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奏响语文课堂的美妙乐章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yr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以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把书面语转变为口语的阅读方式,它可以使学生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增强记忆,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密切读和写的联系。教育学把朗读称为“语文的第一教学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应重视朗读和默读。”学生通过朗读,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的艺术形象,领会祖国语言的优美,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我们要把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品味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一、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英国诗人密尔顿说:“在琅琅书声中,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观点主张,常能得到充分、酣畅的体现。”对于一篇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要理解它的思想内容,首先就是朗读。文章愈好,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大声朗读,方能读出语感,体会词语的妙用,悟出篇章结构的章法与技巧,揣摩其内在意蕴。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要注重朗读教学,尽量地让学生多朗读,全面调动他们的眼、口、耳、脑等感官的参与,这样,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刻,学习效果就会越好。要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必须让学生多朗读课文,朗读多了,也就容易掌握其重点,突破其难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都说明反复朗读的重要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朱自清的名篇《春》时,我先让学生看课文,结果学生对文章并没有什么感触,甚至有学生认为写得很平常,与自己平时的作文差不多。于是我再指导学生调整情绪,让他们有感情地去朗读课文。对春草的描写让学生反复诵读,反复体会。“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读着读着,学生的语言轻快起来,读出了那种春回大地的喜悦心情。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有些学生甚至想到“钻”字蕴涵着的强大的生命力。可见,朗读有助于学生体会文章丰富的内容。
  
  二、朗读可以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乌申斯基也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我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其寓意深刻,语言精妙,意境优美。而这优美的意境通常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它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往往只能借助想象意会。学生通过朗读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情经验。与此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理解课文,并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
  如,马致远的《秋思》勾勒出几个特定的秋天画面。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了,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想象到如此萧瑟的景象,学生在反复的朗诵中,便能领悟到羁旅天涯的游子在秋日里的思乡之愁,体会到游子绵绵不绝的愁绪。
  再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朗读中,学生仿佛看见: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惊心动魄。通过朗诵,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领悟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的厌倦。
  
  三、朗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正确、流利、生动地朗读课文,能给学生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抓住时机朗读还可以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事实证明:学生注意力最不集中的是课首和课尾的三分钟,或者是课中间的某个时间段。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朗读课文,提高上课伊始的兴趣;课中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读,把走神的学生重新吸引回来;而课尾三分钟,在学生精神容易放松之时,让学生齐读,同样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范读、领读、轮读、接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童话、戏剧单元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他们绘声绘色的表演,常常引来满堂的掌声。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朗读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朗读氛围和环境,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是中学语文学科的能力培养目标之一。朗读是一项重要的阅读基本功,它是眼、口、耳、脑并用的
  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学生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把一些优秀语汇、句式,变为自己语言的储备,增强了语感。反映在口头表达上,就表现为语言的自然、清晰、得体,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各不相同。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语言障碍比较明显,通过朗读可以纠正他们的发音和语言习惯。例如,班上有个学生胆子很小,平时从来不敢在同学面前发言。在教学《如果人类有尾巴》一课时,我反复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新奇的想象境界。然后,我进一步启发:“同学们,如果人类有翅膀,会怎么样呢?”此时那个从来不敢发言的学生思路也打开了,积极举手发言。事实证明:朗读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发音正确、语言流利、声音洪亮、态度大方。
  
  五、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人说:“书要苦读,不读不得要旨,不读不知其意味,不读不能领略语言之美。”同样的诗歌或文章,干巴巴的读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美的感受会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它意蕴的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能让学生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诗经
其他文献
在四川省隆昌县城西南15公里处,有一座山叫圣灯山。相传很久以前,这山上喷出一股冲天大气,后来不知是碰着放牧人或打柴人的火种,还是遭逢闪电的袭击,这股气着火了,而且经久不
2014年,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大地,广泛激起了人们对美食的热情及对民间美食文化内涵的探究。本文试着从健康的视角,与您分享舌尖上的健康智慧。希望您
期刊
思想品德实质是一门个性很强的课题,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展现自我、塑造个性的过程.个性化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在特征,是思想品德学习的重要特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
人体是复杂的整体,自然界中92种元素在人体内已能查出81种,但是每一种元素的含量差异巨大,氢、碳、氮、氧、硫、钙等11种元素占人体微量元素的99.95%以上,在成年人的体重中,矿物质
期刊
最近,全国一些大中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新状况":在国十条"严打"的大环境下,竟然又出现了开发商重新哄抬房价、炒房者卷土重来的所谓的"楼市回暖"现象。于是,有的人
A卷一、选择题 (每题 8分 ,共 4 8分 )以下每题的 4个结论中 ,仅有一个是正确的 ,请将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填在题后的圆括号内 .1.如果 | x- 2 | + x- 2 =0 ,那么 x的取值范围
感冒,是一种自愈性疾病,总体上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多发于初冬,但是在其他季节也可发生,不同季节感冒的致病病毒并不完全一样
期刊
目的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MRI)对直肠癌术前T、N分期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36例,以术后病理作为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