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带我们走进古诗词的妙境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hi9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古诗词,通过讲解说明使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意义,是一种理性上的认识;而通过吟诵来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可以说是一种感性的直觉的感化。正如叶嘉莹所说,吟诵是借着声音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用这种渗透性的学习方法,让小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旋律、格律之美,既轻松愉悦,又印象深刻。
  关键词:吟诵;走进;古诗词;妙境
  今之吟诵,指的是中国古人传统的读书方法,也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法。这种有曲调有节奏的读书法,不同于今天的朗诵和朗读,它源于汉语声调语言的特质:高高低低,抑扬顿挫,极富音乐性。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精致的語言,古典汉诗文不仅用文字来表达含义,也借助声韵传情达意。
  一、韵字入手,把握诗歌情感主旋律
  吟诵不仅是读书方式,也是古代诗人创作的方式。吟诵时字音被拉长,声音的意义被放大,不同的韵彰显出不同的情感色彩。黄永武认为:“这种口腔气流的姿态出于模仿人的情意,人在表情达意时,每一种表情的器官都在配合着动作,声音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古诗词韵脚的选择是讲究声情和谐的。正如李重华所谓:“纤细题用不着黄钟大吕,闳伟题用不着密管繁弦。”王易氏更在《词曲史》中分析说:“韵与文情关系至切,平韵和畅,上去韵缠绵,入韵迫切,此四声之别也。东董宽洪,江讲爽朗,支纸缜密,鱼语幽咽,佳蟹开展,真轸凝重……此虽未必切定,然韵切者情亦相近,其大较可审辨得之。”韵是一首诗歌的主旋律,古诗词教学从韵字入手,能更直接准确地把握住诗歌情感的主旋律。以杜牧的《山行》为例:
  老师这样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师:一起来拉长声读读这三个押韵的字。
  生:斜——,家——,花——
  师:同学们有什么感受?那是诗人杜牧在赞叹啊!他在赞叹什么?
  师:啊!
  生:这弯弯曲曲伸向山顶的石径多好看啊!
  生:白云生处隐约可见的几户人家,这就是世外桃源哪!
  生:秋天的枫叶红似火,比二月的花更美啊!
  ……
  师:是的,现在你们就是诗人杜牧,带着赞叹,我们一起来吟诵——
  这首诗押“麻”韵,开口度很大,单纯,明朗,表达了杜牧在登山过程中看到深秋美景时抑制不住的赞叹!学生在吟诵中,通过体会“麻”韵的感情色彩,形象地感受到了景色之美和诗人的情感。
  《诗经·王风·黍离》,这是一首西周王朝士大夫的忧国忧民之歌,这种感情不仅从字面上可以读到,更能从吟诵时的声韵上体会到。三段诗前四句所押的韵是不同的,从“苗,摇”到“穗,醉”,最后到“实,噎”,这样的顺序,不仅仅是按照作物生长的季节顺序来安排,更是为表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需要,第一段押的是平声“萧”韵,开口度大,一开头,诗人看到长得郁郁葱葱的庄稼,情绪较舒缓;第二段诗人边看边想:昔日宫殿繁华的首都镐京,如今一片荒芜,到处长满庄稼,此时诗人内心充满了哀痛,这段押的是去声“置”韵,表现了诗人挥之不去的哀痛和心碎之感;第三段,诗人感情从痛楚到抑郁,押的是入声韵,韵的转化正是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历程。
  学生吟诵时从韵脚声音的变化上,直观地体会到诗人为国家命运的衰败而伤心,郁闷,痛心!从声音上,从表情上,可以看出学生的吟诵入情入心,此刻他们的心与诗人相通了!
