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血小板参数和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的表达情况分析

来源 :医学食疗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arab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carcinoma,EC)患者的血小板参数、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lymphomainvasion. and.metastasis.inducing.factor.1,TIAM1)表达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治疗的72例EC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子宫内膜活检正常的72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接受血小板参数、TIAM1表达检测,对比两组受检者的血小板参数、TIAM1表达情况以及观察组患者不同临床分期的血小板参数及TIAM1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清降钙素原(PC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TIAM1阳性表达率为94.44%,对照组为6.94%,差异显著(P<0.05);在观察组中,Ⅲ~Ⅳ期患者的PLT、PDW、MPV、PCT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TIAM1中等-强阳性表达率为90%,明显高于Ⅰ~Ⅱ期的69.05%,差异显著(P<0.05)。结论:EC患者血小板参数、TIAM1阳性表达率均显著升高,可作为EC诊断及病情评估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血小板参数;血小板参数
  【中图分类号】R71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4-0228-02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一种常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起源于子宫内膜。在发病的极早期,其症状较为隐匿,部分患者可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阵发性下腹疼痛、阴道脓性分泌物、腹部包块等表现,当进入晚期后,随着肿瘤扩散、浸润,可出现多器官衰竭、下肢水肿疼痛、恶病质、发热[1]。目前临床上對EC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研究指出[2],血小板增多症可能提示患者预后不良,且在肿瘤疾病评价方面,血小板参数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血小板检测仪器的进步也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病情发展、预后评估及指导作用。同时,T 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 1(tlymphoma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ducing factor 1,TIAM1)也被作为肿瘤转移促进基因用于多种肿瘤疾病的诊断和评估,例如胃癌、膀胱癌、乳腺癌等。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对EC患者的血小板参数、TIAM1表情况进行分析,详细内容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在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治疗的72例EC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时间为2018年12月至2020年11月。患者年龄27~68(56.66±4.43)岁,分娩次数(1.98±0.20)次;Ⅰ~Ⅱ期42例,Ⅲ~Ⅳ期30例;已绝经48例,未绝经24例。同时选取子宫内膜活检正常的72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年龄26~67(55.74±4.39)岁,分娩次数(1.88±0.28)次;已绝经46例,未绝经26例。两组患者年龄、分娩次数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病理学检查得到明确诊断;近1个月内未使用可能影响凝血功能、血小板的相关药物;可配合研究及随访,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血液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疾病患者;急慢性炎症、感染性疾病患者;存在其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未接受过放疗或化疗治疗;痴呆、精神疾病患者等。
  1.2.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接受血小板参数、TIAM1表达检测。采集5 mL外周静脉血,检测血小板参数,使用仪器为XS~500i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采集两组受检者的宫颈组织标本,进行固定(10%甲醛溶液)、石蜡包埋、切片(4μm)、染色等处理,使用美国Santa Cruz公司提供的TIAM1鼠抗人单克隆抗体、北京中杉金桥生物公司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TIAM1阳性为细胞质、细胞核可见棕黄色、棕褐色颗粒。根据阳性细胞百分比、染色强度判断其阳性表达强度,阴性(~)为0 分;弱阳性(+)为1~4 分;中等阳性(++)为5~8分;强阳性(+++)为9~12分。
  1.3.评价标准
