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稼伟,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又红又专优秀青年教师。工作30年来,领衔多项全国、省级课题研究,主持参与的课题曾获国家、省级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教育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责,其核心要义是“育人”。《说文解字》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而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丰富,但是它与“生命”、“文化”始终密不可分,互为前提和因果。如此,负载“文化”的教育才能润泽生命,塑造灵魂;尊重“生命”的教育才能积淀文化,发展个体。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教育和学校,却面临着一种文化缺失的危机。校长究竟该怎么做?学校究竟该怎么办?
办教育首先需要教育者“择高而立”:要在心灵深处筑起精神高地,要有理想和追求,要视教育为“事业”,而不是把教育仅仅当成一种“职业”。但是,教育界目前存在着严重的“职业化”倾向,把知识技能教学和人文教育相分割,将教育矮化为知识的“买卖”过程,于是教师便沦为“教书匠”,“教书育人”中“育人”二字被抹杀了,只留下“教书”——一种谋生的手段。这必然导致教育的平庸化和矮化。教育的职业化倾向造成了当前教育界的许多反常现象,譬如教育评价仅仅被量化成“升学率”“考证通过率”“就业率”这样的数字;譬如教育的急功近利,等等。于是知识技能与人文教育分离、教育教学与灵魂塑造分离,这就造成了教育文化的严重缺失。如果任其发展蔓延,教育将变成文化的沙漠。诚如刘彭芝校长所说,“对教育领域的职业化倾向,我们必须警惕,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刘彭芝校长认为“‘将教育当作事业’是教育工作者第一门必修课,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所在”,这也是她自己办学治校的“厚动力”。这一点我认为是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的。
“视教育为事业”才会仰望星空、殚精竭虑、甘于奉献;志存高远才会敬畏教育、敬畏生命、敬畏文化;心生敬畏才会用理想去追随,用精神去支撑,用情感去付出。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情怀,教育如何会平庸,如何会沉沦,如何会出不了人才?
“仰望星空”但必须“就平地坐”,立足于实践的大地,教育才有价值。“仰望星空”,我们更需要回归现实的教育世界,在汲取哲人教育思想精华的同时通过基于校本的实践构建属于自己的教育哲学,并将其转变成真实的教育行为,这是一种实践哲学,代表着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这就是校园文化的精髓。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诚然,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但是校园文化更需要有学校的教育哲学作支撑。然而当“文化建设”这个词泛化后,人们仿佛更热衷于“建设”文化的外显形式——建筑、设计、装饰,等等。“打造高品质校园文化”,也是一句时髦的用语。但是“打造”一词其实经不起推敲,它的潜台词近似于重金购买或是急于求成,这是教育功利的表现。文化不可以包装,不可以堆砌,不可以复制,也不可能刻意打造。
校园文化需要教育者用思想、理念和实践去培植、去浸染、去传承。只有当思想与形式一致,理念与行动相符的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育人是教育的主题,优秀的校园文化必定是以人为本,熨帖生命的。以人为本,是对教育和生命的尊重;以人为本,我们就找到了学校文化的灵魂。教育的本质意义是要产生一种影响,一种对生命的积极的影响。“文化化人”,这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无痕。
现在职业教育界流行一个词,叫“吸引力”。我想,一所负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一所致力于“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学校,一所能引领学生走进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能实现人的尊严的学校,一所被师生视为“学园、家园和乐园”的学校,必然是有吸引力的。
教育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责,其核心要义是“育人”。《说文解字》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而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丰富,但是它与“生命”、“文化”始终密不可分,互为前提和因果。如此,负载“文化”的教育才能润泽生命,塑造灵魂;尊重“生命”的教育才能积淀文化,发展个体。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教育和学校,却面临着一种文化缺失的危机。校长究竟该怎么做?学校究竟该怎么办?
办教育首先需要教育者“择高而立”:要在心灵深处筑起精神高地,要有理想和追求,要视教育为“事业”,而不是把教育仅仅当成一种“职业”。但是,教育界目前存在着严重的“职业化”倾向,把知识技能教学和人文教育相分割,将教育矮化为知识的“买卖”过程,于是教师便沦为“教书匠”,“教书育人”中“育人”二字被抹杀了,只留下“教书”——一种谋生的手段。这必然导致教育的平庸化和矮化。教育的职业化倾向造成了当前教育界的许多反常现象,譬如教育评价仅仅被量化成“升学率”“考证通过率”“就业率”这样的数字;譬如教育的急功近利,等等。于是知识技能与人文教育分离、教育教学与灵魂塑造分离,这就造成了教育文化的严重缺失。如果任其发展蔓延,教育将变成文化的沙漠。诚如刘彭芝校长所说,“对教育领域的职业化倾向,我们必须警惕,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刘彭芝校长认为“‘将教育当作事业’是教育工作者第一门必修课,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所在”,这也是她自己办学治校的“厚动力”。这一点我认为是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的。
“视教育为事业”才会仰望星空、殚精竭虑、甘于奉献;志存高远才会敬畏教育、敬畏生命、敬畏文化;心生敬畏才会用理想去追随,用精神去支撑,用情感去付出。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情怀,教育如何会平庸,如何会沉沦,如何会出不了人才?
“仰望星空”但必须“就平地坐”,立足于实践的大地,教育才有价值。“仰望星空”,我们更需要回归现实的教育世界,在汲取哲人教育思想精华的同时通过基于校本的实践构建属于自己的教育哲学,并将其转变成真实的教育行为,这是一种实践哲学,代表着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这就是校园文化的精髓。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诚然,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但是校园文化更需要有学校的教育哲学作支撑。然而当“文化建设”这个词泛化后,人们仿佛更热衷于“建设”文化的外显形式——建筑、设计、装饰,等等。“打造高品质校园文化”,也是一句时髦的用语。但是“打造”一词其实经不起推敲,它的潜台词近似于重金购买或是急于求成,这是教育功利的表现。文化不可以包装,不可以堆砌,不可以复制,也不可能刻意打造。
校园文化需要教育者用思想、理念和实践去培植、去浸染、去传承。只有当思想与形式一致,理念与行动相符的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育人是教育的主题,优秀的校园文化必定是以人为本,熨帖生命的。以人为本,是对教育和生命的尊重;以人为本,我们就找到了学校文化的灵魂。教育的本质意义是要产生一种影响,一种对生命的积极的影响。“文化化人”,这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无痕。
现在职业教育界流行一个词,叫“吸引力”。我想,一所负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一所致力于“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学校,一所能引领学生走进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能实现人的尊严的学校,一所被师生视为“学园、家园和乐园”的学校,必然是有吸引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