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五加二等于零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jie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两驾马车并驾齐驱,共同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让学生成长的路更为顺畅。作为一名教师,在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中总是能遇到家庭教育给学校教育拖后腿的情况,让5天的学校教育加上2天的家庭教育,总是小于7,甚至有些家长让5加2等于了0。本文由一则辅导案例提出了此问题,引发思考。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厌学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6-0052-03
  第一次知道小C,是她的妈妈主动打电话来求救。电话那边是一个无助的妈妈,无奈地讲述着自己的女儿开学一个月了,无论如何也不想来学校。边听着这位焦虑的妈妈的述说,我的脑海里边设想着孩子厌学的各种原因: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师生矛盾……但是,在和孩子的父母作进一步沟通后,发现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
  一、妈妈眼里的女儿
  小C的妈妈来到心理辅导室,眼神里充满了无助,她用那种渴望的目光看着我说:“崔老师,您是心理老师,希望能帮帮我,让孩子重新回到学校。”
  我看着她,点头回应:“看起来您因为孩子的问题很焦虑,您能跟我讲讲孩子的成长经历吗?”然后小C的妈妈从孩子牙牙学语时到小学、初中的经历一一道来,一个妈妈眼中的女儿在我心里逐渐变得清晰。
  小C的爸爸妈妈都是国家公职人员,年轻的时候因为处于工作的上升期,注重事业的夫妻俩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工作中,小C出生后一直都由保姆抚养。有时,小C去奶奶家住,老人总是拿“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了,不要你了”这样的话吓唬孩子,这让童年的小C很没有安全感,即使现在还会担心爸爸妈妈有一天会突然离开自己。小C上了小学,夫妻俩把她接到身边,总觉得有所亏欠,所以对小C的要求都会尽量满足。
  小学的时候,虽然小C并是不很爱学习,周末放假总是在去学校前急急忙忙地把作业写完,但考试成绩在班级甚至是学校也能名列前茅。她不仅长时间担任班长,学校的各种活动也是积极参加。妈妈总是无形之中传递给小C“你要上清华北大”这样的信息。而小C在和妈妈一起看新闻的时候,也特别自信地指着电视里的人物说“妈妈,我将来要做国家领导人。”
  在妈妈对孩子这样的高期待中,在自己对自己的高度自信中,在学校里的众星捧月中,小C度过了六年小学时光。
  小C压线录取来到了全市最好的初中。第一次期中考试后,小C发现自己的成绩在班里成为了倒数。从那个时候她就慢慢变得沉默寡言了,直到有一次在宿舍里和舍管老师发生了冲突,被爸妈接回了家,就再也不想去学校了。爸爸妈妈怎么劝说都没有用,在征求了小C的意见后,转学到了现在的学校。可是刚过了一个多月,在一次周末放假后孩子再次出现严重的厌学情绪,但是在爸爸的强硬要求下,还是回到了学校参加了期末考试。两个月的暑假过后,现在孩子在家里,无论如何也不要来学校了。家人一提到上学的问题,她情绪就会特别激动,夫妻俩只好作罢。小C也知道自己应该上学,有几次穿好了校服,背上了书包,但是临出门的时候还是退缩了。
  小C的妈妈情绪激动,无助的她不停地流泪:“我现在一直在找各种方法,希望能让孩子回到学校。可是我跟她爸爸的意见很不一样,她爸爸现在用一些迷信的方法,让孩子喝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我们因为这些发生过很多次冲突,现在我真的很无助,老公没办法沟通,孩子又这样……”
  妈妈眼里的女儿聪明、有理想,目前出现了心理问题,需要他人的帮助。
  二、爸爸眼里的女儿
  因为小C长时间不来学校,在小C妈妈的请求下,希望我们能够劝一下小C的爸爸,能让孩子通过科学的方法,回到学校。班主任和我一起到小C的家里家访,当时只有小C的爸爸在家。在和爸爸的沟通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无助但紧抓救命稻草的爸爸。
  小C的爸爸告诉我们,他单位领导的孩子也是厌学,跑去北京找知名的心理专家,治疗了一次,回来后孩子还是拒绝上学,所以他认为心理学没什么用。他的领导介绍了一个做法事的朋友帮助小C,家里以前在文革的时候死过一些人,但是六七十年代,没有人拜祭,所以现在家里有一些“脏东西”导致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
  小C的爸爸认为孩子现在有所好转。以前孩子在家作息一点也不规律,白天睡觉,晚上一直看电视。(妈妈说孩子看喜剧节目的时候很开心,所以让孩子看电视节目,不去想那些不开心的)现在白天允许孩子玩电脑,每天七点多起床,晚上十一点左右睡觉,已经可以恢复到正常的作息了。爸爸让小C去辅导班补习,虽然她一开始不乐意,但是现在已经在补习,甚至不用接送也会自己去。在我们问到“那您让孩子回学校上学的时候,她的态度怎么样”的时候,小C的爸爸只是说:“我的那位朋友说了,现在法事没完成,说了也没用,等什么时候都完成了,我的孩子就会去学校了”。看来他很清楚自己的孩子依然排斥上学,但是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位朋友身上。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我让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我的孩子十一后应该会去学校上学的,我老婆天天和我吵架,说我迷信,在我朋友面前让我下不来台,她有什么方法她去做,别干预我!”这是临走之前,这位自信而情绪激动的爸爸说的话。
