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zzheng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历史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极其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效果如何,提问的设计与提问的运用往往起关键作用。在新课程中,历史课从传统的满堂灌输转向
  一、要研究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心理
  学生的认知心理包括他们已有的经验。以往教学说到历史人物往往忽视年龄和经历。其实介绍历史人物在处理重大事件时的年龄和履历,很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心理,比如博古(秦邦宪),1931年他才24岁,就成为主持中共临时中央的总负责人,此前他并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只是在苏联学习,显然无法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人相比,他又只相信李德,因此才会使红军失败。这样比说“左”倾路线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二、提问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提问设计旨在促进学生的历史思维活动。结合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思维特征设计提问,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批判性,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提问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以中国近代史为例,怎样评价曾国藩、李鸿章等重要的历史人物,是存在争议的,并不是在“是”与“非”之间选择,存在较大的思维空间。从现代化角度看,他们对历史都有贡献;而革命史观却认为他们是镇压农民运动的刽子手。因此,我将高一必修课太平天国一节,定位为了解基本事实,大部分时间由教师讲授、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洪秀全的思想,留出七八分钟,提出“你认为太平天国在近代史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并说明“只要言之有理,允许有不同的结论。”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放开了,主体意识得到了张扬,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后学生意犹未尽,还在讨论。
  2、设计比较性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中学生的思维一般都比较肤浅,历史是一门思考性的学问,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历史思维的深刻一方面建立在对基本史实了解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也在于比较性思维的发展。只站在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基础上,我们可以产生很多自豪感,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横向的比较才能产生清醒的认识。在教学中,适时地提出比较性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产生更深入透彻的认识,也有利于他们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
  3、设计提问要引导批判性思维
  思维的批判性强调独立而不盲从。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表现在对传统的和一般的结论、观点能够进行大胆质疑,对历史教科书能够分析批判,从而获得新的思维成果。其实,人们的认识无不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经济问题可以引导批判性思维,例如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是一个汉化的过程,也是经济上的农耕化过程。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这一时期北方畜牧业因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中原农耕规模相对缩小,但这使两汉时因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对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4、有些提问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
  学生的学习具有个性特点,学生的学习思维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有的偏向逻辑思维类型,有的偏向形象思维类型,有的热衷于探究历史之谜,有的对军事史特别感兴趣,对经济史、政治史、思想文化史有特殊爱好的也不乏其人。因此,教师的提问设计应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设置些菜单式的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可有效地激发不同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注意课堂提问的策略和评价
  提问的反馈是师生互动,提问的实效也在于师生的互动。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大都能参与思考并有自己的答案,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或思考敏捷性的差异,或性格特征等原因,许多学生不能在老师和其他同学面前阐述自己的想法,不能积极地参与交流互动,从而影响提问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促进提问的有效实施。
  1、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课堂上师生间的关系,是共同探讨、共同寻找问题答案的合作关系,在人格上,双方是平等的。我们必须满腔热情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能学好历史,尤其是那些学习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需要热情鼓励、耐心引导。师生间只有贯彻平等的原则,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课堂上才会出现融洽、愉悦的学习氛围。唯有如此,学生才能获得自尊、自信,才能具有积极思维、大胆发表己见的心理基础,每个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认识都需要别人的鼓励,学生会在教师的眼神和态度中发现和认识自己,因此教师要注意提问后均衡地分配发言权。
  2、提问后发言权分配的策略
  一般来说,教师可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回答。根据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和回答的积极程度,课堂中学生往往呈现出四种状态:理解能力强、能积极回答,理解能力强、被动回答,理解能力弱、积极回答,理解能力弱、被动回答。教师应均衡对待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处理要讲究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到精心设计、有效引入、适时指导、耐心听取、正确评价,使每个学生具有积极参与的意识,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不过,当前在教学实施中的课堂提问大都是由教师设计的,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普遍缺乏大胆质疑、积极提问的意识。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去发现问题、揭示问题、探究问题,这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的学校“大德育”存在概念泛化、目标异化、任务复杂化、方法简单化、功能弱化等问题。要改革这些问题,需要重新审视和建构学校“大德育”格局,做到“综专结合”,以综合化构建德育生态系统,以专业化提升德育实效。  关键词:学校;德育;大德育;反思    我国在德育概念上存在着“小德育”(狭义的德育)与“大德育”(广义的德育)之分,“小德育”指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并行的“道德教育”,这是世界
阅读过程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心理过程。阅读教学是最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获取英语的书面信息能力的过程。教会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心理机制,培养高效的阅读能力,可以说在缺少语言教学实际环境的我国英语教学中,是高效率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首选捷径。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心理机制是高中英语教学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阅读前的启发
从幼儿教育的角度来看,形体是一种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美育形式,能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和情趣。让幼儿从小学习一些形体训练,在音乐世界中成长,无疑对他们身心的发展、心灵的启迪、健全人格的奠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鲜明地提出“面向全体幼儿,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这要求我们在幼儿形体教学的目标定位上注重培养幼儿对形体的兴趣,提升幼儿对形体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
“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容易对具体的东西发生兴趣且印象较深刻;而物理实验简单明了,形象直观,富有启发性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由实验引入新课,诱发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应该贯穿于各个教学阶段,尤其是在学习物理的启蒙阶段培养起来的兴
本文在对电子政务和公众满意度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公众服务角度对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建立了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测评模型。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修正问
随着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网购成为无法阻挡的时代潮流,网购逐渐进入千家万户,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随着网购的盛行,不得不提的就是与网购息息相关的物流行业.物流业作为
【摘要】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主人 宽松 兴趣 精彩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数学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
期刊
小学数学应用题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在总复习中它至关重要。应用题的系统复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数量关系,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应用题的复习教学浅淡几点体会。   一、强化基础训练,掌握数量关系   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指加、减、乘、除法的基本应用,比如:求两个数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