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书法、美术等艺术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教育与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5205205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而音乐、书法、美术等不同门类的艺术和文学艺术有相通性,因此语文教学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鉴赏与创造 音乐 书法 美术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1.007
  顾名思义,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审美鉴赏与创造,因此语文学科天然承担着美育的重任。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业标准·初中语文》(王彤彦等著)一书对“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阐述如下:“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而众所周知,艺术是相通的,我国《礼记·乐记》早就言明:“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不论是文学、旋律、形体,都出自创作者的本心情感,它们之间必然是相通的。那么语文教学活动中自然可以引入多种门类的艺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力。
  而今年由于新冠疫情,广大师生开展了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教学有所不同,但均可引入多种门类的艺术形为我所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力。
  一、音乐在线上线下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和音乐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通过声音来表情达意,因此把二者结合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以往的课堂上也会安排配乐朗诵等环节,但所配音乐往往由教师提供,一篇诗文所配音乐往往是固定的,而且性格比较内敛的学生往往羞于当众展示朗诵,但线上教学打破了这种束缚,提供了更多种可能。如在布置学生配乐朗读茨威格《伟大的悲剧》一文中感动自己的片段时,有一名很少当众朗读发言的学生选择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作为配乐,将英雄们慷慨赴死的片段读得荡气回肠。而我将学生们配乐朗读的不同片段发布在作业平台时,大家都很感兴趣地互相聆听并点评,对课文的感受和体验自然也深刻丰富了许多。在教授杜甫《望岳》这首经典的古诗时,我给学生们播放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歌手赵传的演绎,由于音乐的加入,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的古诗立刻变得易于接受了。而且学生由此受到感染,分享了许多配乐演唱的古诗文,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的《一剪梅》、袁枚的《苔》、刘禹锡的《陋室铭》,等等,学生们还越来越专业地点评某某歌手用摇滚的形式表现古诗很好,但是对诗文高潮部分理解有误,强调的重点有所偏差等。后来,我又鼓励学生自己用现代流行音乐演唱古代诗歌,有学生发现可以用《生僻字》演唱《诗经》,有学生演唱了用《春天在哪里》改编的《钱塘湖春行》,等等。虽然不能见面,但是师生们借助网络平台展示交流,及时点评,对诗文的学习兴趣日益高涨。
  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师生们回到学校,将演唱古诗文的兴趣又延续到了线下,开展了同学们自己的“经典咏流传”节目,有同学还拿来了古筝、吉他等乐器为同学伴奏,演唱起一首首经典的古诗文。因为音乐的加入,相对有些枯燥甚至艰难的古诗文背诵变成了一个饶有兴趣的活动,而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欣赏感知了文学、音乐之美,更进一步创造了文学、音乐之美。期待若干年后,我的学生中也能出现鲍勃·迪伦这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跨界歌手呢。
  二、书法在线上线下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第四学段(7-9年级)识字与写字有如下要求: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线上教学之初,针对学生手里没有教材,心里不安定的情况,我们学校语文组决定暂时不讲新课文,但只是单纯复习旧知识又担心学生没有新鲜感,基于此,我想何不带着学生去感受汉字独特的美呢。于是,我给学生讲了汉字的前世今生,带着学生梳理了汉字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的发展变化。其中现在依然具有审美和实用价值而学生了解较少的是篆书和隶书。于是课后作业我因势利导让孩子们查书法在线字典等,从中选取篆书和隶书去书写自己的名字、学校的校名和“武汉加油”等字样,因为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贴近,学生都特别认真。后来回到学校,我发现有些学生的作业本封面上就用篆书或隶书写着自己的名字,真是给平淡的作业本都增光添彩呢。
  我又给学生们分享了文学家们的书法作品,尤其是选用了《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祝勇著)这本书里的不少书法作品,让学生对于苏轼多次遭遇贬谪却不改豁达本色的人生境界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真正理解了“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的含义。
