当,然而进入超声速后,AL-41F1旁通比较大使得军用推力较小,推重比应逊于F-22。但另一方面,T-50的大后掠机翼以及可调进气道等有利于超声速的设计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偿推力的不足,因此在T-50的巡航速度范围内,T-50是否会输给F-22仍有讨论空间。比较可以确定的是,采用较多复合材料的T-50恐怕无法像F-22那样达到马赫数1.72的巡航速度。若以早期F-22的数据来模拟,则T-50的巡航速度可能就在马赫数1.5(注意这是非常粗糙的模拟,因为巡航速度主要取决于推力与阻力,而不是推重比)。
  更多燃油确保长时间超声速机动
  以上提到T-50的巡航速度上限应在马赫数1.5而不超过马赫数1.72,主要是考虑军用推力大小与复合材料长时间耐高温能力的结果。T-50的大后掠机翼与可调进气道等设计可能拥有比F-22更高的超声速气动效率,当T-50打开加力在更高的超声速速度下短时间飞行时,其超声速性能便可能超越F-22(即使它也打开加力)。T-50的燃油分率应该很大,可能达到苏-35BM的等级(试飞员便表示,T-50比苏-27更小,但燃油更多),达0.4。F-22的内燃油如果取官方数据8200千克计算,则燃油系数为0.29。如果放宽假设为10000千克,则燃油分率约为0.34。这便允许T-50在航程相当的情况下还可以更长时间地使用加力燃烧室(除非耗油率相差很多)。这样一来,T-50在作战阶段(空战与突防)的速度特性就未必逊于F-22,仅能确定在以超声速巡航赶赴战区期间F-22的速度较高。   不拼极限,强调均衡
  巡航速度的差距未必是缺点,这也可能是各项参数取舍的结果。F-22追求极高的巡航速度(马赫数1.72已相当于很多战机的最大速度)固然带来许多战术优势,但却要付出大量增重的代价。然而超声速巡航带来的部分战术优势在T-50上也可由其他手段获得,例如:
  1)巡航速度越高导弹射程越大,而T-50却可以大弹舱内携带的大型导弹补偿甚至超越:
  2)高巡航速度可以提高穿透打击时的突防能力,但T-50有射程更远的内置武器。如果在更远的距离发射,即使其巡航速度不及F-22,安全性也仍然很高:
  3)如果真的必需马赫数1.72以上的速度时,T-50可干脆使用加力燃烧室,此时其推重比便超越F-22。而由于T-50的燃油分率较大,因此即使使用加力燃烧室的时间稍长一些,航程也不一定小于F-22。
  总结以上,整体而言T-50与F-22的飞行性能模拟如下:
  1)在使用加力燃烧室时T-50推重比应超过F-22:
  2)在亚声速不开加力时T-50推重比与F-22相当:
  3)超声速巡航时T-50推重比应逊于F-22但可依靠气动力效率补偿,因此在T-50巡航速度以下其未必逊于F-22:
  4) T-50巡航速度应不超过F-22的马赫数1.72:
  5)巡航速度不及F-22的弱势有一部分可依靠其他特点(如大型武器)补偿,一部分固然无法补偿但换来了更轻的机体。
  换装第二阶段发动机后飞行性能展望
  在配备真正的第四代发动机后.T-50的推力会比F-22更大,搭配其适合高速飞行的外形,届实其巡航速度便可能超过F-22,但由于其表面有70%是复合材料,因此除非其复合材料在高温下的稳定性很强,否则到时候可能也得像F-22一样改用金属材料。
  顺便一提,F-22在早期试飞中曾出现其不开加力但伴飞的F-16却要打开加力燃烧室才跟得上的记录。这项能力意味着F-22即使不开加力也足以与打开加力的上一代战机进行空战,同时又具有较低的红外信号特征等优点,可说具有很大战术价值。然而这项特性已不适用于当今的F-22:当时的F-22军用推力仍在11000~12000千克力,空重14~16吨,即无加力空重比1.375~1.71,而F-16C/D在最大推力下的推重比为1.35~1.5(推力取12150千克力,空重取8~9吨计算),换言之,当时的F-22在与F-16相同的酬载比例下,无加力推重比已与后者打开加力时相当。然而当前的F-22无加力空重比约1.11~1.21,已不比当年。据此估计,在亚声速时不开加力的F-22已无法与打开加力燃烧室的上一代战机相比。
