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文化视角下新疆高校感恩教育研究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780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元素。本文基于多民族文化视角,针对新疆高校學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加强感恩教育的意义及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多民族文化;感恩教育;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206-01
  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多民族文化环境下的新疆高校,由于成长环境、宗教信仰、教育观念等不同,且社会上的腐朽思想正在腐蚀着广大学生的心灵,校园里普遍存在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
  一、新疆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感恩意识欠缺
  当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长期受游牧生活习惯的影响,普遍存在自由散漫的现象,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感恩意识淡薄[1]。当然,汉族学生在家人的娇生惯养下也不例外地出现了感恩意识欠缺的情况。很多学生在面对别人的帮助时,不知道说谢谢;将父母无私的给予、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视为理所当然,不知感恩父母老师的辛劳;认为电视上的“感动人物”不存在,往往一笑置之等,学生感恩意识欠缺的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感恩教育缺少具体教材,活动形式化
  现在新疆高校感恩教育中,既没有专门为感恩教育准备的教材,也没有受过感恩教育培训的教师,老师们大多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或者以当下的热点事件为话题进行感恩教育,但通常是概念化、枯燥无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内容早已被学生们抛之脑后;在学校组织的感恩教育活动中,通常是以班会、社团等为单位自行安排学生观看当下社会发生的感恩事迹、观看感恩电影,形式化的活动使感恩教育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因此,根据新疆多民族文化的特点,着力于新疆高校感恩教育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疆高校感恩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剂
  新疆是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汇聚的地区,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新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校园和谐即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新疆多宗教地区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而宗教信仰具有唯一性和排它性,这导致很多人难以接受新思想。提高和加强感恩认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通过有效地感恩教育,使“三个离不开”重要思想深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努力按照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要求引导高校的民族关系朝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方向发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氛围,构建一个多民族文化共存、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的和谐校园。
  (二)加强感恩教育是学生完善自我、全面发展的起点
  1.在语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于语言,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好汉语就可以接触更多的信息,把本民族的文化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同样,汉族学生也能在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优秀文化,壮大自己本民族的文化。
  2.在文化方面。不同民族的学生在文化学习上常常局限在自己本民族文化中,对其他民族的文化缺少了解。由于汉语水平有限,闹出在清明节时,少数民族学生对汉族学生说清明节快乐的笑话;而不少汉族学生在没来新疆上学之前,不知道少数民族的肉孜节、古尔邦节有何涵意等。
  事实上,身处多民族共存的文化环境中,多民族地区的学生都需要用开放、兼容的心态对待彼此的语言文化,感恩对手,通过相互学习,丰富自身文化知识,是全面发展、自我完善的良好手段。
  三、新疆高校加强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和谐校园,自觉树立感恩意识
  1.新疆高校应努力促成民汉生合宿。在民汉生分宿的情况下,民汉生相互间不了解彼此的风俗习惯,禁锢在自己本民族文化中。若民汉生合宿后,将打破原有界限,创造民汉生交流的场所,增加彼此了解的机会。例如,腼腆的汉族学生向能歌善舞的民族生学习应用自如的交际能力,民族学生也可以像汉族生学习语言,让其学到更多博大精深的汉文化。
  2.加强对校园里各种媒体的引导,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感恩文化环境。例如,利用学校里的广播、校报、宣传栏、校园标语等经常进行感恩教育话题的宣传与报道,让感恩教育深入到校园里的每一个地方,学生在茶余饭后对感恩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感恩教育,自觉树立感恩意识。
  (二)课堂中融入感恩教育,坚定感恩意识
  在大学期间,大部分新疆高校没有专门开设的感恩教育课程,但是都有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课堂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融入感恩教育,或者在开班会的时候渗透社会正能量,使学生们产生感恩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通过一点一滴社会、校园正能量的传递,在感恩社会、感恩好心人的同时,易使学生在心中更加坚定感恩意识,一传十,十传百地使感恩观念深入人心。
  (三)情感体验,践行感恩
  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当感恩节来临时,给父母打个电话,感恩他们为我们辛苦操劳;在教师节到来时,感恩老师对我们孜孜不倦的教导;在植树节,亲手种上几棵小树,感恩大自然给予我们新鲜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等。当学校社团组织学生为偏远地区贫穷的孩子捐钱捐物时,自己也积极参与。行动不在于大小,而在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意愿。在践行感恩的活动中,深刻体会感恩的内涵,从而使感恩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在多民族文化视角下的新疆,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校园里的每一份子积极参与,让感恩成为全体成员的思想定势,共建和谐校园。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朱瑞海,吴 苹,张劲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2,(2):80.