  (1)对比两组受检者的血小板参数、TIAM1表达情况。(2)对比观察组患者不同临床分期的血小板参数及TIAM1表达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 22.0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t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受检者血小板参数及TIAM1表达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PLT、PDW、MPV、PCT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观察组患者的TIAM1阳性表达率为94.44%(68/72),对照组为6.94%(5/72),组间差异明显(χ2=110.27,P<0.05)。
  2.2.不同临床分期血小板参数及TIAM1表达对比
  在观察组中,Ⅲ~Ⅳ期患者的PLT、PDW、MPV、PCT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见表2。


  Ⅲ~Ⅳ期患者的TIAM1中等-强阳性表达率为90%(27/30),明显高于Ⅰ~Ⅱ期的69.05%(29/42),组间差异明显(χ2=4.44,P<0.05)。
  3?讨论   EC是一种发病率、致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可分为局限性、弥漫性两种,当进入晚期后,膀胱、肾脏等脏器均会受到危害,严重可引起全身衰竭,威胁患者生命[3]。研究发现[4],肌层浸润深度、肿瘤分期是影响EC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早期诊断是控制患者病情的关键。近年来,有研究发现[5],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存在明显的血小板参数异常,通过使用相关药物能够改善血小板活性及数量,控制肿瘤细胞转移及浸润。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PLT、PDW、MPV、PC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观察组中Ⅲ~Ⅳ期患者的PLT、PDW、MPV、PCT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可见EC患者存在明显的血小板参数异常,且其临床分期越晚,异常程度越严重。
  正常情况下,血流、血管内皮间摩擦力对肿瘤组织具有杀伤作用,而在肿瘤细胞与血小板结合后可形成微血栓,导致其杀伤作用削弱。同时,转化生长因子-β的分泌也会降低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从而逃避免疫监视。此外,血小板还具有稳定肿瘤细胞繁殖环境的作用。在恶性肿瘤细胞刺激下,白介素-6等炎症因子释放增加可增加血小板生长分化;而在恶性肿瘤影响下,血小板破坏增加也会导致其代偿性增多,血小板活化程度增强。研究发现[6],肿瘤侵袭、转移是EC治疗失败、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而肿瘤侵袭、转移主要与肿瘤细胞微环境破坏、靶组织相互作用有关,且晚期恶性肿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异常、功能活化情况更加严重。因此,对患者适当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抑制其功能活化,改善其数量异常,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以往有研究指出[7],EC患者血小板参数与血清糖类抗原125(CAl25)水平存在高度相关,而CAl25被认为是EC病情评估的重要肿瘤标记物,与其转移及临床分期直接相关,也证实了血小板参数与EC病情相关。
  同时,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TIAM1阳性表达率为94.44%,对照组为6.94%,差异明显(P<0.05),可见EC患者TIAM1阳性表达率较高。TIAM1是一种肿瘤转移促进基因,在正常情况下只有脑部组织可见TIAM1 基因高表达,而当出现肝癌、大肠癌、膀胱癌等肿瘤后,也会出现表达水平升高。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如下。(1)TIAM1的Dbl同源功能区对鸟苷二磷酸的释放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可促进鸟苷三磷酸结合,在肿瘤细胞浸润、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TIAM1蛋白对细胞骨架结构具有调控作用,通过增加片足、丝状伪足生成,可加速肿瘤病灶转移。(3)TIAM1与多种可促使肿瘤转移的信号分子具有相关性。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Ⅲ~Ⅳ期患者的TIAM1中等-强阳性表达率为90%,明显高于Ⅰ~Ⅱ期的69.05%(P<0.05)。这也证实了EC患者存在TIAM1阳性表达,且患者临床分期越晚,TIAM1阳性表达阳性率越高。以往有研究显示[8],Ⅲ~Ⅳ期EC 患者的TIAM1 中等-强阳性表达率为92.86%,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的68.97%,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相符,也证实了TIAM1阳性表达对 EC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EC患者血小板参数、TIAM1阳性表达率均显著升高,可作为EC诊断及病情评估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俞佳鑫,吴一航,陈威,等.TIAM1下调表达对食管癌细胞恶性增殖和迁移的影响[J].浙江医学教育,2020,19(6):44-47.
  [2] 柴丽霞,王嵘,杨世荣,等.同步加量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效果与MGMT和Tiam1表达的关系[J].河北医学,2020,26(11):1814-1818.
  [3] 王俭,韩忠学,巩静,等.宫颈癌组织中STING、RACK-1和Tiam1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0,27(6):1011-1014.
