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地方性:从金宇澄到王家卫

来源 :文艺新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ryholm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宁澄的《繁花》是继王安忆《长恨歌》之后的另一部最为重要的“上海小说”。它用经过纯化的上海方言,以类似说书式的白描手法,讲述了一群上海市民从五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的将近半个世纪的人生经历和世事变迁。因此,《繁花》的“地方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显。也因此,解读《繁花》也成为在新世纪语境中思考地方性问题的重要对象之一。
  在《繁花》的开头,有一段题记尤为引人注意:
  “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过去的味道,梁朝伟《阿飞正传》结尾的样子,电灯下面数钞票,数好放进西装内袋,再数一沓,清爽放入口袋,再摸出一副扑克牌细看,再摸出一副来……然后是梳头,37分头,对镜子细细梳好,全身笔挺,透出骨头里的懒散。最后。关灯。这个片段是最上海的,最阁楼。”
  也正是因为这一跨地域跨时空跨艺术的致敬,使得金宁澄和王家卫在2015年走到了一起,开始了《繁花》电影版的改编。
  现在的问题是:王家卫的《阿飞正传》是一个香港导演的描写香港的电影,为什么会有“上海味道”?
  当然,最直接的联系应该是电影《阿飞正传》的影片本身。在梁朝伟所饰演的阿飞的这个片断里,阿飞出现在一个低矮局促只容弯腰才能勉强站立的阁楼里,周遭一片昏暗、零乱;但是阿飞却极其认真细致地完成数钞票、装口袋、梳头、穿衣等一系列动作,显示出一个出身于社会底层,但却在世俗、粗鄙中显出精致和优雅的市民气质。所有这些细节无不与近代开埠以来身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上海市民生活状态惊人地吻合。众所周知,亭子问的阁楼、生活空问的狭窄、洋行职员的整洁以及日常生活的精细正是近代以来所形成的“上海性”。
  那么,王家卫及其《阿飞正传》中的这种“上海味道”是纯属巧合还是有某种必然?只要考察一下王家卫的生世以及与《阿飞正传》系列的背景就可以一窥究竟了。
  首先,王家卫1958年出生于上海,1963年随父亲移居香港。因此,60年代的上海正好就是王家卫童年记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阿飞正传》与《花样年华》和《2046》构成了王家卫的“苏丽珍三部曲”电影系列,而在后两部作品中,张曼玉、旗袍以及整个的怀旧氛围都透露着浓郁的上海味;冉次,《花样年华》和《2046》都分别参考了香港著名现代主义作家刘以鬯的《对倒》和《酒徒》,而刘以鬯也是1918年生于上海,直到解放前才移居香港。很显然,在刘以鬯、王家卫及其作品之问有着相近的生活经历,也有着相似的对于故乡上海的记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金宁澄能够从王家卫的《阿飞正传》中发现“上海味道”了。
  上海的地方性在香港文化中的体现,意味着地方性的流动或者说“流动的地方性”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地方性是在特定的区域空问范围内人们的整体性生活方式的统称,在传统文化研究中,往往被称为“地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研究中,又被区分为“乡土文化”或“城市文化”;而在后现代文化研究中,又被统称为相对于“全球化文化”的“地方性知识”、“地方性文化”。那么,何为“流动的地方性”?这一概念来自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的戏仿。在鲍曼看来,“流动”是一个时问性的概念,与现代性的“现时”相近;“流动”意味着“传统的瓦解”(鲍曼深刻地指出,现代性不是用一套新的模型去替代传统,它并不去建构什么,而只是将“传统的瓦解”作为自己的未完成的现代性工程)。为此,鲍曼提炼出“解放”、“个体性”、“时间/空间”、“劳动”和“共同体”这五个概念来描述他所谓的“流动的现代性”。那么,“流动的地方性”是什么?其实正是鲍曼“流动的现代性”中“传统的瓦解”的一部分,意味着“传统”在现代性中的存在状态,意味着“传统”在现时代的差异性、不稳定性、破碎离散性、交融混杂性等诸多“后现代性”的存在状态。
  1、差异性的强化。地方性文化之所以得以识别,正在于该地方性特有而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文化凶素的存在。凶此,在地方性文化的发展中,存在着不断强化差异性,以突显地方性的问题,比如说一讲到“兰州”,马上想到“兰州拉面”,因此全中国到处都有“兰州拉面”;而一讲到“武汉”,则会想到“热干面”、“豆皮”、“黄鹤楼”、“汉正街”等。当这些“差异性文化因素”成为该地方性文化的标识、象征甚至直接取代了该地方性文化的存在时,其实也就取消了地方性文化作为“活态文化”的整体性。其后果是:(l)地方性文化的刻板印象;(2)活态文化只是得到了局部和部分的保存;(3)绝大多数被排除在差异性之外的地方性文化失去了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可能,进而“博物馆化”。
