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教学中认知法应用综述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444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法教学原则,然后详细阐述了该方法的指导意义,并提出了认知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具体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认知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型和实用型人才的责任,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外语作为高等职业教学的一门核心课程,教学目标也应该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相契合。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外语教学特别要体现外语是作为一门交际工具的特点。
  长期的实践证明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以及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因材施教,采取灵活机动、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外语教学发展至今,比较系统的方法有许多种,例如听说法、视听法、对比法、认知法、交际法等。本文拟通过简要概述认知法这一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基本理论,来探讨一种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方法。
  
  1 认知法及其基本理论(cognitive Approach)
  
  认知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卡鲁尔于1964年在《语法一翻译法的现代形式》中提出来的,他试图用认知一符号学习理论来代替刺激反应理论,因此认知法又可以称为认知一符号法。认知法产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矫正听说教学法的不足,这种方法认为外语学习不是简单的模仿和记忆的过程,而是创造性灵活运用的过程,主张在外语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和能动性,重视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规则,把语言作为一个连贯而有意义的机制,从而培养扎实、全面的语言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去。认知法的产生,是20世纪世界语言学理论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外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认知法具有丰富的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基础。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是认知法的普通语言学基础,他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学习语言的潜能,人类,即使是婴儿,学习语言也是一种创造性能动的过程,而非简单的模仿和记忆。人们在具体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发现和掌握了语言体系中的语法规则,并把这种规则转换和生成句子。瑞士心理学家Jean Piaget的“发生认识论”和美国心里学家J.S.心理学基础。Jean Piaget在发生认识论中指出,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状态与人类天生的能力和实践经验是密切关联的,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18世纪哲学家维柯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观,从而奠定了认知法的教育学基础。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相比,建构主义形式下的学习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在整个过程中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独特经验,有意识的主动探索、发现,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
  
  2 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认知法的建议
  
  2.1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质量的好坏最终需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体现出来。我国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的众多难点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来自学生。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他们大多初英语基础差,底子薄,很难接受新的大学英语知识;很多高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认为高职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和实用的技术,英语学习对找工作没有帮助,学不学无所谓;此外,现在一些高职英语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授课模式,没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困难增多,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失去了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基于此,教师在运用认知法教学时,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以“指导者”的角色去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杜绝满堂灌,采取小组讨论、英语演讲等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口头和笔头上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2.2 合理使用母语辅助学习外语
  认知法认为“如果外语教学中排斥了母语,这对外语学习将是莫大的损失”,人们可以把通过母语掌握的知识和概念转移到外语学习中去。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大多把英语当作一个工具来学习。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讲英语,学生难以全面理解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一些学生无法跟上老师的进度,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失去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母语辅助学习外语,例如,对于抽象的语法规则、容易混淆的词汇等,可以翻译成母语进行对比学习。认知法同时也强调不能滥用母语。由于汉语和英语的语法习惯、规则不一样,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汉语翻译。例如:Thewomarlappearedwithourbeer,我们直接翻译过来就是:那个女人端着我们的啤酒出现了。按照汉语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读起来比较拗口,不利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翻译习惯,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汉语的语言习惯,简单地译成:“那个女人给我们送啤酒来了。”
  
  2.3 重视理解和运用英语语法规则
  对于外语学习者,掌握外语语法规则对于外语学习至关重要。作为一名高职英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语法规则。对于词汇教学,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英语词义的多变性,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是不同的。当然,这种变化不是任意的,而是源于人们的认知联想,多种意思构成同一个词汇既有联系又有规律的多义范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使学生了解词汇内涵的发展规律,并按词汇的有用性和使用频率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可以借助空间概念在词义扩展中的作用,深刻理解介词的多义性。例如,英语中常用“在……前”(before)、“在……后”(after)等空间术语通来表达时间,即人们把时间的先后顺序看做是前后的空间关系。对于语法教学,认知法对一些现象做出了一个统一的解释,例如,认知法将不定式和动名词结构统一解释为:不定式表示未来将要发生或可能会发生的个例,而动名词是对事实的一般陈述,也可描述正在进行的动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persuade,permit之类的使役动词和decide,promise之类的动作词只能跟不定式,而avoid,prevent等一些具有否定意义的动词和enjoy,like等表示心理性动词只能跟动名词。
  
  2.4 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黑板、粉笔、课本”式的教学手段早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为了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效率,必须在教学手段上进行革新,实现以教师教学为主向较大程度的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转变。例如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搜集各种图片、视频等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多重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 结语
  
  认知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而要根据授课对象、授课环境、学生规模等因素的不同把认知法创造性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去,以满足不同的教学要求,从而提高我国高职英语教育的整体水平。同时,英语教师要勇于探索和创新,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方法,通过教学实践验证各种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声衡,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1).
  [2]郭文觑代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评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4).
  [3]尹德谟,语言习得与“行为—认知”教学,法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其他文献
从仿生学的角度制备端部具有不同锥角(0°,2°,5°,70)的异形钢纤维,根据纤维表面是否处理分为有化学黏结与无化学黏结2种,并使用MTs万能试验机测试了仿生异形钢纤维从
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对高职英语课堂教师提问进行研究,包括提问的分类、等候时间、回答方式、反馈方式,并探讨提高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
目的探讨瘦肉精短期染毒对小鼠肝肾功能的影响及遗传毒性损伤。方法取40只KM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饮用含瘦肉精1.26mg/kg、2.52mg/kg、12.6mg/kg的水(剂量组)和不含瘦
对于三山区的渔民们来说,今年是个特别的年份。一些延续了几十年,甚至是好几代人沿袭下来的生活方式,从今年起开始悄然发生改变。$$ 38岁的峨桥渔业队渔民王友龙,是这一重要变
会议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一体化以及新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企业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地采用创新的理念与技术,深入挖掘物流领域的"潜在效益"。
摘 要 我国的翻译研究近30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近五年(2007-2011年)学界对于翻译学科的演进缺乏系统的梳理和实证分析。因此,本文以2007-2011年发表在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类核心期刊的相关论文为研究载体,进行定量分析,以期通过统计数据来分析近5年中国翻译理论和学科的发展态势和研究范式。
1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各种心理异常及行为异常的情形。笔者对山东某民办高校2010级、2011级的5478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16.5%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严重心理问题的8.5%,有56人曾有自杀念头。同时结合心理咨询室日常接待咨询学生的情况,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于:人际关系问题;自卑问题;行为问题;适应问题。  1.1 人际关系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有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