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tang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读图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4—0046—0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进而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笔者以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内容为例,就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学生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因此,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片。其次要明确观察要求,让学生明白应观察什么,了解些什么。最后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图片,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并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提问:图中有几面红旗?(指导学生完整回答:图中有一面红旗。)有几副单杠?几条凳子?几只小鸟?几棵树?……引导学生逐渐感知自然数。
  二、重视语言描述的示范作用
  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教师读图,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然后再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读图,并表达图意。
  例如,在教学“7的加法”时,我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5只蝴蝶,右边有2只蝴蝶,合在一起共有几只蝴蝶?或者5只蝴蝶在玩耍,又飞来2只,一共有几只蝴蝶?
  又如,在教学“6的减法”时,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一些苹果,右边有3个苹果,一共有6个苹果,问左边有几个苹果?
  再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法”时,我引导学生用“有……添上……再添上……一共有……”与“有……去掉……再去掉……还剩……”这样的句式来读图。
  说解题思路时,我让学生用“我是这样想的:左边有……右边有……一共有……”或“我先算……后算……”的句式表述。经过反复练习,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图意。
  三、注重读图方法的指导
  (一)读单一的主题图。主题图中有很多非数学的信息,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提高学习兴趣。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比多”、“比少”问题,以小兔要盖一间房子,朋友们都来帮忙为故事背景。小猪抬木头,小兔抱砖头,其中蕴涵了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木头比小猪多,苹果比胡萝卜少等数学信息。在学生们眼里,画面更多的是故事情节,而不是数学信息。所以,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帮助学生整理主要的数学信息。1.小兔家盖房子,有几个朋友来帮忙?2.4只小兔抱了几块砖头?3.小兔的只数和砖头的块数一样多吗?通过对比,学生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之后再引导学生说出,小兔的只数和砖头的个数“同样多”。之后再设计问题:1.有几头小猪来帮忙?2.抬了几根木头?3.是小猪的头数多,还是木头的根数多?再引导学生找出图中小猪和木头一一对应的部分,则剩余部分是“多”或“少”的部分。这样,学生就理解了“多”和“少”的含义。
  (二)读图文结合的主题图。要引导学生先读图,了解图中的信息,再去读文字,接着分析已知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图和文字是有联系的,要把图文结合起来读,结合起来理解。通过认真读图,说出图意,理清图和文字之间的联系。
  (三)读蕴涵大量信息的主题图。有些图蕴涵的信息量较大,需要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理解图意。例如,图上画了3只蜻蜓,6只蝴蝶,10只蜜蜂,要求补充问题并解答。这样的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时,教师就要耐心引导,让学生先弄清图中各个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运用已掌握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当学生从图中知道“公园里有3只蜻蜓,6只蝴蝶”后,再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蜻蜓和蝴蝶一共有几只?”“蜻蜓比蝴蝶少几只?”之后再让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