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让课堂更“丰满”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15295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我个人认为要想在课堂上获得动态生成,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久前,我在讲解韦庄的《菩萨蛮》时,再一次深切感受到动态生成,它能让课堂更加丰满、更加灵动、更加精彩。
  上课时,我按照预先制定的教学设计进行,先让学生利用十分钟的时间自主赏析,然后交流学习成果。十分钟后,我请一位同学借助课后的注释,解析全词内容,当他讲到全词的最后两句——“未到年老时不要回归故乡,因为回到故乡,会让你悲痛断肠”这句话时,突然后排的一位同学举手要求发言。谁知这位同学提出一个让我始料未及的问题:“请问老师,诗人为什么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难道年老了就不会断肠吗?难道人到年老,对故乡的感情也就随之‘老’了吗?”
  说实话,对于这个问题,我备课时真没想过,一时间,真让我无从回答。眼看要冷场,这时我灵机一动,让全班同学一起来谈论这个问题,我也能趁机思考一下。最后全班基本达成共识:人到老年,会更加思念故乡的。后一个问题解决了,但诗人为什么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个问题仍没有答案。这时有一位同学小声嘀咕:恐怕问题出在“老”字上吧!我感到一丝惊喜,让这位同学站起来讲讲。于是这位同学讲了自己的想法:“老”字,在古代有“终老”之意,还有表示“对死的委婉说法”之意。这句话是不是说“死后再回故乡,就不会看到故乡的千疮百孔,破败萧条而痛苦断肠了呢?”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按正常思维,很少有人去怀疑书本上的注释的,书本上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乐。如还乡离开江南,当使人悲痛不已。”原来都是这注释惹的祸,此句中的“老”字,解释为“死”,上下文就通顺了,即“没死就不要还乡,因为还乡会让你因痛苦而断肠的”。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眼不见,心不烦”,这里可将“烦”改成“痛”字,变成“眼不见,心不痛”,试想只有当人死后,才会有“眼不见,心不痛”之感呀!至此,全班同学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我也如释重负。
  这个课堂“意外”,其实就是动态生成问题。今天的这个“意外”,让我收获颇多,也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动态生成的妙处。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激互动,实际上就是一种“灵脑术”,它是动态生成的基石。有了动态生成,课堂就会变得更加丰满、更加灵动、更加精彩。
  课堂生成需要学生对教材有深刻而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那么要做好课堂生成,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要营造课堂生成的氛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另外,一个民主、自由、宽松的课堂环境,是动态生成的良好土壤。有了这个良好环境,学生才敢于生成,才愿生成,否则,生成就会在一片沉默中“死亡”。
  第二,要重视非预设生成。新课标强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也就是重视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然而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上,不少教师对于预设生成,自鸣得意,因为这些生成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这样的生成既能让课堂出彩,又能完成教学任务,真是两全其美。但也有不少教师,对非预设生成持漠视态度,究其原因,是教师心中“安全第一”的思想在作怪,他们担心非预设生成,自己没有把握解决,弄不好会让自己下不了台,同时也担心完不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所以大多不愿“节外生枝”。
  第三,提倡绿色生成。无论预设生成还是非预设生成,都应该是真实的,自然的绿色生成,是师生情感、思想、思维成果的自然流露,是生命之旅中一段实实在在的过程,而不应该是缺少生命的本真,人为的、虚假的,雕饰痕迹太重,看似美丽,实如泡沫一样的生成。有些老师在公开课上,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给听课老师造成一种眼花缭乱的视觉冲击感,不厌其烦地进行彩排,课堂上尽管学生的生成滴水不漏,有的甚至是妙语连珠,但是这些生成由于缺乏了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撞击,总让人感到这种生成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它们不是思考的结果,它们只是“成”而没有“生”。
  一个高效而灵动的课堂,应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二者是相互依存,并行不悖的,它们是完美课堂上盛开的两朵雪莲。
其他文献
现在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都会运用拓展阅读的方法,希望借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但往往无视文本的内涵和规律,无目标、无限制地拓展。  那么,我们该如何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呢?我认为在以下几种情况中可以拓展阅读:    一、为渲染情境而拓展    文字是一种符号,而文字背后的形象却是丰富的。为了帮助学生体悟文字的丰富内涵,往往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渲染感悟文