  二、关注入声字,体味诗歌情趣
  古汉语中有入声字,这些入声字在古诗文的表情达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学习古诗文,如果不关注入声字,有时很难正确理解诗文的含义;读好入声字,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味古诗文的精妙之处。
  首先,入声字通常和抑郁的情绪相关联,诗词中入声字出现得多,往往意味着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压抑的,郁闷的。比如《诗经·小雅·蓼莪》中频频出现的入声字,使得诗歌声调急促,表达了诗人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之情。入声字的运用,令人读来如呜咽一般,催人泪下。这首诗的吟诵,我让学生用自己的南方方言来读这些入声字,读得短而促,有哽咽之感。学生在吟诵时,从声音形式上就感受到了这样的情感,由声而情,读懂了这首诗。其次,入声字也常被用来表达轻快或者紧张的节奏和情绪。比如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反其“沉郁顿挫”的风格,以爽朗明快的诗句,使喜悦之情如山涧清泉般奔泻而出,全诗借助11个入声字,使得诗句呈现出轻快的节奏,尤其最后一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学生按平长仄短,入促韵长规则吟诵后交流道:“从,巫,阳”这些长音,让自己体会到杜甫回家的路途是很遥远的,“即,峡,峡,洛”这些短促的入声字,让人体会到杜甫的心情是欢快的,此时的杜甫,心早已经飞回到家乡洛阳。又比如袁枚的《所见》,这首诗画面感强,其中的入声字也较多,押的也是入声韵。以下是课堂中学生的发现:
  师:标上了平仄符号,圈出了韵字和入声字,现在同学们自己吟一吟。
  师:说说你在吟诵时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很悠闲,他开心地放声歌唱。
  生:我感觉牧童很想抓到那只蝉玩,他站在树下看。
  师:是啊,这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通常我们认为,入声字和郁闷的情绪有关联,这首诗20个字,当中有6个入声字,那么这首诗里的入声字告诉我们什么?郁闷吗?
  生:不郁闷。
  师:那是什么含义呢?自己再吟一吟,入声要短促,一出口马上停住,体会一下。
  学生各自吟诵后汇报发现。
  ……
  生:牧童一开始放声歌唱,后来他就不唱了,怕歌声把蝉给吓
  飞了。
  生:这些入声字表示牧童很害怕。
  师:很紧张是吗?他紧张什么?
  生:怕自己发出声音,蝉飞走了,就捉不到了。
  师:原来,这些的入声字是告诉我们,牧童捉蝉的时候心情很紧张啊!生怕蝉飞走了!带着这样即快乐又紧张的心情,小牧童们再来吟一吟。   三、讲究平仄,感受古诗词格律之美
  古诗词重视音节美,近体诗和词都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古体诗在格律上虽然自由一些,但也讲究平仄配合。优秀的诗词是文字的音与义密切关联,音响与兴会归于一致。要欣赏古诗词的平仄美,非吟诵莫属。在古诗词吟诵教学中,教学生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则来吟诵,在吟诵中体会声由情出,情在声中。以下是白居易《忆江南》词的实录片段:
  师:请同学们按平长仄短的规则自己吟一吟这首词,吟完我们一起交流感受。
  学生自吟后交流。
  师:你把第一句“江南好”的“南”字吟得很长,有什么体会吗?
  生:“南”是这句的第二个字,它是平声,要拉长了吟。
  师:江南——好,江南给白居易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江南给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师:是的,江南的——花,江南的——水,江南的——春天,美得让白居易忘不了,你能吟诵出白居易对江南的喜爱吗?带着你的感受吟这一句。
  学生吟诵。
  师:从这个长吟的平声字“南”中,我们体会到了白居易难以忘怀江南的美。这首词中,长吟的平声字还有“曾,花,来,如”,其他同学在这些长吟的字眼中是不是也有体会?可以小声吟吟。
  师:谁来吟吟第二句?
  生:风景旧曾——谙——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感受到,白居易对江南的美景非常熟悉和喜爱,一边吟诗,一边回想那些优美的风景。
  师:你体会得很好!这就是白居易当年看到的江南风景啊!
  (播放图片)
  师:这些美丽的画面已经深深地刻在白居易的心中。让我们再来体会诗人心中江南的美丽,一起吟。
  师:江南美景当中,最令白居易难忘的有两幅画面,谁来吟吟说说?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从“花——”字中,我仿佛看到阳光下,花儿开得比火还要红,还要艳。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的江水像蓝草一样碧绿清澈。
  师:江南的水真绿呀!江南的春天真美呀!春来——江水绿如——蓝——,原来,这些曼声吟的字眼里,藏着这么多的美景呀!
  通过吟—说—吟,在平平仄仄、长长短短的诗句中,学生品尝到了诗词的芬芳。
  又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这一句,为什么用的量词是“个”而不是“只”,“只”和“个”都是仄声,在格律上并没有问题,但“个”是去声,“只”是入声,我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字的发音:
  师:杜甫在这里为什么用“个”而不用“只”呢?大家读读“个”和“只”这两个字,比较一下,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生:“个”是第四声、去声,“只”是入声。
  生:“个”的发音比“只”响亮、清脆,“只”是说不响的入声字。
  师:看图,诗中这是一只怎样的黄鹂鸟?
