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立到融合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f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左翼文学和新感觉派文学的对立与融合
  
  一战的结束和苏俄革命成功,对世界历史进程造成了巨大冲击。日本自然也被裹挟其中。比如:1916年(大正5)1月号的《中央公论》,以东京帝大教授吉野作造所写的题为《论宪政的本义及其贯切到底之方法》长篇论文装饰卷首,倡导民本主义;1918年发生“米骚动”运动;1921年10月从法国回来的和共产国际有联系的小江近牧等人发行了《播种人》,①接着搞起了救济俄国饥馑运动。②风起云涌的时代风气,要求日本文学“超越明治时期自然主义以来的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③另一方面,1923年(大正12)9月1日11时58分,日本发生了震惊全日的关东大地震,东京受到严重破坏,10万人葬身火海。人世间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常使人们普遍感到幻灭,陷入了精神苦闷和空虚之中。这也对日本文坛造成了重大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两种迥然相异的文学类型:左翼文学和新感觉派文学。
  左翼文学以1921年12月前田河广一郎、叶山嘉树、黑岛传治、小江近牧等人创办《播种人》杂志为标志,周围聚集了金子洋文、柳濑正梦、平林初之辅、青野季吉、山田清三郎、小川未明、秋田雨雀、藤森成吉、加藤一夫、江口涣、有岛五郎、神近市子等一大批文人。④1922年6月号刊登了平林初之辅的论文《文艺运动和工人运动》,文中首次把“无产阶级文学”这一概念引入日本文坛,强调文艺的阶级性,在日本左翼文学初期起到了理论指导的作用,也为日本左翼文学创作实践定下了基调。诗人福田正夫热情洋溢地歌颂了《播种人》开创的这场新文艺运动:“把播种机拉出来,/将黑色的种子、红色的种子撒开!/从胸膛里浸出的苦水,/是痛苦的种子、生活的种子,/是艰难人世的滴滴鲜血。/生长吧,鲜血的种子,红色的种子!/燃烧吧,痛苦的种子,黑色的种子!/炎热的太阳在街头燃烧,/鲜红的热血在胸膛里沸腾。”⑤
  《播种人》是一个广泛的文化阵营,包括马克思主义派、自由主义派、无政府主义派等诸多成分,成员也相当复杂,导致内部意见无法达成一致,加之日本政府对无产阶级政治及文化运动的残酷镇压,“《播种人》及许多工人文学杂志被迫停刊,‘播种人’运动便解体”,⑥宣告左翼文学第一阶段结束。
  两年之后,《播种人》同人为了抵制法西斯专制,创办了新刊物《文艺战线》,并于1925年组织成立“日本无产阶级文艺同盟”。青野季吉成为这一时期的文艺理论家。他强调“目的意识”对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作用,把过去的文学看成是自然生长的文学:“无产阶级要求表现的,如果仅仅是描写无产阶级的生活,那是一种个人的满足……并不完全是阶级的行为。只有自觉地认识到无产阶级的斗争的,才能成为阶级的艺术。就是说,只有在阶级意识的引导下才能成为阶级的艺术……正因为如此,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应是向自然生长的无产阶级文学移植目的意识的运动,从而成为参加无产阶级整个运动的运动。”⑦这种理论最后导致日本无产阶级文艺同盟分裂成为三派,形成三股各自标榜的无产阶级文化运动力量。这是日本左翼文学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1928年3月26日,随着形势的变化、时代的需要和各派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认识,在臧原惟人的倡导下,重新组成新的统一战线——“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简称“纳普”)。臧原惟人提出了三条纲领:“有组织地生产并统一发表无产阶级的文艺;现实地克服一切资产阶级文艺;反对施加给文艺的专制暴压。”⑧臧原惟人成为这一时期的实际理论家。他强调:“无产阶级作家首先必须要掌握明确的阶级观点。要掌握明确的阶级观点,归根结底是要站到战斗的无产阶级的立场来……无产阶级作家只有重视和掌握这一观点,才能成为真正的现实主义者……总之,第一,要用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第二,要以严格的现实主义者的态度去描写世界。——这就是通往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的唯一的道路。”⑨臧原惟人还加入到1930年关于艺术的大众化、艺术的形式主义、艺术的价值等文艺论战当中。其后,1931年11月24日“日本无产阶级文化联盟”(简称“克普”)宣告成立。它是国际革命作家同盟的一个支部。由于国际国内形势急剧变化,它遭受到残酷镇压,仅1932年夏季就有400多人惨遭杀害。{10}这样,到1935年底或1936年,日本的左翼文学及其运动完全结束。