期刊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将适合少年儿童的生活现实引入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进而发展自己的个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才会充满时代气息、生命活力。    一、挖掘素材,回归生活    语文教材大多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素材,让学生
期刊
翻阅唐宋词,满眼是悲愁的字眼和凄凉的意象:苦、痛、悲、恨、哀、愁,落红、飘絮、冷月、寒烟……抒情主人公的愁容泪眼、悲苦情怀,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据统计,唐宋词中,仅“愁”字就出现了3344次,其他的“忧”、“恨”、“伤”、“哀”等词的使用频率就更加难以计数了。词人似乎个个都有一颗“愁苦心”,无“愁”不成词,无“恨”不成调,甚至“为赋新词强说愁”,形成了词“以愁见工”的艺术特征。  “愁”是一种
期刊
万事开头难,语文教学中新课的开头也是如此。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安定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导语,力求一鸣惊人,切不可信口开河,草率从事。笔者在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几种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联系旧知识,引起注意    这是比较普通又最常用的新课导入法。古人云:“温故而知新”,人们获取知识总是循序渐进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已
期刊
一、课堂提问的目的和意义    “学者先要会疑”,学习要有质疑精神。课堂上怎么才有质疑的欲望呢?语文课堂通过教师的提问来完成的。好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使学生注意文本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它能让学生得到有效的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也能让师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交流,教与学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发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
期刊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唤醒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编制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因此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则要求在打破传统课堂“教知识”、“要我学”的基础上,转变为“教方法”、“我要学”课堂组织形式。那么,如何策划课堂组织形式,来提高学习效率呢?    一、创意导入,吸引注意力    导入教学,既是教学艺术,又是教学功力。通过导入教学,可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扩大学习需求、增强学习的内
期刊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读之如品美酒,愈品愈觉浓香醇郁,让人陶醉其中;读罢掩卷思之,溶溶的月色,田田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铭刻心中。《荷塘月色》的语言可谓有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恰到好处的美。诚然,语言是文字的载体,这里我们从四个方面赏析一下《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一是大胆新奇的比喻,彰显了文中语言的和谐美。比别人之所未比,比别人之不敢比,比不惊人誓不休,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
期刊
为了深刻理解语文“新课标”的指导思想,高中语文大组组织了“思想碰撞会”,从他们的言谈话语中我了解到,他们目前的问题不是“如何教”而是“教什么”。如果连备课都不知道围绕什么进行时,就大刀阔斧地在讲课形式上下工夫,东学一块儿,西捡一点儿,这样没有方向的“大杂烩”的结果,只能是“盲人摸象”,甚至是“邯郸学步”,不但不会进步,还会束缚自己的手脚,陷入更大的苦闷。鉴于此,本着交流的态度,谈一点我对新课标的粗
期刊
从教六七年,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不再为写作头疼,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做了如下探索,有了些许的成绩。  (一)“六步走立意法”,发散思维,打开思路。学生在创作作文时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思路狭窄,内容空洞,角度毫无新意,写出的文章大同小异。面对这个问题,我采用“六步走立意法”打开学生的思路。所谓的“六步走立意法”即面对作文话题的时候,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哪些物”、“哪些人”
期刊
美术与语文同根同源,同样指向于人们对周围这个世界独特的观察视角,敏锐而模糊的直觉,一种指向于心灵的妙不可言的心领意会。  寻找语文与美术的融汇点源于高中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  从开学起,我就细细观察艺术班的学生,她们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然而作业完成情况却不是很好,课上还经常开小差。期中考试成绩较其他班有一定差距。尽管我试了好多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直到必修一的学习接近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