  [4] 李立佳,符梅竹,黄惠敏,等.柠檬苦素调控Tiam1基因表达影响人体血管瘤内皮细胞VEGF/VEGFR2通路及诱导其凋亡的机制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0,36(6):723-728.
  [5] 李萌萌.术前血小板参数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D].延吉:延边大学,2019.
  [6] 于莉娜,田燕,翁雅倩,等.Tiam1持续过表达促进多脏器细胞增殖能力的体内研究[J].重庆医学,2019,48(11):1813-1816.
  [7] 崔洪艳.miR-329调控CD146的表达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D].镇江:江苏大学,2019.
  [8] 张源,王馨悅,董兵,等.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分子作用机制及肿瘤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3):720-723.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调查与分析嘉峪关市女性子宫肌瘤的发病情况。方法: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选择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嘉峪关市女性体检者13679例,所有女性都给予超声诊断并调查一般资料。结果:在女性体检者13679例中,共检出子宫肌瘤1883例,检出率为13.8%,2018年、2019年、2020年的检出率分别为13.5%、16.3%和11.5%。40~49岁与50~59岁女性体检者的检出率最高,2
【摘要】目的:研究对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实施针对急救护理的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90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在镇静、解惊等对症处理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行针对性急救护理。比较组间惊厥消失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组间惊厥消失、退热与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各项指标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t=10.
【摘要】目的:探究在学龄前儿童散光筛查中应用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3~6岁学龄前儿童300例(600只眼睛)作为研究对象。本院对入选儿童先行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检查,随后进行验光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纳入儿童散光检出率,并分析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检查下纳入儿童不同年龄段散光严重程度、散光类型。结果:不同年龄儿童两种检查方式散
【摘要】目的:探討人工气道风险防范综合管理对老年患者气管插管意外拔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气管插管人工气道的34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风险防范管理;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ICU进行气管插管人工气道的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实施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模式进行风险防范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共同风险系数(RPN)和意外拔管事件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运用于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对降低手术感染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我院消毒供应室10名工作人员参与研究调查。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实行常规护理管理的设为对照组,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实行PDCA循环护理管理的设为观察组。分析比对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无菌物品管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摘要】目的:研究并比较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与传统教学法在泌尿外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本院泌尿外科实习的60例学生进行研究,根据不同教学方法分为实施传统教学法的对照组,共计30例;实施CBL教学法的观察组,共计30例。比较CBL与传统教学法在泌尿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理论内容、操作内容、基础护理、综合表现四项考试分数均高于对照
【摘要】目的:分析处方点评在促进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抽取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本院门(急)诊处方1800张为研究对象,以2020年8月为分界线,将2020年3~8月抽查的处方862张纳入对照组,将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抽查的处方938张纳入观察组。对照组不采用处方点评,观察组应用处方点评,对两组处方合格率以及不合理处进行分析和比较,同时分析用药知识得分、取药效率。结果:观察组
【摘要】目的:探究應用安全管理及健康教育对血管内科患者的作用及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心内科2019年1~8月期间接诊治疗的180例患者进行病情回顾分析,在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取随机法将其进行平均分组管理,在分组过程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用管理,观察组患者采用用药安全管理,并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分组结束后,科室内医护人员对比两组患者医护人员失误事件机率、医疗纠纷机率、护理满意度及病情知识
【摘要】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或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yopic.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mCNV)的效果。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64例mCNV患者,分为康柏西普组和雷珠单抗组各32例。记录和对比两组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的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和以外层视网膜为基线的CNV病灶横截面积,注射次
【摘要】目的:研究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应用健康教育的价值。方法:样本取自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期间本院收治200例传染病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常规教育,n=100)、观察组(健康教育,n=100),两组生活质量、疾病控制情况及诊疗依从性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F-36值更高,疾病控制率更高,诊疗依从率更高(P0.05),具可比性。纳入标准:与“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指南”“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