  生:是一只羽毛很漂亮、长得很可爱的黄鹂鸟。
  师:没错!漂亮又可爱的黄鹂鸟,用“个”来说它,和用“只”来说它,哪个感觉更漂亮,更可爱?
  生:用“個”的感觉更漂亮更可爱。
  在比较中,学生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炼字选词的,他们的审美情趣得到了启发。古诗词是要吟诵的,只有通过吟诵才能更深切地体会诗歌的声韵美和情感美。教学古诗词,除了文字的理解赏析,还要让学生体会声韵的美妙。
  百年以来,从吟诵退出教育领域至今,我们的古诗文教学,大多只从文字层面来解读,丢失了汉语以声音传情达意的特质,古诗文变得诘屈聱牙,它的美妙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今,重新回归的古诗文吟诵教学,让我们再次走进了古诗词奇妙的秘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吟诵带来的古诗词教学的魅力,仅以本文跟大家作分享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黄永武.中国诗学·鉴赏篇[M].新世界出版社,2012.9.
  [2]陈琴.我爱吟诵[M].长春出版社,2010.7.
  [3]刘静,王萍.古诗吟诵的韵律分析:以叶嘉莹吟诵为范本[J].文学与文化,2013(4).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概念的学习应当基于学生认知的主动参与。对概念的深入理解,要通过对教材的結构性解读,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资源,参与概念形成的全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建构。  关键词:数学概念;教材解读;资源运用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苏教版六下第四单元“比例”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在方格纸上按要
摘 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适当开展一些乐器进课堂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音乐素养及音乐学习能力。乐器进课堂,对农村小学音乐发展有推动作用,让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农村音乐课堂,真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知识。  关键词:乐器;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  近年来,我国农村小学音乐课程开展滞后,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不高。为了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将乐器进校园、进课堂作为农村小
汉语拼音是小学生识字的重要工具。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初入学的六七岁儿童来说,汉语拼音只是一些抽象的符号,远离生活,而要他們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掌握这些枯燥无味的字母实在不易。要让学生爱上枯燥的拼音,我们要在利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参与编演,变枯燥为有趣。在轻松快乐的氛围里,让拼音不断反复出现,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汉语拼音的技巧,最大
摘 要:乐器教学很早被应用到我国的教学中,最开始被应用的乐器有竖笛和口琴,到现在已经发展到多种乐器了,其中陶笛教学被应用到幼儿园的教学中,成为幼儿教学中的一大亮点。陶笛教学能够通过孩子的积极参与,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丰富音乐学习的内容。利用这样的方式,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关键词:陶笛教学;音乐创新;培养  由于乐器教学能够很快地带动课堂气氛,而且乐器容易上手,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孩子的
摘 要: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应该在自主实践中滋养学生,在学用结合中锻造学生,在正向评价中激励学生,以此开启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大门,以此让孩子们得到多方面淬炼、锻造和提升。  关键词:自主实践;学用结合;正向评价  如何打造小学高效信息技术课堂,关键在于教师。优秀的教师时时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读懂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1]如何真正尊重学生?窃以为,多
摘 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扩展,有利于推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关键词:课外阅读;能力;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总是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进而进行编码
摘 要:陶艺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也对幼儿创造力、审美情趣和个性化发展等多方面能起到辅助作用。传统的集体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较好地满足和适应孩子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往往需要结合到班级区域活动当中。主要以小班彩泥区域活动为例,讲述如何在区域活动中通過创设场景来有效结合集体教学活动与幼儿个体化实践发展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使幼儿在陶艺活动中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陶艺教
摘 要:“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想着让幼儿体验积极有意义的生活,然而作为一名非专业的青年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总是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看着孩子们涂涂画画宛如一小画家模样,想着颜料的投入会很受欢迎,没想到颜料遍地开花了,到底怎么了?又投入了哪些材料?创设了哪些环境?和幼儿又是如何成长的呢?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游戏;玩色;保育  
摘 要:天籁自鸣天趣足,好文不离千遍读。诗歌要崇尚自然,真实地写出自然的情趣,同理好文章的标准建立在千遍阅读的基础之上。写作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慢慢积累而成的一种表达方式,是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方式。根据教学经验浅谈“以读促写”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以读促写  新课标中提倡多角度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而表达只是写作的语言形式,真正的写作教学也是从
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要与时俱进,在注重学生知识的教育同时,还应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在新课标、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该懂得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的教学中,我以课文教材作为载体,让课堂的教学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做到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生活中的趣事丰富了课堂内容,同时也赋予课堂以生命力,让语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