  T-50的空重大致在苏-27基本型的等级,然而由于AL-41F1的军用推力相对较小,无法达到早期F-22那种不开加力的推重比。但在未来换装真正的四代发动机后,除了推力增大外还可能缩小旁通比或采用变旁通比设计,因而具有较高的军用推力,这样将有机会重现早期F-22那种“不开加力便达到上一代战机加力推重比”的境界。
  官方说法
  俄空军总司令泽林上将在2012年曾表示,经过分析,T-50在速度(最大速度与巡航速度)、推重比、航程、最大重力负荷等参数上超越美制F-22、中国歼20等外国对手。他并表示,虽然T-50与F-22.歼20尺寸与重量相当,但具有更短的起飞滑跑距离,而且航电系统似乎也更好。
  航电与武器
  T-50航电与武器的“有机结合”源自苏-35BM,因此可基于苏-35BM的研究为基础,参考隐身性能、新式武器、弹舱空间后略做修正。
  航电性能的消长
  作为下一代战机,T-50的航电性能相对于苏-35BM理应有增无减,例如机上传感器数目是苏-35BM的好几倍而构成更强的“智能蒙皮”,配有完善的主动相控阵天线与整合式无线电系统,在光电系统上除苏-35BM已有的前视探测器与分布式感应器外,还增加了主动光电防御装置。而中央系统在架构上已追上美系“大一统设计”与“高速数据干线”架构。在这之中,侧视X波段雷达、L波段雷达、主动光电防御系统都是包括F-22、F-35在内的西方最先进战机所不具备的。
  侧视与后视X波段雷达对战斗机类目标的探测距离估计约100~200千米(视口径与单元功率而定),对空空导弹预警距离约24~50千米。分布式光电探测系统的探测距离可能也在50千米(米格-35的OAR-U数据)以上。而AFAR-L在±100度范围内也应可警戒约16千米内的来袭导弹。这样的探测距离在对传统战机的视距外火控、对导弹的预警、对低可视度目标的视距内战斗都已相当足够,侧视雷达在此理论上可与分布式光电系统互补:在需要电磁静默的情况下仅使用分布式光电系统,在必要时使用侧视雷达搭配,从而在更远的距离取得完整追踪数据,这甚至有助于发展以空空导弹反空空导弹的技术。特别是T-50还有101KS-O主动光电防御系统,其应可用来破坏来袭导弹的光电导引头,甚至如果它也具有精确定位能力的话,便可以不靠侧视雷达而完全靠光电系统对球状周围的目标作出精确定位。
  主雷达相对于苏-35BM则有消长现象。AFAR-X可能保持lrbis-E的探测距离并增添许多lrbis-E所没有的功能。不过,由于AFAR-X比lrbis-E的天线笨重许多,短期内并没有采用机械辅助扫描的打算,其将只是固定安置,然后靠较小的侧视雷达来补充球状视野。这样一来,其主雷达视野将只有±60度(顶多±70度),而且由于采用基座上翘设计,因此俯视视角还会小于仰视视角。此外由于天线固定,因此飞机在做战术运动时,有可能目标会脱离雷达视野,例如lrbis-E让苏-35BM即使侧转120度,也仍能保持对目标的接触,而T-50将如同其他装备AESA(主动相控阵)雷达的飞机一样,只能侧转60度以内。换言之,T-50将需要比较复杂的控制软件,以便藉由飞行路径的规划,以尽可能让目标处在监视区内。由此观之,T-50的战术机动弹性可能会比苏-35BM更小。此外,T-50也无法像苏-35BM那样在高达±120度的视野内拥有主雷达的探测距离,其主雷达就不能像lrbis-E那样可以当成±120度范围内90千米内的导弹预警系统。   武器性能消长
  在对地/对海攻击方面,T-50基于弹舱尺寸与内挂架酬载能力限制,将无法内挂Kh-59ME电视制导/M2E红外成像制导对地攻击导弹、Kh-59MK亚声速反舰导弹、Kh-59MK2光电地图比对巡航导弹、3M-54AE末段超声速反舰导弹、3M-1 4AE对地巡航导弹、KAB-1500精确制导炸弹等,甚至“可能”连Kh-31系列反舰/反辐射导弹也无法内挂。上述武器多属重火力的远程武器。因此,T-50在只使用内挂武器的情况下,武器的射程与威力略小于苏-35BM,唯独隐身能力补偿了射程上的缺陷。
