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体制·学者——论体制化时代的学术研究与学者“情怀”

来源 :现代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_r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的"体制化",在带给人、社会组织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孕伏着潜在的破坏力。学术研究的体制化,对于培育学术共同体,促进学术领域的扩展、研究主题的深化和质量的提升,均产生了无可替代的积极影响。但是,体制所固有的"非人格化"力量,也有可能凌驾于人的尊严与价值之上,成为阻碍学术向更高水平攀升的负面力量。当前学术研究中所谓"思想"与"学问"、"职业"与"志业"的分化,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体制化所造成的学术与生活、学术与生命的隔离。克服学术的"体制化困境",一方面需要进行更为缜密的制度设计,在学术体制内部寻求体制变革的力
其他文献
考察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的大学观念,集中表现为通过科学而达至修养;将学术研究视为艺术创造;追求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坚持学术研究与适当教育的统一这几个方面。浪漫
对教师生涯阶段问题的深入探讨,无论对于教师教育还是教师自身的发展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此一研究领域不断发展,呈现出一些认识层面的趋向。总
作为政治决策的一种次级形式,课程决策过程充满政治色彩。多年来,尽管大学课程不断变革,但人们对它的诟病却从未停止。课程决策过程的"镜像化"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 要:明确大学教师的天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大学里至关重要。教师的本来职责是“教书育人”,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蒙上了层层雾障,发挥教师的本来职责需要清理多种关系,切实把握几个本质的方面:一是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置教学于首位;二是正确处理治学与做人的关系,把“人”字写端正;三是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视学生为主体。  关键词: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尊德性与道问学;学生主体  中图分
本文回顾了马寅初的学术和教育生涯,认为他一生的显著特点,是执著于学术的独立研究和真理追求。当包含真知灼见的《新人口论》遭受批判时,他毫无顾忌地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他阐
我国大学文化研究,经历了"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文化"三种不同概念语境的学术探索阶段,表现出由从属研究向独立研究转变的学科发展特征,逐步确立了大学文化研究在高等
国内目前开展的通识教育,并不完全来自西方,而有我国传统教育的渊源。通识教育的基本含义和要求是:拓宽基础,沟通文理;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陶冶。通识教育拓宽创新人才的专业
民族国家高等教育系统,被同时赋予世界性使命与民族性使命。世界性使命是世界高等教育系统群的共同使命项目,执行世界性使命要求在世界维度上执行系统群共同使命项目,并且要求在
本文是对“大成智慧”教育设想的一个总的认识。首先介绍钱学森先生的主要论述,随后就这一设想的显著特点、涉及大学之“大”、总体性辩证法,以及学制改革的大胆探索等,作了初步
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爆发了大规模经济危机,本世纪初网络科技泡沫引起的金融危机、现今的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又铺天盖地而来,节奏越来越快,规模愈演愈大,这显然是结构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