  2、不稳定性的生长。在全球化时代,地方性不等同于传统的地域文化,地方性也是一个不断生长、不断被赋予新质的代表新文化不断创生的过程。因此,地方性并不是现代性文化、全球化文化的对立面,也不只是现代性、全球化所消解的对象,而是一个不断注入新质、赋予其新意的文化场域。如北京,我们不能只谈故宫是北京的地方性文化,天安门广场被赋予特殊的意义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应该算是现代性的产物。现在的鸟巢、水立方、央视大楼这一大批后现代风格的建筑,也成为北京这一地方性文化的组成部分。上海也是,东方明珠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才成为上海地标性建筑的。新世纪之初,上海曾经有过一次讨论,究竟哪里才是上海的地标,人们围绕城隍庙、外滩、东方明珠等产生了不大不小的争议。但这一争议正说明,人们对地方性文化的认识正出现明显的不稳定的变动不居的态度。凶此,这也与我们对地方性文化的“固态化”的理解有明显的区别。其后果是:(1)基本特征: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地方性认知;(2)新质对旧识的替代,并导致地方性价值判断的紊乱;(3)“现代性”僭越“传统性”,成为“地方性”,导致“现代性”的“传统化”(固化)和“历史化”(过时)现象。即“成为传统的现代性”和“成为历史的现代性”。
  3、破碎离散性的扩张。地方性是否严格限定在特定的区域范围之内?按传统文化对于地方性知识的理解,空问属性是地方性文化的根本属性。所谓“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就是传统的地方性文化强调整体性、不可变更性、不可移动性的表征。但是在全球化时代,这种整体性破碎了,“传统的瓦解”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传统的消失和消灭”,而是“传统的破碎”,即构成文化传统之整体性的精神价值、观念体系、体制机制、风俗习惯等被打破,大量异质性文化蜂拥而入。正如一尊雕像,在巨大的外力冲击下四分五裂一样。正因为传统的整体性碎片化了(即被瓦解了),才使得传统的地方性文化的“流动”(用后殖民主义的话说,就“离散”diaspora)才成为可能。这种离散有多种表现形式:(l)随着人的移动而带来的生活方式的离散。“移民文化”是现代性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流动的现代性的重要后果。某一地方性文化的个人或人群移居到异质性文化空间之后,会把某原有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携带过去;如果去某一特定异质性文化的人数增加甚至聚焦,这种地方性文化的因素会更突显,其“整体性”也会更明显。如上海虹桥是韩国人的聚集区,那里的韩国文化的特点就已经非常明显。我们很难将它直接称为这是“中国文化”和“上海文化”,但它却生长在“中国上海”这一地方空问里。(2)随着物的移动而带来的地方性文化的离散。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文物”的迁移。虽然在文物保护中,“不可迁移性”是文物保护的最重要的原则。我们曾与文博专家辩论过,说为什么明明那些穷乡僻壤不可能具有文物保护的条件,而大城市的博物馆条件这么好,却不能将这些珍贵的文物搬过来?他们只是说,这是规定,没有办法。与这条原则相对应的,则是从公立博物馆到私人博物馆的文物的全球性流动。主要流向有两个:一是从第三世界向第一世界,从东方向西方的流动;另一个是从乡村到城市的流动。我曾撰文《市民化进程与城市文化传承》,认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可以成为乡村文化、传统文化保护的场所,就是针对后一个流动性而言的。
  4、交融混杂性的突显。“文化杂种”是后殖民主义的术语,我这里将之与“交融”这一来自传统文化研究的术语相嫁接,意在表明在地方性文化的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与异质文化发生的关系的复杂性。也就是说,两种或多种异质性文化之问的碰撞与融合已经成为全球文化变迁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那么,我们如何对这一变迁的性质做…判断?事实上,异质性文化之问的碰撞会出现几种基本情况:(l)对异质文化的消灭。这是原始文明时期,居于强势的异质文化对相对弱势的异质文化的基本态度,世界上著名的几个原始文明先后被消灭,就是从该地方性上完全的抹除;(2)对异质文化的同化。这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时期强势的异质文化凭借自己的优势文化对相对弱势的异质文化进行改造,或者某一地方性文化主动向另一异质性文化中的某些弱势性文化因紊的主动学习。发生在中国古代的“胡服骑射”、“汉化”等现象即此。这也是文化融合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3)与异质文化的并置。这是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多种异质文化之间在短时间内集聚在一起,既无法彼此消灭对方,也无法短时间内同化对方,而出现的某种“共存”状态。这种共存状态既表现在空间性上,如城市之所以有别于乡村,就是“陌生人集聚的地方”,因而也是“异质文化混杂之所”;这种共存状态也还表现在主体性上,即在某个个体身上,同时存在多种文化因紊.这就是后殖民主义所说的“文化杂种”。
  有了这些对“流动的地方性”的认识,现在回头重新来看待金宁澄的《繁花》及与王家卫的《阿飞正传》的关系,也就不难理解了:(1)“最阁楼”为什么会被认为是“最上海”的味道?正是王家卫和金宁澄对上海地方性文化的差异性的强化;(2)为什么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浓厚的“怀旧”情绪?正是对童年记忆中的“60年代的上海味道”的缅怀;(3)为什么金宁澄能够从《阿飞正传》中找到“上海味道”?因为上海性已经离散到香港,成为香港地方性文化中的某种因素了;(4)这种于世俗粗鄙中见精致优雅的上海味道,形成于近代上海开埠之后,本身就是“现代性”的产物。
  于是,金宁澄的《繁花》的地方性生产也找到了新的生长点:通过王家卫对《繁花》的电影改编,试图再创《阿飞正传》的辉煌。让我们拭目以待。
其他文献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
