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c198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阅唐宋词,满眼是悲愁的字眼和凄凉的意象:苦、痛、悲、恨、哀、愁,落红、飘絮、冷月、寒烟……抒情主人公的愁容泪眼、悲苦情怀,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据统计,唐宋词中,仅“愁”字就出现了3344次,其他的“忧”、“恨”、“伤”、“哀”等词的使用频率就更加难以计数了。词人似乎个个都有一颗“愁苦心”,无“愁”不成词,无“恨”不成调,甚至“为赋新词强说愁”,形成了词“以愁见工”的艺术特征。
  “愁”是一种心绪,“失意”、“忧伤”、“惆怅”、“焦虑”等是它的应有之意,唐宋词中的“愁”更涵概了“悲苦”、“怨恨”、“哀痛”、“伤心”、“郁闷”、“落寞”、“孤独”、“无聊”等心理感受,似乎所有的内心痛楚都可以用“愁”来言说,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归纳起来,愁绪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伤春惜时之惆怅
  
  自然界的落花流水、时序更替,时常引起诗人时光急促、生命苦短的感伤和命运无常、人生无奈的悲叹,中国文人的伤春悲秋情结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冯延巳的《鹊踏枝》就是代表:“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多愁善感的词人面对大好春光下的鲜花、丛草、翠柳,却产生了几丝落寞和惆怅,其中有韶光易逝的感伤,有物是人非的体悟、有人生难料的慨叹,也有爱情失落的哀痛。这闲愁源于对生命本真的认识和关照,表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不应该视为无病呻吟。
  
  二、离别相思之幽怨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描写情人间的别离的痛楚、相思的煎熬、被弃的幽怨是唐宋词的一大特色。词人们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有时因物起兴,有时以物为喻,在具体可感的意象中表现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愁,将缱绻深挚的相思之情、撕心裂肺的离别之痛描绘得真挚感人。如柳永的《雨霖铃》借“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景物烘托离别的凄凉心境;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以水喻愁,形象鲜明;李清照的《一剪梅》则直抒胸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真情告白,同样感人至深。因种种原因分离的痴男怨女忍受不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煎熬,就借长短句来吟唱失落的爱情,抒发一腔的幽怨,向情人发出爱的呼唤。
  
  三、国破家亡之哀痛
  
  南唐后主李煜的一曲《虞美人》流传千古,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在词中将他的痛失山河、灭国亡家的一腔悲恸抒写得酣畅淋漓,尤其是最后的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滔滔不绝、绵绵无尽的春天的江水比喻自己深重的愁苦,感天地、泣鬼神。
  北宋末年,异族入侵,国土沦丧的悲愤,民不聊生的哀痛,也常在平民词人笔下展示。如李清照的脍炙人口的《声声慢》,开头就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音词,刻画了一个孤独、寂寞,为痛苦折磨得精神恍惚的老妇形象,继而以晚风、归雁、黄花、梧桐、细雨等凄冷意象把自己失国亡家、漂泊无依的深重愁苦表现得异常哀婉悲凄,令读者也不禁潸然泪下。
  
  四、羁旅飘泊之悲苦
  
  古代文人常常因他乡求仕、戍守边防、流浪避乱等原因抛妻别子,漂泊异乡,他们那思乡念亲的悲苦常常伴随着人生失意的落寞,挽结为浓郁的乡愁。如柳永的《归朝欢》就描绘了这种痛苦的乡愁,词的下阙:“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生动展示了漂泊羁旅生涯的痛苦,表达了渴望还乡与相爱的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真实感人。
  
