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学生应“五忌”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eyg2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忌家长作风
  即发现学生有了缺点、错误后,不论青红皂白,抓住就批评,喜欢“一言堂”,一“批”到底。学生有话想说不敢说、不让说,一说就声色俱厉,严加训斥。这是一种“家长作风”式的批评,它往往拉大了师生距离,造成师生情感隔閡。
  二、忌不看对象
  教师教育学生要“因材施教”,这样才可收到大面积成果,批评学生也是如此。由于学生性格、心理、气质、兴趣、能力乃至个人经历、家庭环境等诸因素不同,教师在批评学生采用方法时也要因人而异。批评学生采用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如此才可收到实际效果。
  三、忌冷嘲热讽
  中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已有了自尊心、自知之明,犯了一点错误,就挖苦讽刺,什么“你学习这么差,看来脑袋有问题了”,什么“你这么顽皮,真是不可救药了”等等。这种“冷嘲热讽”式的批评,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学生容易产生悲观情绪乃至绝望等严重后果。这种批评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万万不可使用。其带来的严重的消极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四、忌多多益善
  批评学生特别是批评同一学生不宜过多过频,这样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一种心理:我一无四处,我满身毛病,我没有什么希望了。有了这种心理的学生,不断犯错误也就难免了。而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正是这样:常常犯错误的学生也正是常常挨批评的学生。难道说“批评”一点用也没了吗?不是,而是批评泛滥,学生容易习以为常,批评的效用自然就没有了。中小学生已懂得很多道理,如果他犯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毛病,你向他暗示一下,他就明白该怎么做了,哪能用得着经常性的大动干戈地训斥一顿呢?
  五、忌不虑后果
  批评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让其从思想上认识缺点、错误的根源和危害,从行动上去改正缺点和错误,不再重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采用“批评”这一手段教育学生时,要善于察言观色:学生思想上是否认识了?行动上是否改正了缺点和错误?还要善于概括总结:批评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失败的教训又在哪里?如果批评罢后不管不问,一走了之,这样就永远难以提高批评的技巧和水平。
  总之,教师运用“批评”这一手段教育学生时注意的事项很多很多,不一而足。批评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他贵在对症下药,恰到好处。它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和教育管理水平的高低,同时也与教师的工作经验丰富与否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地深入实践和总结工作经验,才能不断提高“批评”的艺术和水平,也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作者单位 河南省商城二高)
其他文献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之一,深厚的艺术性和文学性使其被纳入中学语文课文,而夏洛克通常被解读为一个心狠手辣、唯利是图的商人形象,并被列入“世界四大吝啬鬼之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学校的教育方向不能只把理论基础作为传授重点。因此,就小学语文教学目前的教学工作来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成为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师非常关注
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现状,进而分别从理念创新、人才打造、评价机制、信息化应用四方面分析如何实现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方法的创新,旨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
清末民初时随着“学堂乐歌”的产生,对我国近代的学校音乐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的音乐教育从自古以来的“口传心授”开始慢慢过渡到了专业的学校音乐教育,学堂乐歌的兴起
笔者曾走访内蒙古多所高校,对公共音乐鉴赏课的课程状况做出了调研,希望撰写此文对课程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和创新改革.既是对自己教学的探索总结,也是与同仁们的交流与探讨.
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教育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中职音乐教学也成为现代化教学模式中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而在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之前较为传统
2010年“两会”开幕,“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成为热点议题。“两会”代表纷纷建言献策,今年全国政协的一、二号提案均为民主党派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这充分表明,发展
本文主要研究东北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措施,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探索新思路,提出新方法,寻求新突破,提出新举措。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在专业音乐教育中,试听练耳一直做为一门必修课程,其中教学内容包括带歌词视唱.本文将介绍带歌词视唱的综述,并浅谈声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中带歌词视唱教学开展的方式,使得学
奥地利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多部歌剧,他成为了维也纳中古典乐派中最具代表性的著名作曲家之一.《再不要去做情郎》这首咏叹调,是选自莫扎特《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