期刊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伴随着课改的实施,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一切的变化都让我们万分欣喜。然而,在这喧哗背后,却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因此,我们要冷静下来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是我们想要的,什么样的课堂是学生需要的?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期刊
时值暑期档电影正热之时,由何炅执导的《栀子花开》和郭敬明的《小时代4:灵魂尽头》再一次引领“青春”来袭。早在今年五一档电影中,《万物生长》《左耳》《何以笙箫默》等一众青春题材影片在电影市场中就掀起了一股“青春风”。近年来,青春题材已逐渐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吸金大户,从2011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失恋33天》开始,这种小成本国产片逐渐成为票房上的新宠,并一度引起社会的热议。2013年以来
期刊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  一、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数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 2(
期刊
非正式群体是没有经过学校有关部门批准,学生由于某种原因自动组合起来共同进行活动的小群体。这种群体同班集体共同决定着班级的风气,影响着班级目标的实现。因此,班主任在致力于建设班集体的大目标的同时,必须时刻关注非正式群体的产生与变化,对之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溶入到班集体中,纳入教育管理的轨道。  一、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因材施教  非正式群体作为一个小集体是自然而然自觉自愿地组合起来的,有
期刊
一、汉剧的承载:人与行当   “人在戏在,人去戏没”并不仅仅是一句悲凉的感叹。对于戏曲文化而言,它告诉我们,人的承载是不可或缺的。汉剧同其他的传统文化一样,正在经受着生死的决择,它所遭受的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的危机、人才的危机、人文的命运危机。   1. 建国以来的人才培养   (1)历届训练班概况   解放初期,武汉市在美成(今清芬剧场)、民众乐园、满春、长乐、清江等均有汉剧班社。1
期刊
随着语文教改的发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有了很大变化。各种摆脱传统注入式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摒弃满堂灌模式而创造的新的教学模式,无疑都是围绕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学质量这个中心而总结或创造出来的。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也确实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我国语文教学的进展。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离不开“黑板”(电化教学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黑板”的迁移或延伸),任何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
期刊
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讲读课中运用“四步三读”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四步”:自学、讨论、讲读、演练  自学:这一步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可放在课前,也可放在课上。(1)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识别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2)阅读或听别人讲述与新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
期刊
现代创新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用越来越明显,教师这一角色又被赋予了更新更多的要求和内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自主性学习”中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有追求
期刊
《语文新课程教学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理解与运用汉语言,并在不断的语言积累过程中拓展语文思维,形成良好的语感,以提高自身的识字、写字、阅读、交际、写作等各种能力。其中阅读能力是达到这些能力的重要基础,只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才能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入情入境  教师应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