  线下教学时,我着重在日常的板书中运用书法的字形。比如在讲《周亚夫军细柳》时,我抓住文帝称赞周亚夫“此真将军矣”中的“真”,围绕“真”字设计板书:将“匈奴大入边”的背景稍微倾斜着写,犹如“真”中的一撇,将周亚夫的品质如纪律严明、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等设计为并列的三横,而将文章的写作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一左一右写在最下面,犹如“真”字最后两笔,同时又能托起全部内容。最后,请同学上黑板勾出毛笔楷体“真”字的边。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课文主要内容的记忆,也有助于他们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三、美术在线上线下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我所任教的班级有不少学生都喜爱画画,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自然也不愿错过美术和文学联合起来的美育作用。
  在线上教学期间,我引领学生去欣赏“中国诗词大会”上康震教授的诗配画,不少学生都觉得非常震撼。因此我也顺势引导学生为古诗配画。布置线上作业我往往会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如发挥想象扩写诗歌,或为诗配画,这样展示交流的时候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丰富地理解诗文。一开始喜爱美术的同学往往只从美术角度出发,只求画得好看,但对诗歌读得不细致,理解不深刻。比如李白《峨眉山月歌》这首诗里有“峨眉山月半轮秋”一句,一些同学就画成了圆月,虽然画面很精美,但错误一下子就被同学们揪出来了。后来学生就明白了诗、画是结合的,想要画得好必须认真品读诗歌,画的画就越来越诗意了。而同学们在欣赏画作的时候也能比较直观地感受到诗歌之意境美。
  线下教学时,我也有意识地引入美术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如在教授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一课时,我先由汪曾祺先生画的一幅名为《雨》的画引入,让学生说说这幅画的妙处,学生比较容易就说出了汪曾祺没有直接画雨点,反而是通过一只小鸟在大芭蕉叶下躲避的情态可以想象雨之大、之急,具有含蓄蕴藉之美。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也很自然地就理解了文章为什么不直接写雨,反而用了不少笔墨去写雨中的景、物、人、事了。在讲王维的《使至塞上》时,其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特别能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学生有了诗配画的经验,就能相对容易地体会到这两句诗的妙处。在讲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课时,我给学生们欣赏了孤舟垂钓图的国画,有学生特别喜爱这幅画,竟模仿《核舟记》一文的写法来介绍这幅画,可谓妙绝!
  美术和文学的结合,可谓互相促进的双赢,所以历史上才有那么多诗画俱佳的艺术家吧!我希望我的学生中将来也能走出王维、汪曾祺这样的大家!
  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一文结尾处写道:“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周作人其實就是在用含蓄而美的语言告诉我们生活中美和审美的重要性。而马云则用斩钉截铁的语气说:“不让孩子去体验,不让他们去尝试艺术,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将找不到工作,因为他没有办法竞争过机器。”所以,也许美育并不能直接提高学生们的考试分数,却能极好地促进他们心灵绿洲的成长,并进而让他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好。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我,不愿意囿于自己的学科,而尝试着将多种艺术结合起来,去引领学生共赏共创文艺之美。而在此美育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同样欣赏了美,创造了美吗?不亦人生一大乐事哉!
  参考文献:
  [1] 王彤彦等著《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业标准·初中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计算机模拟及体外椎体标本实验,研究负压引导下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椎体中的分布规律。方法:以椎体CT平扫为基础建立椎体模型,模拟骨水泥注入模型的过程及分布情况。选择
摘 要: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建设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作为中华儿女,在个体成长及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既要不断充实自己,同时也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组织有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而在学校教育背景下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下初中语文所应重视的改革方向。本文主要探究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并提出了一定
摄影是一门艺术,与其它艺术一样,有着复杂的概念和理智。在创作中,有它的构思和灵感,因此,构思与灵感是艺术摄影创作中的两种不同创作思维方式,它们都具有独特的思维,如何把
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线衍射分析(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背散射电子衍射分析(EBSD)、显微维氏硬度和拉伸试验等测试方法对预挤压Mg-Gd-Y-Zr合金
魏晋南北朝以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山水画的内容都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魏晋南北朝时,山水画独立出来,成为一独立画科,从此,山水画不断发展,逐渐占据了中国画的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is a major component in global carbon cycle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f governing the abundance and speciation of many chemic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