  倘若T-50允许外挂则当然不受此限制,此外由于T-50的生存性不完全取决于隐身性能,加上外挂的远程武器发射完后战机又回归到隐身状态,因此外挂重型武器可能会是T-50的正常使用模式之一,特别是在执行攻击任务时。
  有资料指出,T-50内挂武器约2000千克,外挂约6000千克。这样的外挂能力可携带2枚3M-54AE、3M-14AE或4枚Kh-59MKlMK2lMElM2E空地导弹,相当于苏-35BM的重型武器携带量,而内挂弹数可能高达10~12枚中短程导弹,几乎是苏-35BM满载空战武器的数量。
  因此,T-50在完美隐身状态而不外挂武器时,火力略逊于苏-35BM,但在较没有隐身顾虑而外挂武器的情况下,其火力可能超过苏-35BM。
  航电与隐身的综合考虑
  如果只看航电性能,那么仅T-50缺少苏-35BM那样的±120度主雷达视野一项,就使其预警能力远低于苏-35BM而有“是否仍有消极反隐身能力“的疑虑。而如果只考虑武器性能,则T-50在隐身状态下所能使用的对地、反舰武器在射程、威力与数量上都不如苏-35BM。
  这时便要把隐身性能的影响加进来。即使T-50的RCS只降到苏-35BM的1/10(0.3平方米),则敌方对其探测与攻击的距离会缩短至原来的56%。若RCS进一步降低至1/40(0.07平方米)或1/100(0.03平方米),敌方对其威胁距离会分别缩短至40%与31%。传统战机已经很难在50千米外对T-50发动攻击,这样一来具有50千米预警能力的T-50与具有90千米预警能力的苏-35BM相当。如果假设T-50的RCS为0.1平方米,则配备AESA雷达的飞机就算有机会在50~100千米对T-50发动攻击,T-50借隐身性能之助能大幅提升反制措施的成功率,对光电制导导弹而言它甚至有主动防御系统可进行反制。因此,就“一对一”或“少对少”空战情况来说,其实很难评判T-50与苏-35BM的自卫能力高低。在真实情况下,由于T-50的隐身能力大幅增强,面对的威胁其实比苏-35BM要少(苏-35BM的RCS与米格-21相当,这样一来许多传统战机其实都有机会在50~100千米对其发射导弹),因此整体来说T-50的自卫能力应不逊于苏-35BM。
  换个角度看,苏-35BM的自主预警距离极不寻常,目前也就这型飞机有此能耐。如果不拿T-50与苏-35BM比较,而是与F-22、 F-35在内的其他战机相比,则显然其自主预警距离与反制能力应当是最强的。
  因此,将航电、武器与隐身技术进行综合考虑后,T-50稍为不如苏-35BM的地方被隐身技术所补偿,因此T-50实际相当于兼具了F-22与苏-35BM的双重特性。
  反隐身能力
  尽管不知道T-50的隐身能力与F-22差异几何,但必然远高于苏-35BM,因此能够大幅缩短F-22对其的探测距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T-50还会配备相当于AIM-120D的“产品180”与略超过“流星”的“产品180-PD”,这些远程导弹更适合搭配信息较不完整的非X波段火控频道,等于是以长射程补偿信息不齐导致弹道不易优化的问题。此外,RVV-BD、“产品810”将是反F-22中相当重要的一环,这种射程200千米或300~400千米的导弹T-50可以内置,而美国暂时没有,即使有也无法让F-22内置挂载(外挂的话F-22就不隐身了),由于这种导弹射程极大,其不可逃逸射程甚至都超过多数情况下对隐身战机的探测距离,因此即使只知道隐身战机的方位而不知道速度与距离,理论上也可使用RVV-BD或“产品810”进行有效火控(不是击落就是干扰)。以RVV-BD或“产品810”打普通战机可能有浪费之嫌,但用来打隐身战机则绝对划算,因此在考虑T-50(以及苏-35BM)的反隐身战法时,是必须考虑美国缺少超远程导弹这一因素的。
  隐身性能