  十一过后,小C的爸爸给班主任打电话要送孩子来上学。但是电话那头传来的却是小C歇斯底里的尖叫声。
  爸爸眼里的女儿害羞、听话,但是暂时被“邪气”缠身,不日便会康复,回到学校。
  三、原因分析
  小C的问題实质上并不是厌学问题,而是厌恶学校学业受挫带来的压力。小C在家逃避学校的原因是因为父母放纵型和溺爱型的养育方式和父母双方对孩子问题解决方式的分歧。这样的养育方式让小C在受挫时易产生回避行为,而家长的问题解决方式又为她的回避行为提供了支持。
  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心理学家鲍姆林特将父母的养育方式分为权威型、放纵型、溺爱型、民主型四种类型。放纵和溺爱型的养育方式会让孩子更容易形成回避、消极的行为方式。西蒙兹在自己的研究中发现,感受到被父母拒绝的孩子更容易情绪不稳、倔强而冷漠。   小C在成长初期,没有得到足够的母爱和父爱,这个时候充当孩子教育者的角色的是保姆。但是,保姆对于小C更多是生活上的照顾,教育上是缺失的,小C接受的是放纵型的养育方式。即使她回到了父母身边,父母出于内疚和补偿心理,也是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对孩子更多的是溺爱。而小时候爷爷奶奶的“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这样的话,让小C感觉到的是被拒绝。这些导致小C情绪不稳,选择逃避学业受挫带来的压力。
  挫折会让人产生失望、痛苦、沮丧等情绪反应,当面对不可回避的挫折的时候,我们会采用心理防御机制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正确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能够帮助我们正确面对挫折,减轻挫折带来的负面情绪,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会让人退缩回避,不敢正視真实的自己。
  小C在学校的学习中遇到挫折后,采用逃避性心理防御机制,躲在家里,不跟老师同学交流,以此来减轻学校学业失败带来的痛苦。在初次发现孩子拒绝回学校的时候,父母只是单纯地帮孩子转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厌学的原因。当问题再次出现,父母的教育观念不一致,爸爸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无压环境的避风港,让她可以免于承受学校学习压力带来的挫败感,而暂时沉浸在玩游戏、看电视带来的短暂的快乐中。即使学校想要通过正常的教育手段,希望家长配合帮助小C回到学校,爸爸却质疑学校的方法,不肯配合,坚决用自己的方法帮助孩子,让家校合作成为空谈,父亲的固执己见为孩子的教育又拖了后腿,五天的学校教育加上两天的家庭教育,让一切又归为了零。
  四、教育建议
  首先,父母应该统一教育观念和方法。小C回避和老师同学的交往,最信任的只有自己的父母,也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在小C回避和老师、同学的交往的情况下,这个时候能够给予小C最大帮助的是她的父母。所以这个时候父母教育观念应该保持一致,用统一的方法指导小C。而不应该像现在一样,双方采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各自为政,让孩子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或者毫不思考,只是接受对自己来说最简单的方法。
  其次,家校合作,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的不当行为。与学校老师一起,正确分析孩子产生厌学的深层次原因,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小C重返校园。父母应该积极和学校老师联系,找到自己教育方法的不适之处,调整对于小C溺爱型的养育方式,让小C慢慢正视自己的问题,认识到自己现在的逃避行为。帮助小C发现身上的积极能量,不再为小C的逃避提供便利,让她开始学会适应压力,增强抗压能力。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紧密配合中,才能帮助小C学会接受并适应学校学习的各种压力,重回校园。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端,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家校合作,目标一致,才能让孩子成长的路更为顺畅。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顺德德胜学校,佛山,528333)
  编辑/卫 虹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当代诗歌很多是在一种充满暴力的基因传统下进行的写作。重走经典美学道路,需要异常的代价和勇气。反抗的姿势有很多种—牺牲的,讨巧的,激进的,温吞的,投机的……李少君选择的,是以“后退”的姿态去对峙、搏击和冒进。李少君的诗歌当中,凸现“美即最大霸权”。诗人自称是“贪婪的诗意的寻芳客”,立誓“狠狠地榨取美的最后的剩余价值”(《过临海再遇晚秋》)。这些审美和耽溺,非但不是老套的古典复归,反而是危险的美学冒进
