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从美开始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guogd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与语文同根同源,同样指向于人们对周围这个世界独特的观察视角,敏锐而模糊的直觉,一种指向于心灵的妙不可言的心领意会。
  寻找语文与美术的融汇点源于高中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
  从开学起,我就细细观察艺术班的学生,她们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然而作业完成情况却不是很好,课上还经常开小差。期中考试成绩较其他班有一定差距。尽管我试了好多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直到必修一的学习接近尾声,梳理探究模块之一——优美的汉字的学习,当他们看到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欣赏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所有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他们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脸上洋溢着骄傲和自豪。她们在为中国的汉子折服,为自己能够近距离接触名家书法而欣喜,似乎自己就是那书法家。这一节课学生体会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快乐,我也教得轻松。
  其实艺术生很辛苦,除了每天的文化课学习外,中午、自习课要去学专业,几乎没有闲暇时间。再加上基础薄弱,所以对老师上课讲解的内容提不起兴趣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语文课上注意融合美术,既贴近学生又能活跃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能在课文中发现美,才能引导学生欣赏美,进行美的再创造,以之提高教学质量。在此仅对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具有的绘画美作初步探讨。
  《荷塘月色》中对月下荷塘景物的一段描写,可谓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边沿有曲线美的荷塘上,缀满田田的、像亭亭玉立的舞女的裙一样的荷叶,在一片叶子淡绿色的背景上,像画家彩笔随意点染一样“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花开有各种情状:“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它们像“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一样清秀……叶茂、花盛、荷香,与月色交融在一起,这幅月下荷花图淡雅、隽永的美真给人一种“心胸像水洗过一样”,有说不出的清畅和恬静之感。而这段优美的文字塑造的画面和诗一样的意境,恐怕画家光用画笔是很难表现出来的。作者描绘的荷花不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仲夏蓝天红日下艳丽的荷花,而是在月色笼罩下,在暗淡的荷塘背景中“零星地点缀着的洁白的荷花”;是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的荷花。整个荷塘月色“像笼着轻纱的梦”,静谧、恬静、蒙眬。这种景色和意味与作者当时思想的苦闷、想超脱现实而追求一种静宓、恬静的意境是一致的。学生们不由自主地便拿起手中的画笔,试图将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展现出来。当我发现几个学生因为自己的作品而洋洋自得,满足于当下的小小成绩时,我顺势做了如下引导:绘画只能摄取事物运动过程中一个最生动、有代表性的画面来表现,因此是一种“静态”的“瞬间画面”。而散文却能通过语言来描写事物变化的过程,能使画面“化静为动”。朱自清写景向来不满足于对客观景象作静止的摹写,认为“若能将静态的变为动的,那当然更乐意”。因此他的散文中写景常是动静结合的。如“月下荷塘”,先写静的画面,接着就捕捉那动态一瞬间的景象:“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种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描绘得多么生动!这时学生信服地点点头,放下手中的笔认真听课,这节课效率非常高。
  我初次的尝试得到同事的认可,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原来学科融合应该找准融合点,这样才不会牵强。美术的形象性、生动性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面地发展,使之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算是有效。
  我会沿着这条路继续探索,以求取得更大的收益。
其他文献
“神”是“宗教及神话中所指的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存在。”(《辞海》1999年版)或者说,“具有人格意志不受自然规律支配、神通广大、变化莫测、长存不灭的超自然体。”(《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  作为超自然体,神显然不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一般被认为是生来就具有神奇的力量,是上天意志的代言人,令无数人信仰崇拜。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就举了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穆罕默德、太上老君等例子
期刊
现在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都会运用拓展阅读的方法,希望借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但往往无视文本的内涵和规律,无目标、无限制地拓展。  那么,我们该如何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呢?我认为在以下几种情况中可以拓展阅读:    一、为渲染情境而拓展    文字是一种符号,而文字背后的形象却是丰富的。为了帮助学生体悟文字的丰富内涵,往往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渲染感悟文
期刊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将适合少年儿童的生活现实引入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进而发展自己的个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才会充满时代气息、生命活力。    一、挖掘素材,回归生活    语文教材大多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素材,让学生
期刊
翻阅唐宋词,满眼是悲愁的字眼和凄凉的意象:苦、痛、悲、恨、哀、愁,落红、飘絮、冷月、寒烟……抒情主人公的愁容泪眼、悲苦情怀,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据统计,唐宋词中,仅“愁”字就出现了3344次,其他的“忧”、“恨”、“伤”、“哀”等词的使用频率就更加难以计数了。词人似乎个个都有一颗“愁苦心”,无“愁”不成词,无“恨”不成调,甚至“为赋新词强说愁”,形成了词“以愁见工”的艺术特征。  “愁”是一种
期刊
万事开头难,语文教学中新课的开头也是如此。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安定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导语,力求一鸣惊人,切不可信口开河,草率从事。笔者在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几种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联系旧知识,引起注意    这是比较普通又最常用的新课导入法。古人云:“温故而知新”,人们获取知识总是循序渐进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已
期刊
一、课堂提问的目的和意义    “学者先要会疑”,学习要有质疑精神。课堂上怎么才有质疑的欲望呢?语文课堂通过教师的提问来完成的。好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使学生注意文本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它能让学生得到有效的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也能让师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交流,教与学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发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
期刊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唤醒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编制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因此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则要求在打破传统课堂“教知识”、“要我学”的基础上,转变为“教方法”、“我要学”课堂组织形式。那么,如何策划课堂组织形式,来提高学习效率呢?    一、创意导入,吸引注意力    导入教学,既是教学艺术,又是教学功力。通过导入教学,可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扩大学习需求、增强学习的内
期刊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读之如品美酒,愈品愈觉浓香醇郁,让人陶醉其中;读罢掩卷思之,溶溶的月色,田田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铭刻心中。《荷塘月色》的语言可谓有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恰到好处的美。诚然,语言是文字的载体,这里我们从四个方面赏析一下《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一是大胆新奇的比喻,彰显了文中语言的和谐美。比别人之所未比,比别人之不敢比,比不惊人誓不休,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
期刊
为了深刻理解语文“新课标”的指导思想,高中语文大组组织了“思想碰撞会”,从他们的言谈话语中我了解到,他们目前的问题不是“如何教”而是“教什么”。如果连备课都不知道围绕什么进行时,就大刀阔斧地在讲课形式上下工夫,东学一块儿,西捡一点儿,这样没有方向的“大杂烩”的结果,只能是“盲人摸象”,甚至是“邯郸学步”,不但不会进步,还会束缚自己的手脚,陷入更大的苦闷。鉴于此,本着交流的态度,谈一点我对新课标的粗
期刊
从教六七年,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不再为写作头疼,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做了如下探索,有了些许的成绩。  (一)“六步走立意法”,发散思维,打开思路。学生在创作作文时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思路狭窄,内容空洞,角度毫无新意,写出的文章大同小异。面对这个问题,我采用“六步走立意法”打开学生的思路。所谓的“六步走立意法”即面对作文话题的时候,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哪些物”、“哪些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