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赏识为基调,尊重、关爱学生,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讲究教学方法,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力求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赏识教育 教学方法
从这几年的教学经历看,我认为,实行赏识教育是必要的,可行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或者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钟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是师生精神相融、心灵交汇的桥梁。老师赏识、尊重自己的学生,便能走近学生的心灵,读懂他们的心声,摸准他们的学习脉搏,从而更好地因势利导,因人因材施教。
赏识教育,重在启发,推崇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宜从赏识、尊重、关爱学生,因势利导,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入手;在全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全班同学都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处着力,继而在讲究“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意性方面下工夫,增强教学活力,改善教学效果。
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也就是说,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只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学以致用的全过程中,动口、动手,又动脑,切实发挥出他们的主动性、创意性,方能企及上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上述考虑,我在课堂教学上重在启发,讲究方法,注意技巧,力求教得教活教好,学得学活学好学扎实。
一、要注重诵读
对语文课程来说,诵读是非常重要的。朗读不仅可以读出某种情感、某种氛围、某种情景,而且还有工具化功能,即课文中的很多问题都是靠这个工具来解读的,所以,在课堂上应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熟练朗读技巧,使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底子。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学习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或鉴赏性、研究性阅读,来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诸如:创设学习情境,贴近生活实际,品味生活体验之类的个性化阅读活动。
二、加强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是学生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认识的一种技能,是相互间进行思想、感情、学习沟通和交流的主要途径,应予以重视。口语交际教学既要有专项训练,又要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良好的“众说纷纭”的“语场”,让学生克服思想、心理障碍,想说、敢说、爱说、多说:①开展课前3分钟“说话”活动。每课一人,轮流进行,登台作即席讲话,并要求做到内容自由广泛,形式灵活多样;②进行课堂内叙述、说明演练,如介绍课文、介绍自己,口头描述人和事;③結合课文中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的不同语言特点,开展故事会、诗朗诵、演讲等活动,④创造机会让学生多问问、读读、议议、辩辩;⑤还可以提醒学生在看电视节目时,注意领略主持人优雅、自然、大方的仪态与精练、风趣、得体的语言的匹配、结构与和谐的技巧。让学生在一种浓厚的语言氛围中,活泼、快乐又有趣地训练口头表达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提高、修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三、读写结合,重在实效
一次初中语文教学比赛,一位老师讲《云南歌会》。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情感之后,老师让学生进行肖像描写,要求是:描写一位老师或学生,要一目了然,即一听就清楚描述的是谁;给出的模仿范例是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的两段肖像描写:一是课文《云南歌会》第三段中的内容,一是课文《边城》(节选)中描写“翠翠”的一段话。
利用适宜模仿的课文进行片段练习,或者整篇文章的练习,是一种教学常态。只要把握得好,是能收到实效的。但不能不管课文内容是否适宜模仿或模仿对象选准选不准,仍要为读写结合而读写结合,不仅都达不到训练目的,也都无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上述所选的两个片段均不适宜初二学生模仿:《云南歌会》第三段描写的不是个体的而是脸谱化的云南妇女肖像;《边城》(节选)中没有一处是纯为“翠翠”的肖像描写,“翠翠”讲的那段话自然难与其肖像对号入座。如何描写,学生肯定感到为难、无所适从的。显然,其教学意图难以凸显,教学实效也就大打折扣了。
读写结合,要看读的和写的能否结合,不能结合,不可勉强;能够结合,要分析找出二者的最佳楔合点,还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指导。
四、紧扣文本授课
听一位老师上《山居秋暝》一课,其导引学生分析方法到位,气氛也不错,但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意蕴的分析则有点牵强,说是诗人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体现了诗人的悲悯情怀,希望同学们也都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对的,好的,但要注意把二者有机地、准确地结合起来。