〔摘要〕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是一所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高中,多年来,学校致力于心理教育“三个融合”建设,所谓“三个融合”即心理教育与学校文化、学校管理、学校教学的融合,为此,学校确定了建设心理教育特色学校的发展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了学校的发展战略,学校以此进行国家课题“构建学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体系的研究”的实践探索,特设两个心育特色班进行全方位研究
〔关键词〕人际交往;小学生;辅导案例  一、学生主诉  我与同桌A是好朋友,一个多月之前,A向我打听B同学在原来的学校是不是风评不好,我就和她闲聊了几句,也没有说B坏话。但是,之后A就添油加醋地把我们的闲聊说给了别人听,而且惊动了B的爸妈。B的爸妈打電话和我爸妈说了这件事情,说我在背后说人坏话。我感觉同桌并没有把我当好朋友,否则不会把我的话说出去,而且歪曲事实。A肯定是故意的,故意挑起这个话题,再
征 稿 启 事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进一步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将于2017年开展“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评选活动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交流探讨与成果发表的平台。现将有关事项说明如下,欢迎投
〔关键词〕生命教育课;感悟;生命品质;自我生成  2011年12月3日—5日,我们有幸参加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广东顺德主办的“第七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此次论坛可谓是一次视听盛宴,既有生命教育学术专家的专题讲座,又有生命教育资源与教学资源的精彩展览,尤其是由一线生命教育教师带来的生命教育教学示范课,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展示了极为丰富的、多元的经验资讯,使代表们受益匪浅。其中来自宝岛台湾“彩虹爱
〔摘要〕为了更好地探索解决当前学校中问题学生教育难、效果差、实效短等问题,以一名学生迟到为例,将叙事心理疗法的基本理念应用在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过程中。实践操作得出,叙事心理疗法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是有一定意义的,可以激发问题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从而使问题学生转化。  〔关键词〕叙事心理疗法;问题学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走心课;教学要领  当前,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学科教学正不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这种渗透的重要依据就是早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十多年来,从小学到高中,从普高到职高,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然而,纵观各学科教学实践,这种渗透容易被排挤、忽视,趋于表面化,逐渐湮灭于学科教学课堂中。笔者认为,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
〔关键词〕严重心理问题;系统脱敏法;辅导个案  一、基本情况  (一)个人及家庭情况  小A(化名),16周岁,普通高中二年级学生,独生女。身高1.60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父为普通工人,母为某中学教师,父母均为大专毕业。家庭和睦,无老人同住,无家族精神病史。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睡眠不好,焦虑烦躁;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学习效率低;害怕老师提问,尤其害怕老师让自己读课文;
〔摘要〕为了考察工作记忆广度与心算能力的关系,本研究选取了大连市某小学五年级学生63名,实验要求被试首先完成工作记忆广度任务,然后完成心算任务。结果发现,工作记忆广度与心算成绩存在显著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数字工作记忆广度对心算成绩起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工作记忆广度;心算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7-0011-04    一、
中小学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决定青少年一生前途命运走向的重要时期。正是在这期间,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性发育逐渐成熟,性意识发生萌动。而谈到性,中国人总有些难以启齿,在传统教育中,我们总是让孩子们“从游泳中学习游泳”。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孩子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由鼠标和键盘操纵的时代,各种信息唾手可得,面对这样的世界,对于刚跨入青春期大门的孩子们,如果得不到及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