  根据印度媒体报道,T-50的RCS是0.5平方米,为苏-30MKI的1/40。而根据T-50总设计师达维登科的说法“苏-27与F-15的RCS约是12平方米,F-22是0.3~0.4平方米,T-50与F-22相当”。这些数据与西方战机公布的RCS差距甚大,这里报道的F-22与T-50的RCS只相当于西方报道的低可视度战机的RCS,而西方报道中的隐身战机如F-117、F-22的RCS则远低于此。如此大的差距可能起因于RCS的计算标准,由于报道并没有明确定义所取用的RCS是“最小RCS”、“某些角度内RCS的平均值”,还是“所有方向的RCS平均值”。由于再完美的隐身战机也会在某些角度下出现不小的RCS,因此如果取平均值,数据自然不可能很漂亮。
  取用平均RCS有其实战意义与陷阱。就实际层面而言,由于飞机在运动,而运动过程便会以好几个不同方向面对观察者,因此就观察者而言,所观察到的RCS会是一定角度范围内的平均值,而如果考虑到隐身飞机进入复杂的战场,会有来自不同方向的战机、防空雷达的探测,那么全方位的平均RCS就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此外,一般没有特别设计过的飞机,其RCS与方位角的关系是忽大忽小的,极大与极小值在小角度范围内交替出现,而且极大值的数量级又相差不大,这时平均RCS的确是实用的参数。   然而对于有特殊设计的隐身飞机而言,平均RCS有时就失去意义。因为外形有特殊考虑的隐身飞机可以将RCS极值集中在少数方位,越完美的隐身战机其RCS极值集中的方位范围越窄。这些飞机只要能避免将具有RCS极值的方位面向敌方,那么实战环境下敌方所观察到的RCS其实只是非极值区的平均值,这会比全方位平均值小得多。在复杂战场上,完美隐身飞机可能还是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敌人,因此就“隐身战机VS防空体系”而言全方位平均RCS仍需要参考,但就“隐身战机VS局部敌人”而言,全方位平均RCS意义已不大。
  由于美俄公布的RCS计算标准应该不同,因此直接将俄罗斯公布的T-50的RCS与西方国家公布的F-22、F-35的RCS相比没有多大意义。不过,我们可以就大原则来比较T-50与F-22的隐身性能。
  隐身外形的第一大原则就是避免让雷达波反射回原来方向,并且尽可能让回波集中在少数几个方向。对此,T-50的外形整体上应该是合格的,其外形相当于用很多大曲率半径的表面构成,例如其前机身与机背的横截面就大约是多边型,而不是苏-27的圆弧型,而升力体机身的弧线曲率半径也很大,对X波段等波长较短的波而言相当于大平面,不难做隐身处理。
  一般而言,正面最大的反射源是发动机与雷达天线。姑且不管T-50是否像苏-35BM -样使用了等离子选频天线罩,其雷达天线具有上翘的基座设计,已可以避免正向反射。从T-50的正面也很难见到发动机,而且未来会装上发动机屏蔽,以进一步减少正面RCS。从侧面来看,T-50的前机身、进气道与平滑的升力体机身相当符合隐身外形设计的原则,即使看起来似乎会破坏隐身性的短程导弹弹舱,也具有与进气道相同的倾斜角,因此回波会集中在相同方向,也满足隐身外形的要求。以上这几大原则,T-50与F-22、F-35看起来并没有太大差别。
  T-50与F-22、F-35看起来差别较大的下半部机身,相比F-22、F-35那种机体底部几乎只是简单的平面,T-50的进气道中间并没有完全“填满”而留有“沟槽”,而短程导弹弹舱附加在翼根下方,与进气道外侧之间也有“小沟槽”,这些“沟槽”意味着一些复杂的交界面,对隐身性可能会有影响,例如进气道与主弹舱门之间就有几乎90度的交角,而这正是“隐身大忌”。然而在实战中,上述问题的影响不一定很大,因为那潜在缺陷是发生在飞机的下半球,并不是主要的威胁来源。
  发动机部分的确是T-50隐身设计的最大弱点。一般的分析仅局限在喷口构型的讨论,认为圆形截面喷口无法有效遮蔽涡轮,使后半球RCS较大。其实除此之外,发动机舱的外形也是一个大问题。T-50的发动机舱与苏-27几乎相同,相当于两个圆桶放在后机身,这十分不利于隐身,其对X波段的RCS可能约等于其几何截面积。所幸上半部发动机短舱被垂尾遮蔽,中间一部分被机体遮蔽,使得从侧面看起来只有不到50%的发动机舱裸露在外,其几何截面积约是1—2平方米。由于发动机短舱像苏-27一样露出了金属色,这表明该处可能根本没有吸波材料或涂层,因此发动机舱破坏了本来不错的侧面隐身处理。此外,发动机舱的半径约60厘米,与L波段等预警雷达波长量级相当,有可能变成很明显的绕射来源,因此T-50的外形对L波段等预警雷达的隐身能力堪忧。