  在左翼文学运动的15年间,日本文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叶山嘉树的《卖淫妇》、《洋灰桶里的信》,黑岛传治的《电报》、《农民的鞭子》,中野重治(诗人)的《初春的风》、《阿铁的故事》,小林多喜二的《防雪林》、《蟹工船》、《为党生活的人》,德永直的《没有太阳的街》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与日本左翼文学相比,新感觉派的流变则简单得多。1924年11月,一些文坛作家如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片冈铁兵、中河与一、今东光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开始新的文艺探索,逐渐形成以下几个鲜明的创作特征。
  一是他们透过主观感情和自我感觉,反映当时日本社会的分崩离析,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和异化现象以及反映人们在激变中的情感波折、精神反常的心理状态和畸形脱节、虚无颓废的精神状态。
  二是以混乱的思想意识,抽象地下意识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畸形关系,人的本能的唯我主义以及非理性、反理性的东西,宣扬悲观绝望的人生悲剧观。
  三是根据主观感觉把握外部世界,运用想象构成新的现实,然后通过新奇的文体和华丽的词藻加以表达。
  新感觉派主要是接受了欧美现代派文学的技巧,尤其崇尚感觉。用片冈铁兵的话说就是“除开感觉的表达以外,还有什么东西能更为生动地、有强大效果地表达火车这一物质状态呢?要使作者的生命活在物质之中,活在状态之中,最直接、最现实的联系电源就是感觉”。
  由于新感觉派作家的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有两重性,既折光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现象,也有意无意地掩盖矛盾的实质;既有创新的新颖之处,但它又完全无视建设性的思想内容,全盘否定文学传统,只追求形式,放弃完整的故事结构和典型人物的塑造,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最后有些人陷入了形式主义,走进了死胡同”。{11}这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可惜片冈铁兵退出之后,它只勉强维持了3年多的时间,1927年5月《文艺时代》的停刊标志该派完全分裂,走向解体。许多作家纷纷向“左”转,融入左翼文学运动的大潮之中。
  
  新感觉派文学被左翼文学消解的原因
  
  思考新感觉派被左翼文学消解的原因,我们发现有几个关键因素。
  一是左翼文学的创作和理论倡导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此相反,新感觉派则从理论倡导到文学创作都显得比较乏力。如上所述,从1921年形成一直到1936年结束,左翼文学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都有理论家出现,平林初之辅、青野季吉、福本和夫、臧原惟人、德永直等人分别在各个时期的左翼文学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青野季吉、福本和夫和臧原惟人三大理论家,对左翼文学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上,则先后涌现出叶山嘉树、黑岛传治、细井和喜藏、藤森成吉、中野重治(诗人)、小林多喜二、德永直、村山知义、佐多稻子、平林泰子、宫本白合子、谷口善太郎、前田河广一郎、桥本英吉、铃木清等优秀作家,创作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显示了强大的文学创作的实力。相反,新感觉派的理论家只有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片冈铁兵三人,且未能形成统一的文学主张,其主要作家也只有横光利一和川端康成两人坚持了比较长的创作时间。理论上和创作上的乏力,使该派未能产生左翼文学这样巨大的社会影响。而且“无产阶级文学从1921年《播种人》创刊起,以后经过统一、分裂和再统一的曲折过程,水平不断提高,队伍不断扩大,颇有席卷文坛之势,这对《文艺时代》是一种无形的压力”。{12}正是这种压力造成了新感觉派迅速地分崩离析,且大部分融入左翼文学的洪流之中。
  二是左翼文学阵营尽管有过分裂,但他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有限度地坚持了20年代苏联的文学统一战线政策,从某种程度上瓦解了日本新感觉派同人。尽管其同路人文学理念信奉“唯一信条是:没有任何信条。每个成员可持与其他成员不同的政治和文学见解”,{13}但是他们在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和文学的社会功利性方面是高度一致的。这种观念上的内在统一性,使它产生出强大的引力使新感觉派不仅不能对它造成冲击,反而被其强烈的磁场吸引了过去。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四个发展阶段里,他们有分裂,但是很快又走向了统一,坚持文学统一战线政策是一个根本原因(当然他们的坚持是有一定限度的)。
  三是新感觉派内部本身自我分裂的离心力比较大,造成内部阵营没有合力。新感觉派阵营在成立不久就因今东光的退出并加入左翼活动而遭受沉重打击。之后,片冈铁兵、铃木彦次郎以及受新感觉派影响的作家藤泽桓夫、武田麟太郎等人也相继以不同的方式参加了左翼文学运动。被看成是“新感觉派骁将”的横光利一也在写了《蝇》、《春天乘着马车来了》、《太阳》、《拿破仑与顽癣》、《静静地罗列》、《头与腹》、《机械》、《飞鸟》、《上海》等带有鲜明的新感觉倾向的小说之后,很快从新感觉转向到新心理主义。后来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川端康成,也是在写了长篇小说集《感情的装饰》、短篇小说《梅花的雄蕊》、中篇小说《浅草红团》以及电影剧本《疯狂的一页》之后,很快转向别的艺术探索。