  [2]阿莉娅.在新形势下对新疆高校加强感恩意识教育的几点思考[J].德育在线,2012,08.
  [3]方珩.以感恩教育为载体构建和谐校园[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4]李宁.新疆高校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路径探析[J].学校管理研究,2013,(6).
其他文献
针对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系统过于复杂,难以数学建模。应用一种改进的 RBF 神经网络对 DMFC 系统进行辨识建模。模型以甲醇的浓度和流速为神经网络辨识模型的输入量,电池电压/电流密度为输出量,利用 1000 组实验数据作为训练和测试样本,建立了不同甲醇浓度和流速下电池电压/电流密度动态响应模型。应用仿真对建模的有效性和精度进行了检验,并与 BP 神经网络辨识的效果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证明
摘 要:当前,由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收到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逐渐无法适应新课改要求下综合实践类课程开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形势下,校外活动实践基地应运而生,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旨在探讨校外活动实践基地的课程建设问题,希望能从中找到一条有创造性的发展之路,推动校外活动实践基地的发展。  关键词:校外活动实践基地;资源整合;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各级政府对党中央、国务
提出一种有效的网格综合优化算法。给定一定数量的三维散乱点和一个初始三角网格,使用Hoppe提出的能量函数对网格顶点位置优化,使网格更好的逼近三维散乱点。同时通过分裂网格中度数特别大的节点,使网格的空间形状更加平滑。计算机仿真实验表明,使用该算法能够获得形状良好的网格。
摘 要: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各大高校的国际化进程也处于全面发展的趋势下,但是与国际化水平较高的院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还与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如何推动各大高校的国际化进程是目前我国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各高校国际化进程的具体内容以及发展现状做出详细的分析,并为此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借鉴。  关键词:高等院校;国际化进程;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
摘 要:在演示文稿制作(采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作为设计工具)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文章从教和学两方面分析了原因,并从结构化构思设计、内容提炼、图形化表达、视觉化呈现、放映方式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优质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制作策略。  关键词:演示文稿制作;PPT;设计  一、引言  在高职公共计算机教学中,演示文稿制作一直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模块。
利用磁控射频溅射法制备了ZnO薄膜,制备过程中控制不同的氧分压值,并通过采用不同的退火温度获得了系列样品,测定了其光致发光谱。发现样品的主要发光峰位随氧分压增大出现蓝
本文介绍了采用克劳斯制硫工艺的硫磺回收装置制硫燃烧炉,其配风调节的控制方案及及H2S/SO22比值分析对稳定操作、提高硫回收率所起的重要作用。
本文以日本酒俗中的各种典型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论证分析日本酒俗中体现出的儒家思想中的伦常观念,研究儒家价值观对日本酒文化的影响和意义。以期从酒文化的这个角度,深入
通过对简单遗传算法的分析,发现每次执行复制、杂交、变异等操作均相当于对所作用的个体进行一次线性变换,这样,从函数的角度来看,引入非线性变换的遗传算子将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因而提出了非线性遗传算法。通过对二进制遗传算法的Hamming距离的扩充,引入了一种几何模型-距离空间,并在该空间上对杂交、变异等算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指出了改进遗传算法的途径,并提出一种改进的二进制非线性遗传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