  从几个大原则来看,T-50的隐身外形应不如F-22,不过由于F-35身上与L波段曲率半径量级相当的表面较多,也与T-50一样采用圆形截面喷口,发动机舱外形也不像F-22那样方正,因此T-50的隐身外形等级可能比较接近F-35。如果再考虑T-50上几个球状的光电系统,其隐身性能甚至可能还逊于F-35。
  需注意的是,对T-50这样已经大量考虑隐身外形的飞机而言,等离子隐身技术的实用性应该是非常高的。就功率5~50千瓦的等离子系统而言,大致可以产生局部包覆机身针对X波段隐身的等离子,若要对10厘米以上波长隐身,甚至可以实现全机包覆。T-50在针对X波段隐身方面整体处理不错,可将等离子用在后机身以补偿发动机舱外形的影响。而对于更长波长的雷达波的隐身,可以大范围包覆等离子。有关厂商在实验室模拟10000~13000米高空环境时,测试发现等离子系统可将对10厘米波长的RCS降低至原来的1/100。因此,若使用等离子系统,T-50对10厘米、L波段的RCS有可能反而比F-22低。
  不只是“战斗机”而是“复合体”
  F-117公开不久便担任了科幻电影主角,尽管真实世界的F-117只是一架能够携带灵巧炸弹的攻击机,但影片中的F-117却是一架令敌人无法发现,可攻击又可空战的隐身飞机,这其实反映了人们对于隐身战机的期望。F-22的出现进一步让电影梦想成真:隐身飞机可以很漂亮、很流线而且可以空战。但F-22较小的弹舱却无法携带太大的攻击武器,目前其攻击武器主要是具备制导能力的无动力武器。
  性能与成本的均衡考虑
  T-50拥有流线的隐身外形,具备良好的空战能力、超机动性、超远程拦截能力,并能够携带大型对地/对海攻击导弹,完全是那种经常在电影中出现但实际却不存在的隐身战机。这正是T-50的独特之处:其对隐身与超声速巡航的追求可能不像F-22那样彻底,但兼顾了超机动性、更广泛的拦截能力、更强的自卫能力、反隐身能力与远程对地攻击能力等。均衡发展的结果使T-50应拥有相当高的效费比。战机的任务说穿了只是将火力投射到目标区以摧毁目标,而在飞行员越来越“贵”的文明国家则更希望上述任务能在不威胁飞行员生命的前提下完成。为实现此目标,“完全看不见的飞机搭配短程炸弹”与“完全不隐身的飞机配上绝对防区外武器”效果几乎是一样的,但研发费用与维护操作成本却可能大异其趣:前一方案的威力取决于隐身性,依赖售价昂贵且有高昂维护成本的隐身飞机:而后一种组合的威力则主要取决于武器,可使用可能不是最好但易于维护的隐身科技。由于武器平时可封存,因此第二种方案在日常使用成本上可能会低廉许多。   T-50的机体设计也体现出了均衡设计的思想。从全动垂尾、可调进气道及进气口可动前缘等方面可发现其在追求隐身设计的同时仍极力追求更佳的气动效率。T-50的弹舱虽不足以携带所有种类的300千米射程俄制对地和反舰导弹,但T-50并没有为了容纳它们而一味扩增弹舱,这样就避免了空间的浪费与重量的过度增加。而在飞行速度方面,由于没有追求MFI那样的高速度,改用超远程导弹补偿,这样便可节省重量。因此从许多角度观察皆可发现T-50在飞行性能、航电与武器系统、重量与成本等方面都考虑得相当周全。
  最成熟的隐身战机设计
  可以说,T-50体现的是一种更成熟的隐身战机设计,如果说F-22是将隐身技术与传统飞机融合,那么T-50就是将F-22与更复杂的探测系统及各种独特武器系统融合的产物。诸多迹象显示,T-50在设计之初就是将飞机与武器当作一个整体而开发的,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第四代战机的名称从MFI、LFI、LFS、SFI这些“战斗机”(1)或“攻击机”(S)改为PAK-FA这种“复合体”(K)。“复合体”这个字眼便可能隐含着飞机与武器的融合,在苏联航空史上也曾有类似的命名,例如20世纪50年代苏联曾发展了一种专职反舰的图-95改型(图-95K),其一开始就是将图-95与配套的Kh-20反舰导弹当作一个整体的反舰系统而研发,进行优化整合,其计划名称便是K-20,这里的“K”表示复合体,“20”表示Kh-20导弹,因此K-20是“使用Kh-20导弹的反舰武器复合体”之意。此外,研发中的第四代轰炸机计划名称也是“远程航空兵的未来航空复合体”(PAK-DA)。