  其实,新感觉派作家在3年多的时间里,虽然对新感觉主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各自的审美趣味是极不相同的。这才是该派迅速分裂并被左翼文学消解的关键原因。
  四是左翼文学与新感觉派之间关于“形式主义”的论争,最终以横光利一受到文坛的全面批判而告终,左翼文学的影响和阵营进一步扩大。这对后期追随横光利一的文学青年是一个致命的重创。这场论争从1928年11月开始,横光利一、中河与一、池谷信三郎对左翼文艺理论家平林初之辅、臧原惟人、胜本清一郎等人“内容决定形式”的观点予以猛烈批评。他们认为“形式决定内容”;认为文学形式是客观的,“通过形式所清楚地看到读者的幻想”是主观的;认为“素材+形式→内容”。最后臧原惟人在《无产阶级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等文章中对这次论争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艺术的内容,决不是像形式主义者所说的那样是由其形式来决定的。相反,是艺术的、社会的、阶级的内容在通过生产过程所最初创造的形式的可能范围内,来决定其艺术形式的”。远离当时的文化语境,现在对这场争论重新进行审视,我们可以看到左翼文学阵营其实并不全面否定新感觉派,恰恰相反,他们的理论是建立在对新感觉派某种程度的肯定基础之上的,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文学观。这场论争导致新感觉派彻底解体。横光利一后来出走法国,创作上陷入了极度的苦闷之中。
  不可否认,作为处于同一时代的文学潮流,左翼文学和新感觉派文学都对日本现代文学的革新与发展起到了各自的作用。但是,由于新感觉派在日本没有找到适合它成长壮大的社会温床和土壤,在经历短暂萌芽之后很快枯萎,融入左翼文学的洪流之中。这点倒是和它在中国的命运有些相似。而左翼文学则合着时代进步的节拍,显示出了蓬勃的生机。然而,伴随着无产阶级运动在日本的消减和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日益猖獗,它在日本必然走向衰微,这又和左翼文学在中国的命运很不相同。
  
  注释:
  ①关于它的创刊有多种看法:西乡信纲认为是1920年10月;中村新太郎认为它有两次时间创办,分别是1921年2月的秋田《播种人》和1921年10月东京《播种人》;叶渭渠先生认为是1921年12月。本文取叶渭渠先生的观点。
  ②今井清一著,杨孝臣、郎唯成、杨树人译《日本近现代史》(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
  ③陈永祯:《日本近代文学流派》,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81年。
  ④⑤⑩西乡信纲等著,佩珊译:《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学的传统和创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⑥叶渭渠,唐月梅著:《20世纪日本文学史》,青岛出版社,1998年。
  ⑦⑧中村新太郎著,卞立强、俊子译:《日本近代文学史话》,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⑨臧原惟人著,《臧原惟人评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11}叶渭渠:《试谈新感觉派的特征》,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
  {12}何乃英:《日本新感觉派文学评析》,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
  {13}蒋君智主编:《欧美学者论苏俄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作者单位:四川西昌学院)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今日消费》是一份以反映都市人生活,特别是白领女性时尚、文化、消费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服务类周报,是目前中原地区最具影响力、期发行量最大的周报。在三年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今日消费》始终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采编、经营等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贯穿到版面总体规划和每一期选题中。在办报上讲求格调高雅,严格做到不猎奇、不媚俗、不炒作、不作秀。实践证明,非主流的生活服务类报纸同样时时
期刊
在中国现代文化传播史上,张恨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物。通常人们视其为通俗小说大家,而他把记者当作自己终生的职业,再三说自己首先是记者,其次才是写小说的。在26年的新闻职业生涯里,他的岗位遍及内外勤及经理部,也动用积蓄创办报纸,是个多面手。他毕生的小说创作与新闻工作如影随形。张恨水小说以报纸副刊为主要流传渠道。1924年成舍我办《世界晚报》,约请张恨水主编副刊《夜明珠》,并言定为副刊写一部小说连载。从