  五、壮志难酬之忧愤
  
  南宋时期,金兵入侵,君主昏聩无能,偏安江南,朝中奸佞当道,压制文臣武将的抗金驱敌收复失地的愿望,爱国志士只能将他们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忧愤尽情挥洒在沉郁苍凉、悲壮遒劲的词章之中。辛弃疾就是代表,他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对愁余,山深闻鹧鸪”中以“泪”、“可怜”、“闻鹧鸪”等悲伤的字眼表现了痛失家园、山河破碎的悲怆,以江晚山深,暮色苍茫,鹧鸪声声的沉郁之境,烘托了自己苦闷孤独、怀才不遇、感时伤国的痛苦情怀,读来令人扼腕。
  唐宋词中如此集中的“愁”描写,既有时代的因素,也与词这种艺术形式息息相关。“词为艳科”,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文人于花前酒下用来抒写幽微之情、私人心绪的工具。分离的伤痛,思念的煎熬,失恋的愁怨……这些忧伤哀痛的情绪在词中找到了发泄的空间。此外,词作为酒筵歌女吟唱之歌,柔美婉约的曲调和哀婉凄切、缠绵悱恻的悲情相得益彰,形成了词“以悲为美”的美学特征,因此,集中体现各种痛苦的“愁”频繁地出现在词中就不足为奇了。■
其他文献
读琦君的散文如受心灵的洗礼,让人倍觉爱和美的温馨。《泪珠与珍珠》就是一篇至情唯美的精品散文的代表。  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从自己少女时代对诗文中眼泪描写的感触写起。先是莫名地喜爱马区夫人的“眼因多流泪水而益愈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益愈温厚”这样的文学句子本身的美。后是欣赏冰心“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这样比喻的清新鲜活。再写到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诵白居易的“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
期刊
鲁迅是中国文坛上的一座高峰,他的作品冷峻超拔,意蕴深刻,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精神遗产。本文仅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鲁迅作品中传神的细节描写。    一、通过外貌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外貌描写是细节描写的重要内容之一,只要抓住人物外貌上的某一特征进行渲染性的细节描写,就能凸现人物形象。如《藤野先生》中,“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穿衣服太模糊了,有
期刊
散文如同天地万物一样,有着各式各样的美,而其最高、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则是自然与平常。从《紫藤萝瀑布》一篇看宗璞散文的特色,具有“自然美”的语言, 咏平凡之物的“形”;其浓郁的人文精神,表现出超越物外的“神”,折射出女作家的“平常心”。  “美文不在词藻,如美人不在衣饰,而在天真烂漫舒卷自然之中,匠心存矣。”宗璞的话可谓夫子自道。宗璞散文笔下经常出现:丁香、二月蓝、玉簪、藤萝、木槿等。花和树、石、碑
期刊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往往还真能“问”出个新天地来。    一、设疑新颖,激发兴趣    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经常感受到所提问题蕴含的疑问和趣味,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怎样提问
期刊
古人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说的是积累的重要性。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要养成的习惯。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梳理的过程。要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积累和梳理。  积累是一个补充营养的过程。语文积累既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的积累,也包括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的积累,同时还包括思想的积累,方法的积累,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方
期刊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场白,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导语,可以愉悦学生的耳目,丰富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何设计导语才能使其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列举下列几例常用的导语,供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讲述故事,激发兴
期刊
宋代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语文课堂中运用设疑教学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亦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此,探讨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一、于导课伊始时设疑——引学生入
期刊
“神”是“宗教及神话中所指的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存在。”(《辞海》1999年版)或者说,“具有人格意志不受自然规律支配、神通广大、变化莫测、长存不灭的超自然体。”(《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  作为超自然体,神显然不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一般被认为是生来就具有神奇的力量,是上天意志的代言人,令无数人信仰崇拜。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就举了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穆罕默德、太上老君等例子
期刊
现在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都会运用拓展阅读的方法,希望借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但往往无视文本的内涵和规律,无目标、无限制地拓展。  那么,我们该如何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呢?我认为在以下几种情况中可以拓展阅读:    一、为渲染情境而拓展    文字是一种符号,而文字背后的形象却是丰富的。为了帮助学生体悟文字的丰富内涵,往往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渲染感悟文
期刊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将适合少年儿童的生活现实引入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进而发展自己的个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才会充满时代气息、生命活力。    一、挖掘素材,回归生活    语文教材大多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素材,让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