  这种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全面的飞机,自然可以在不追求局部完美的情况下而获得十分出色的性能。许多评论紧抓着T-50与F-22的隐身设计差距以及AESA雷达尚未定型等“负面消息”并忽略了T-50的多波段探测与特殊武器系统的优势,从而作出T-50无法赶上F-22的评论,实乃无视于这种“复合体”与“战机”的差异使然。举个夸张的例子,F-16是当代缠斗能力最好的战斗机之一,但是如果它去与二战的“零”式战斗机玩机炮缠斗,那八成会输。所以,偏偏拿T-50去跟F-22比隐身而忽略其他优势,就有如硬拿F-16跟“零”式战斗机比缠斗能力并忽略F-16的超声速、超视距、导弹等优势,而得到“F-16连‘零战’也无法超越”的谬论。
  总评
  可以预料,最终完整版的T-50的航电技术将超越包括F-22在内的欧美战机,不过,这种有时也被称为“4 代”的T-50应不会早于201 5年问世,初始型的T-50将是以苏-35BM的航电技术为基础由“4-代”逐渐进化到“4 代”。初始型T-50虽不如全配版T-50那样强悍,但已足与列强争锋。需注意的是,T-50的初始航电基本上移植自苏-35BM,多是已成熟的技术,甚至在原型机首飞时这些设备就已能由生产线提供。俄罗斯航空技术在过去20年中其实已从“3 代”战机逐渐过渡到了第4代,许多评论以F-22和EF-2000的首飞与服役间隔长达8~10年而认定T-50也需要那样长的时间才能服役,其实是忽略了俄罗斯“有科技没经济的解体强权”这个尴尬的身份而致。
  尽管许多评论喜欢咬着T-50初期尚未配备X波段AESA雷达与真正第四代发动机两大“遗憾”不放,然而凭心而论,T-50是真正在隐身、飞行性能、远中近程空战、对地攻击、反制隐身战机等主要方面取得平衡的战机,此乃F-22与F-35所远远不及,因此其设计可说是极具前瞻性。而俄罗斯特殊的经济处境让T-50的次系统有较多选项,使其在价格上更具弹性,有利于出口。过去苏霍伊总设计师西蒙诺夫(M. Simonov)曾表示“俄罗斯第四代战机的研发目的是维持世界政治力量的均衡”,T-50的种种前瞻性设计以及其目前几乎是“现成品”的状态显示,上述研发目的基本上已获得成功:其大约与F-35同时投入市场,而F-22除非增产或改进否则也难以凭借隐身技术维持优势。
  2010年6月17日,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至祖科夫斯基视察T-50时表示:“这将是一个可以超越我们对手F-22的机器,在机动性、武器系统与航程上”。试飞员波戈丹补充道:“还有士气。”普京回答:“这是前提!”笔者认为,T-50更为均衡而全面的设计的“有机交互作用”将使其作战性能远超出传统观点的想象。
  结语
  读完本期专题,相信读者一定对T-50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认知。其既不是“苏-27的深度隐身改进版”,也不是抄袭F-22的“猛禽斯基”。T-50不是一款简单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战斗机,因为它具有独特的“两面性”:
  A面:T-50似乎不那么先进。从外形来看,T-50不具备F-22那样的全向隐身设计;从航电系统来说,目前俄罗斯尚未有一种AESA雷达正式服役,所以T-50预计搭载的AFAR-X主动相控阵雷达性能如何尚未可知;从动力方面来讲,能够确保T-50实现超声速巡航的第四代发动机依然在研制之中……尽管苏联解体已经20余年,但这一事件对俄罗斯的影响可以说至今犹在;