《山居秋暝》是古代描摹山水的名篇,作者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你仿佛能听到竹林中回荡着的村姑们的嬉戏声,看到洗衣女坐着渔舟在莲蓬间穿梭而下,脑海里萦绕流连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的美好生活场景。类似此诗的描写,如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等,但是,总要从上述诗歌中分析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关心,诗人具有悲悯情怀就有些不当了。倒不是说古诗中没有这种诗,杜甫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充分地体现这种情怀的著名诗篇。
分析、讲解、发挥课文,一定要和文本结合,脱离文本及其主题思想的分析、讲解、发挥,则是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更别说授业效果了。
五、教学方法要开放,也要不拘一格
一位大学毕业才两年的语文老师,有人反映说她上课不讲规矩,跟一般老师上法不一样。一次,她上教研课:《藤野先生》。她讲的时间较长,有提问,也有学生讨论,听课的老师和领导都认为课堂气氛热烈,就是教法单一、传统。但从她的教学效果看,实际上还是蛮不错的,两年来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通考,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按照别人的意见来看,这位老师的教法应该否定,而我认为值得商榷。
虽然,“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这“规矩”不应是僵化的,更不应是用来束缚人们手脚的。只要是遵循教学规律和科学原则的教学方法就应当是可行的,反之,则是不可行的。无论哪种方法,其优缺点都是相对的,当一种教学方法被适合的人用于合适的地方并产生合适的效果时,它就有效,反之就无效。那位老师的课堂上,没有花里胡哨的形式,也不追求好看追求热闹,朴素、本真,教学目的清楚,教学重点难点明确,课堂气氛也是“热烈”的,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了,其教学效果自然不错,因此,她坚持自己的教法,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就在情理之中了。
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如在课堂教学上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即学生带着在预习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感受向教师求教,比老是教师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设定的或许是闭塞的“结果”讲给学生听的效果理想得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从教材、学生和老师素质实际出发。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注重背诵,注重积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以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都是有益的,应该继承和发扬。在对传统教学方法扬弃的同时探索、实践新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方法,方是积极的、有益的,不必拘泥于创新与“传统”、众说与己见之议,一切都应以教学效果为标准来衡量来取向。
上面,我谈了几点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思路和方法上的浅见,意与同行们商榷探讨。我期待着在同行们的帮助下提高自己,以和大家一道进一步做好教学工作。
(山西大同五中;037000)
【关键词】赏识教育 教学方法
从这几年的教学经历看,我认为,实行赏识教育是必要的,可行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或者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钟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是师生精神相融、心灵交汇的桥梁。老师赏识、尊重自己的学生,便能走近学生的心灵,读懂他们的心声,摸准他们的学习脉搏,从而更好地因势利导,因人因材施教。
赏识教育,重在启发,推崇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宜从赏识、尊重、关爱学生,因势利导,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入手;在全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全班同学都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处着力,继而在讲究“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意性方面下工夫,增强教学活力,改善教学效果。
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也就是说,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只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学以致用的全过程中,动口、动手,又动脑,切实发挥出他们的主动性、创意性,方能企及上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上述考虑,我在课堂教学上重在启发,讲究方法,注意技巧,力求教得教活教好,学得学活学好学扎实。
一、要注重诵读
对语文课程来说,诵读是非常重要的。朗读不仅可以读出某种情感、某种氛围、某种情景,而且还有工具化功能,即课文中的很多问题都是靠这个工具来解读的,所以,在课堂上应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熟练朗读技巧,使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底子。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学习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或鉴赏性、研究性阅读,来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诸如:创设学习情境,贴近生活实际,品味生活体验之类的个性化阅读活动。
