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温情淡化血腥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herChen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车祸!没死人,不是新闻;死了3个,还可以……”毋庸讳言,作为都市报最常见的新闻形态,面对频频发生的车祸,一些记者或编辑的神经似乎早已麻木,在判断它的新闻价值时,有时只会从它的破坏程度层面上,界定与取舍稿件。
  正因为车祸之多让人习以为常,所以,作为记者和编辑,在采编环节中,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思路,让此类稿件不再千“稿”一面,小到让读者看出在尊重一个逝去的生命,大到体现出一张主流报纸的人文关怀?
  
  细节:因不同而特别
  
  一起车祸发生后,作为一个合格的记者做到以下这些并不难——能在几分钟的现场观察与提问中,把整个车祸经过讲得清清楚楚: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事,记者赶到现场看到了什么(如几辆车相撞),听到了什么(死了多少人)等——这是惯常的思路。而此类稿件如果要摆脱窠臼,高出一筹,采写当中就要抓住非同寻常的细节,恰如其分的细节勾勒和刻画会让一起普通的车祸变得特别,因而将更加震撼人心。
  去年4月26日,省会一家报纸刊发了一则报道《司机车祸身亡他的老婆又来短信祝老公一路平安》:几天前发生于京珠高速的一起追尾事故,驾驶员身亡了,事故处理完毕后,民警打开死者的手机,随着“嘀”一声响,手机收到一条短信:“老公你在哪里?祝你一路平安”(类似的短信,手机里还存了40多条)。民警说,当时一看到这句话,就想起《天下无贼》里,男主人公死前想给女主人公发最后一条短信,短信未发出,他就走了,这时,刚好赶来的警察替他将短信发了出去。“当时心里酸得很,很想替死者作个回复,让他的妻子安心,但生活毕竟不是电影,我们最后只能默默地放下了手机。”
  在采写这起普通的车祸过程中,记者紧紧抓住短信这个小细节,刻画了一对夫妻之间的恩爱与深情,让读者唏嘘之外不免长长地感慨。此外,在记者笔下,3名“大盖帽”的细节描写也打破常规,充满了人情味。也许是受短信的感染,他们此刻甚至多了点儿女情长,联系还是不联系死者家属,左右为难:“该怎么告诉她呢?把实情告诉这位妻子,对她该是多大的打击啊?不说吧,早晚要让她知道。最后,3位民警才委托其他民警以‘你丈夫出车祸,骨折了’为名,通知了远在东北的死者妻子。”
  
  标题:因温情而动人
  
  随着当今读者对新闻信息辨别认知能力的不断成熟,诸如车祸,不少读者已不再满足于对现场和死亡数字的简单了解,更多的人会关注车祸背后的东西,所以编辑在拟定这类稿件的标题时,首要一点就是以情动人。
  去年12月20日,本报刊发了记者采写的发生在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门前的一起车祸:“昨天上午11时30分,一辆越野车泊车时突然失控,接连撞坏前后两辆车并将一名在路边行走给亲人送饭的中年妇女撞飞。该妇女倒地后当场死亡,带的面条洒了一地……附近一零售店的老板赵某说,该妇女是附近居民,经常见她提着饭盒去附近一家医院给亲人送饭。”在为这篇稿件拟标题时,作为编辑,我没有遵循以往的模式,把类似“轿车相撞,一人死亡”做成标题,而是把稿件当中“面条”这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提炼出来,做成主标题:“亲人再也吃不到她送来的面条了”。签版时,值班总编说:这个标题很有人情味。
  又如今年1月12日省会某报报道的一则车祸新闻:“纬四路小学五年级的小孟月(化名),以前总是拉着7岁的弟弟一块上学放学,但是,以后,她再也不能拉弟弟的手了。昨日下午,她和弟弟在放学回家穿越未来大道时,身后的弟弟被一辆绿色卡车夺去生命……”在该报一版的大幅图片上,惋惜与痛悔的泪挂在一个女孩红红的小脸上,标题令人心碎:《就这一次,她没拉弟弟的手》。
  