  B面:T-50似乎又很先进。T-50通过在气动外形设计上进行创新,使自身具有超越F-35甚至F-22的气动性能,而对特定方向RCS(比如正面)的“精雕细刻”,使其拥有了十分出色的隐身性能,如果再加上已经通过国家级试验的等离子隐身系统,其隐身能力无疑将更上一层楼;360度的红外探测与光电对抗系统、L波段AESA雷达等使T-50拥有了可能超越F-22的主被动防御能力;远超F-22的巨大内置弹舱不仅使T-50拥有超强对地/对海攻击能力,同时其携带超远程空空导弹时甚至具有将隐身战斗机在视距外击落的能力……虽然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囿于经济原因在军工研发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但传统航空强国的深厚技术积淀加上“后发优势”,T-50与F-22相比设计更加合理、更加均衡、更加成熟。
  A还是B?其实,很难单纯比较T-50与F-22究竟孰优孰劣,毕竟一型武器需要在相应的体系下才能发挥出最大效能。如果两者未来在战场上相遇,除了自身性能之外,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双方的C41SR体系以及多军兵种的协同作战能力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我们拿T-50与F-22作比较,其实是在用两种相差30年的战斗机进行对比。俄罗斯可以不断完善T-50,而美国自然也可以升级F-22,而对于后者来说,并非能与不能的问题,而是愿意与否。
其他文献
近期,美国海军“福特”号航母、英国海军“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相继服役,通过海上试航、基础训练、作战系统磨合等形式,其作战性能将日臻完善,而作为航母编队海上联合作战“耳目神经”的信息传输系统则备受关注。  目前,世界各国海军航母编队的信息传输系统在自动化方面和技术方面十分先进,已运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通信技术,成为航母编队的耳目神经和作战指挥控制中枢。航母编队通信网络实现编队内计算机网络、传感器探测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哦不对,就是在中文互联网上,一则抗战中中国空军“一架战机迎战32架日本战机”的故事,从BBS时代就广泛流传。故事主人公那句“我的学生都牺牲了,现在该我这个当老师的上了”,引得无数年轻的军事爱好者热血沸腾。当然,也有一些军事爱好者对此事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故事毫无疑问是假的。最有力的证据,莫过于那句振奋人心的那句名言出自日本电影《永远的零》。  但是无
[文章编码 1109]    冯益拍,1953年4月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现任中国兵器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科技发展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兵器首席专家,研究员级高工  2004年担任8x8轮式步兵战车系列总设计师,从事坦克装甲车辆专业领域30余年,坦克设计专家。兼任中国兵工学会坦克装甲车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王瑾(以下简称王):冯总,感谢您接受