期刊
现今,在纸质媒体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地市(晚)报要谋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就必须追求个性化,打好地方牌,突出新闻的接近性。  新闻传播学指出,新闻的接近性是指因新闻事实同受众在地理上、职业上和心理上的距离而对于受众能够产生吸引力的那种性质,是一张报纸区别于其他报纸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新闻实践中,我们发现新闻接近性是有层次的,读者的“需求—关注—情感”心理认知程度决定了这种层次性呈“金字塔
期刊
今年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60周年,谨发表此文,以示纪念。  ——编者    2007年3月19日上午,一场春雪过后,北京空气湿润,天空阴沉。这天早晨,我来到北京崇文门附近的一幢住宅楼里,看望了我的老领导,我国新闻、宣传、文化界的老前辈,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对外宣传事业和人权研究工作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朱穆之同志。  不久前,朱穆之同志的老伴——新华社原后勤部负责人周萝大姐过世了。我的这次造访,一是吊唁周萝大
期刊
31.台湾的一些社会团体如“中华道教文化团体联合会”、“中华两岸婚姻协调促进会”等有“中国”、“中华”字样者,应加引号表述。  32.不得将台湾称为“福摩萨”,如报道中需要转述时,一定要加引号。  33.南沙群岛不得称为“斯普拉特利群岛”。  34.钓鱼岛不得称为“尖阁群岛”。  35.严禁将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  五、国际关系类禁用词  36.不得使用“北朝鲜(英文North Korea)”
期刊
河南形象成为问题,由来已久,但以集中爆发的方式显现于2000年年底,由于“尉氏搀假棉花”、“洛阳大火”等恶性事件接连在全国媒体曝光,一时间,河南省内外议论四起,评说如锥。有些地方甚至挂出牌子:“此处无河南产品”、“本单位不雇河南人”……河南形象问题已成为困扰河南经济发展、引发社会深切关注的热门话题。  依照陈力丹《舆论学》一书所言,一种新舆论①的产生的方式之一是直接来源于外界的信息刺激,这种刺激宏
期刊
理念创新,形成阵势声势气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备受社会特别是亿万农民关注的新热点,也是贯穿整个“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重要宣传任务。河南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村人口大省、第一粮食产量大省,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成效,直接关系到全国的大局。如何宣传好、引导好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搞好这一重大主题报道,对作
期刊
在我国,媒体的话语模式基本分为党报话语模式(主要指党报党刊及部分行业报刊)、都市报话语模式(主要指都市报、晚报及生活娱乐类报刊)。    两种话语模式的各自特征    党报话语模式在隶属上属于各级党委的机关报或各行业的机关报,代表各级党委或各级行业部门党委等,本身“官方”色彩十分浓厚,在性质上代表官方话语,在指导思想上,更强调宣传工具功能,记者“御用”色彩浓。体现在话语模式这一块则表现为:在语法上
期刊
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和国际社会的进一步接轨,使代表世界高新科技及异域风情的外来词如潮水般涌进我们的生活。媒体敏锐地捕捉并反映着这些变化,成为展示这类新词新语的重要平台和传播这类新词新语的快捷通道。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补充合作,使新词的创造出现了一个新特点,那就是创造者的平民化和传播的直接性、广泛性。谁都可以创造并传播新词,只要新鲜、有创意,就可以被接受、被传播。  “血拼”、“黑客”
期刊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节目主持人的作用越来越举足轻重。主持人以其特有的方式与受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互动,进而对受众施加个人影响,大大加强了说服效果。  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性质的媒体,对主持人有着不尽相同的要求。那么,在今天主持人的定位应当是什么?我国主持人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需要我们运用社会系统的宏观眼光,将传媒看作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来进行考察,从而得出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和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