二、加强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是学生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认识的一种技能,是相互间进行思想、感情、学习沟通和交流的主要途径,应予以重视。口语交际教学既要有专项训练,又要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良好的“众说纷纭”的“语场”,让学生克服思想、心理障碍,想说、敢说、爱说、多说:①开展课前3分钟“说话”活动。每课一人,轮流进行,登台作即席讲话,并要求做到内容自由广泛,形式灵活多样;②进行课堂内叙述、说明演练,如介绍课文、介绍自己,口头描述人和事;③結合课文中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的不同语言特点,开展故事会、诗朗诵、演讲等活动,④创造机会让学生多问问、读读、议议、辩辩;⑤还可以提醒学生在看电视节目时,注意领略主持人优雅、自然、大方的仪态与精练、风趣、得体的语言的匹配、结构与和谐的技巧。让学生在一种浓厚的语言氛围中,活泼、快乐又有趣地训练口头表达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提高、修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三、读写结合,重在实效
一次初中语文教学比赛,一位老师讲《云南歌会》。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情感之后,老师让学生进行肖像描写,要求是:描写一位老师或学生,要一目了然,即一听就清楚描述的是谁;给出的模仿范例是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的两段肖像描写:一是课文《云南歌会》第三段中的内容,一是课文《边城》(节选)中描写“翠翠”的一段话。
利用适宜模仿的课文进行片段练习,或者整篇文章的练习,是一种教学常态。只要把握得好,是能收到实效的。但不能不管课文内容是否适宜模仿或模仿对象选准选不准,仍要为读写结合而读写结合,不仅都达不到训练目的,也都无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上述所选的两个片段均不适宜初二学生模仿:《云南歌会》第三段描写的不是个体的而是脸谱化的云南妇女肖像;《边城》(节选)中没有一处是纯为“翠翠”的肖像描写,“翠翠”讲的那段话自然难与其肖像对号入座。如何描写,学生肯定感到为难、无所适从的。显然,其教学意图难以凸显,教学实效也就大打折扣了。
读写结合,要看读的和写的能否结合,不能结合,不可勉强;能够结合,要分析找出二者的最佳楔合点,还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指导。
四、紧扣文本授课
听一位老师上《山居秋暝》一课,其导引学生分析方法到位,气氛也不错,但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意蕴的分析则有点牵强,说是诗人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体现了诗人的悲悯情怀,希望同学们也都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对的,好的,但要注意把二者有机地、准确地结合起来。
《山居秋暝》是古代描摹山水的名篇,作者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你仿佛能听到竹林中回荡着的村姑们的嬉戏声,看到洗衣女坐着渔舟在莲蓬间穿梭而下,脑海里萦绕流连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的美好生活场景。类似此诗的描写,如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等,但是,总要从上述诗歌中分析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关心,诗人具有悲悯情怀就有些不当了。倒不是说古诗中没有这种诗,杜甫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充分地体现这种情怀的著名诗篇。
分析、讲解、发挥课文,一定要和文本结合,脱离文本及其主题思想的分析、讲解、发挥,则是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更别说授业效果了。
五、教学方法要开放,也要不拘一格
一位大学毕业才两年的语文老师,有人反映说她上课不讲规矩,跟一般老师上法不一样。一次,她上教研课:《藤野先生》。她讲的时间较长,有提问,也有学生讨论,听课的老师和领导都认为课堂气氛热烈,就是教法单一、传统。但从她的教学效果看,实际上还是蛮不错的,两年来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通考,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按照别人的意见来看,这位老师的教法应该否定,而我认为值得商榷。
虽然,“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这“规矩”不应是僵化的,更不应是用来束缚人们手脚的。只要是遵循教学规律和科学原则的教学方法就应当是可行的,反之,则是不可行的。无论哪种方法,其优缺点都是相对的,当一种教学方法被适合的人用于合适的地方并产生合适的效果时,它就有效,反之就无效。那位老师的课堂上,没有花里胡哨的形式,也不追求好看追求热闹,朴素、本真,教学目的清楚,教学重点难点明确,课堂气氛也是“热烈”的,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了,其教学效果自然不错,因此,她坚持自己的教法,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就在情理之中了。
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如在课堂教学上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即学生带着在预习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感受向教师求教,比老是教师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设定的或许是闭塞的“结果”讲给学生听的效果理想得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从教材、学生和老师素质实际出发。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注重背诵,注重积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以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都是有益的,应该继承和发扬。在对传统教学方法扬弃的同时探索、实践新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方法,方是积极的、有益的,不必拘泥于创新与“传统”、众说与己见之议,一切都应以教学效果为标准来衡量来取向。
上面,我谈了几点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思路和方法上的浅见,意与同行们商榷探讨。我期待着在同行们的帮助下提高自己,以和大家一道进一步做好教学工作。
(山西大同五中;0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