在美国军队中,攻击机这一机种的归属问题,从来都是引发陆军和空军激烈争吵的焦点,但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争吵或许会平息下去。不过有意思的是,这并非是说归属问题有了結果,或者是美国陆空两军达成了“谅解”,而是与武装无人机的异军突起密切相关……  从显赫的伊尔2说起  攻击机这一机种成名于波澜壮阔的苏德大血战,代表机型则是大名鼎鼎的伊尔-2。在残酷的东线战场上,伊尔-2这种装甲厚重的空中炮台无时不在德军装
苏-33“侧卫D”型舰载战斗机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1973年,苏霍伊设计局刚刚完成了苏-27战斗机(T-10)的初步设计方案,在获知涅瓦设计局的航空母舰总体计划后,成功地劝说其放弃了苏-24K舰载轰炸机,并征得苏联海军司令部的初步同意,着手苏-27舰载型的设计工作。然而,几乎在10年之后,苏联空军和海军的总司令才在1985年2月共同批准通过了苏-27K舰载战斗机的初步概念设计
软硬有别  目前,空中加油方式主要分为软管-锥套式(俗称“软管式”)和硬管式。其中,软管式可适用为各类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和倾转旋翼机进行空中加油。主要优点是在大型加油机上可安装多点/套加油设备,可同时为多架小型飞机加油;对载机平台和加油操作要求较低,可用作伙伴加油机,保障航母舰载机的空中加油任务;能够为直升机进行空中加油,提高空中搜救、特种作战、战术空运能力,是这类机型唯一的空中加油方式。软式加油
双平台设计    2007年5月17-20日,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警用装备及反恐技术装备展览会(CIPATE)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展会上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首支国产拐弯枪闪亮登场。它是针对当前反恐及特种作战需求,结合92式9毫米手枪的特点,由重庆长风机器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海盾城市安防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和江苏北方湖光光电有限公司联合自主研发的。为满足不同的战术需求。科研人员同时开发了两个平台系统。即HD
1  我于1928年出生在河北省滦南县薛各庄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参加过著名的八路军冀东大爆动,可惜1940年就去世了。  受家庭的影响,我1946年参加革命,1947年正式入伍,同年冬天入党,先后任文书、文化教员、政治侦察员(相当于指导员)等职务。1949年11月,经过严格的体检和文化考试,我进入刚组建的空军第6航校学习飞行,驻北京南苑机场。1949年12月1日的开学典礼上,朱德总司令发表了重要讲
主持人 蓝白  作客专家 韩军 邓宏  记:长期以来,专业界和老百姓对军事的关注点不同。老百姓更关注武器,特别是大型平台,而业界更关注作战,特别是弹药和目标,本次沙龙就谈谈对地攻击作战,主要针对目标中最典型的桥梁和机场。先谈谈各类机载对地制导武器的选择。    韩军:CPS制导武器的优点是不受天气影响,可全天候使用,投放高度高,有的可在10000米以上投放,这样钻地速度大,提高了弹的侵彻能力。缺点
2006年11月9日,法国成功进行了M51新型战略导弹的首次试验发射。  M51型导弹是法国2010年之后主要的潜对地战略弹道导弹,是未来实施核威慑的主要工具。M51型导弹重54吨,比M45重50%;长12米,直径2.30米。导弹上安装电力喷嘴调节器、惯性制导与天文制导系统,展开式减阻帽能够降低发射后的空气阻力;它的整流罩是由复合碳基材料制造的。导弹初型(M51.1)能够搭载6个TN 75核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