  用词:因尊重而审慎
  
  采编车祸稿件要慎之又慎,字斟句酌。有的时候,一些记者和编辑为了事件表达的需要,往往会忽视最基本的人文关怀,缺乏审慎、同情的态度,甚至采取旁观和调侃的手法。
  今年2月的一天,本报一名记者传来一篇车祸稿件,在导语中,该记者写道:“昨天,××市××路与××路交叉口附近发生一起车祸,司机王某可能到死也不会明白,因车速过快,他开的货车撞塌了一处民房。”——实际上,类似的冷漠用词在一些都市报标题上也屡见不鲜,诸如“两车‘接吻’”、“货车深夜掉河中洗了个凉水澡”等。在这里,新闻中最重要的因素“人”被忽略了——当生命戛然而止,媒体如果此时再以调侃的形式表现事件,就是对伤者或逝者最大的不尊重。
  不同的是,有些记者在采写此类稿件时,很注意用词尺度的把握,正因为审慎,才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今年3月27日,省会某报刊发了一则消息《但愿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女生实习路上遭遇车祸》:“昨日上午,一起本应可以避免的交通事故却无情地出现在了人们面前:21岁的女大学生小鞠连人带车倒在了30路公交车车轮下,生命永远地停止在去实习的路上……”当记者以充满同情的语调报道事件,读者会更为一个年轻生命的骤然逝去而惋惜。
  事实上,不光是车祸新闻,每一则值得报道的社会新闻,都不是孤立的一个事件,媒体在满足公众知情权,将事件本质呈现给读者时,还要把与之关联的一面揭示出来,在揭示过程中,彰显事件背后蕴含的人情美与人性美,这是万万不可或缺的。
  (作者为大河报首席编辑)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在中国现代文化传播史上,张恨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物。通常人们视其为通俗小说大家,而他把记者当作自己终生的职业,再三说自己首先是记者,其次才是写小说的。在26年的新闻职业生涯里,他的岗位遍及内外勤及经理部,也动用积蓄创办报纸,是个多面手。他毕生的小说创作与新闻工作如影随形。张恨水小说以报纸副刊为主要流传渠道。1924年成舍我办《世界晚报》,约请张恨水主编副刊《夜明珠》,并言定为副刊写一部小说连载。从
期刊
现今,在纸质媒体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地市(晚)报要谋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就必须追求个性化,打好地方牌,突出新闻的接近性。  新闻传播学指出,新闻的接近性是指因新闻事实同受众在地理上、职业上和心理上的距离而对于受众能够产生吸引力的那种性质,是一张报纸区别于其他报纸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新闻实践中,我们发现新闻接近性是有层次的,读者的“需求—关注—情感”心理认知程度决定了这种层次性呈“金字塔
期刊
今年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60周年,谨发表此文,以示纪念。  ——编者    2007年3月19日上午,一场春雪过后,北京空气湿润,天空阴沉。这天早晨,我来到北京崇文门附近的一幢住宅楼里,看望了我的老领导,我国新闻、宣传、文化界的老前辈,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对外宣传事业和人权研究工作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朱穆之同志。  不久前,朱穆之同志的老伴——新华社原后勤部负责人周萝大姐过世了。我的这次造访,一是吊唁周萝大
期刊
31.台湾的一些社会团体如“中华道教文化团体联合会”、“中华两岸婚姻协调促进会”等有“中国”、“中华”字样者,应加引号表述。  32.不得将台湾称为“福摩萨”,如报道中需要转述时,一定要加引号。  33.南沙群岛不得称为“斯普拉特利群岛”。  34.钓鱼岛不得称为“尖阁群岛”。  35.严禁将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  五、国际关系类禁用词  36.不得使用“北朝鲜(英文North Korea)”
期刊
河南形象成为问题,由来已久,但以集中爆发的方式显现于2000年年底,由于“尉氏搀假棉花”、“洛阳大火”等恶性事件接连在全国媒体曝光,一时间,河南省内外议论四起,评说如锥。有些地方甚至挂出牌子:“此处无河南产品”、“本单位不雇河南人”……河南形象问题已成为困扰河南经济发展、引发社会深切关注的热门话题。  依照陈力丹《舆论学》一书所言,一种新舆论①的产生的方式之一是直接来源于外界的信息刺激,这种刺激宏
期刊
理念创新,形成阵势声势气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备受社会特别是亿万农民关注的新热点,也是贯穿整个“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重要宣传任务。河南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村人口大省、第一粮食产量大省,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成效,直接关系到全国的大局。如何宣传好、引导好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搞好这一重大主题报道,对作
期刊
在我国,媒体的话语模式基本分为党报话语模式(主要指党报党刊及部分行业报刊)、都市报话语模式(主要指都市报、晚报及生活娱乐类报刊)。    两种话语模式的各自特征    党报话语模式在隶属上属于各级党委的机关报或各行业的机关报,代表各级党委或各级行业部门党委等,本身“官方”色彩十分浓厚,在性质上代表官方话语,在指导思想上,更强调宣传工具功能,记者“御用”色彩浓。体现在话语模式这一块则表现为:在语法上
期刊
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和国际社会的进一步接轨,使代表世界高新科技及异域风情的外来词如潮水般涌进我们的生活。媒体敏锐地捕捉并反映着这些变化,成为展示这类新词新语的重要平台和传播这类新词新语的快捷通道。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补充合作,使新词的创造出现了一个新特点,那就是创造者的平民化和传播的直接性、广泛性。谁都可以创造并传播新词,只要新鲜、有创意,就可以被接受、被传播。  “血拼”、“黑客”
期刊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节目主持人的作用越来越举足轻重。主持人以其特有的方式与受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互动,进而对受众施加个人影响,大大加强了说服效果。  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性质的媒体,对主持人有着不尽相同的要求。那么,在今天主持人的定位应当是什么?我国主持人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需要我们运用社会系统的宏观眼光,将传媒看作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来进行考察,从而得出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和文化
期刊
日本左翼文学和新感觉派文学的对立与融合    一战的结束和苏俄革命成功,对世界历史进程造成了巨大冲击。日本自然也被裹挟其中。比如:1916年(大正5)1月号的《中央公论》,以东京帝大教授吉野作造所写的题为《论宪政的本义及其贯切到底之方法》长篇论文装饰卷首,倡导民本主义;1918年发生“米骚动”运动;1921年10月从法国回来的和共产国际有联系的小江近牧等人发行了《播种人》,①接着搞起了救济俄国饥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