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既是一个人自我回顾、总结经验、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人类对自身的认知过程和方法进行的一种元认知。科学学习,特别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探究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这种元认知。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总结探究经验,认知探究方法,提升探究能力,新编大象版《科学》教材延续和改进了原来的“探究的探究”单元,设计编写了反思单元。
一、反思单元的设计思路
黑格尔说:“反思是一种事后思维。”反思单元被安排在每册教材的最后,以引导学生在经历一学期科学探究学习之后“对既有的经验和现实对象”进行回顾、反思、再认识。为了增加反思活动的趣味性和引领性,教材围绕一定的探究要素目标,设计了“读、思、做”三大活动作为此类单元的基本结构。
1.读——基于科学家故事或科学探索成功故事的元认知
首先,教材选编了一些经典的科学家故事或科学探索的成功案例供学生研读,以此作为学生反思的内容、借鉴和参照。
比如,一年级上册的反思单元《爱提问的小朋友》,围绕本册教材的主要探究要素“提问”和“猜想”,选编了爱因斯坦儿时爱提问、爱思考问题的故事,旨在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以培养他们爱提问题和爱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品质。同时,这则故事也是学生学习提问和思考的范例。故事主人公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了怎样的问题,提出这些问题后又是怎样做的,这些都是学生阅读后分析和讨论的内容,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借鉴。
再比如,在一年级下册《我们也能找证据》单元中,教材围绕“寻找证据”选编了“魏格纳建立大陆漂移说”的故事,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可以清晰地把握魏格纳建立大陆漂移说的过程,认识到寻找证据在建立科学假说中的重要价值。
2.思——基于自身探索经历的回顾与反思
“思”是此类单元的核心活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阅读科学故事之后的思考与分析;二是引导学生对一学期(或更长时间)以来自己的科学探究进行回顾、反思和总结。
如《爱提问的小朋友》单元,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这学期提出了哪些问题,进行过哪些思考(猜想),自己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这些问题的,等等。当然,因为是一年级学生,考虑到他们探究经验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我们教学时应适度把握,能在这些回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或多或少地说出一点提问或猜想的经验就可以了。
3.做——科学探究方法的再运用或科学探究成果展示
“做”是反思活动的延续和具象操作化,也就是通过更具体且可操作的活动,让反思活动变得更加实在,而不仅仅是想一想、说一说。这个“做”包含两层内涵:
一是通过一定的活动使反思的内容和成果实现可视化。比如,一年级上册最后设计了“制作科学探究树”,以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以一种有趣的方式,把自己的科学学习成果以可视的方式展示出来,体验到科学学习的成就感。这样做,也可以促进学生展开进一步的交流,激发他们在未来的科学学习中不断提出更多感兴趣的问题和猜想。教材设计以“树叶”来呈现问题,以“果实”来呈现猜想,如果学生能提出自己提问或猜想的经验,可以写在“树皮”上。实际教学时,每个孩子都可以把自己的问题、猜想或经验写到相应形状的纸片上,贴到这个“科学探究树”上。随着科学教学的日积月累,这棵“探究树”一定会枝繁叶茂。
二是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探究经历,对科学方法有了进一步认识后,进行再应用、再实践。比如在一年级下册的反思单元《我们也在找证据》中,学生通过对“大陆漂移说”的故事阅读,回顾了自己的探究经历。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猜想與证据的关系后,教师引导学生制作自己的“证据小火车”,让他们把曾经做过的研究,以证据链的形式梳理并展现出来。这样,不仅让反思活动变得更具操作性,而且还是学生元认知后的再实践,是探究能力提升的极佳契机。
下图所示是一年级上册反思单元《爱提问的小朋友》的单元结构框架图。
二、反思单元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技巧
反思单元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和编写特色,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阅读故事,重在剖析
反思单元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反思探究经历,认知探究方法,提升探究能力,选编的故事都具有目标指向性。在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于故事情节的阅读,而应该指导学生挖掘与教学目标相关的信息。
如《爱提问的小朋友》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反思、回顾、交流自己提问和猜想的经历,向科学家学习,做一个爱思考问题的人”。因此,阅读故事时,我们要有意识地指引学生领悟爱因斯坦小时候爱提问、爱思考问题的特点,具体教学时,我们还要深入分析他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了怎样的问题。比如,发现他是在观察到“罗盘的指针总是指向北方”时提出了“它的指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北方”的问题。从这个细节可以让学生感悟到,很多问题都源自细致的观察,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如果观察中没有意外的发现,就提不出相关的问题。再比如,阅读故事时,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爱因斯坦在提出问题后又是怎样做的,启发他们在日常学习中也要学会主动思考和探索,而不是坐等老师或他人的解答。
关注故事细节,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科学家的故事才能在这个单元教学中真正起到启发反思、认识方法、提供借鉴的作用。
2.全面反思,知能并重
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反思探究经历、认知科学方法。我们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脱离了具体内容或实际经历的方法学习是空洞而低效的。因此,作为一学期最后的反思单元,也承担着一定的“复习”一学期所学科学知识的任务。只有结合和依托对具体科学知识的回顾反思,才能真正引发学生对学习过程(探究过程)的反思,从而提炼探究经验和方法。具体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活动手册进行回顾和反思。比如,《爱提问的小朋友》单元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回顾时,可以先让孩子们回忆一下这学期科学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引导他们重新翻翻教材和活动手册,说说自己提出了哪些有趣的问题以及从中得到的收获,再随机选取一些具体内容让他们说一说学习经历、学习过程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在轻松有趣的回顾中,教师有意识地通过追问,引导他们反思一下自己是怎样获得这些发现的,是怎样提出这些问题的,提出问题之后又是怎样处理的……
总而言之,反思单元的教学不是纯粹的方法论的教学,也不是以往的“复习课”,应该是学生在具体内容和具体经历基础上的一次梳理、回顾、再思考的轻松愉悦、富有成就感的交流。
3.做评结合,激发情趣
反思单元重在反思,如果只以想想、说说为教学形式,势必枯燥乏味。只有用具体可感的活动,让孩子们把反思“做”出来,才是反思单元教学的理想境界。因此,最后的“做”不容忽视。
教材在反思单元设计的活动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展示成果性质的,一类是再探究性质的。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情”和“趣”。“情”即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这个热爱之情来自学生对科学学习的两大积极体验:趣味感和成就感,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应该想方设法来放大这两种积极体验。如《爱提问的小朋友》单元制作“科学探究树”,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收获,增强成就感。具体教学时,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把自己的问题、猜想和经验贴到探究树上。
此外,我们还可以围绕“做”的成果,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互相评价,组织一些评比、授奖活动。比如,在孩子们把自己的问题或猜想贴到“探究树”上后,我们可以组织他们评选“十佳问题”“最爱提问的孩子”“最爱思考的孩子”, 授予一些孩子“小爱因斯坦”的称号等。在《我们也在找证据》单元中,可以开展“证据火车”大比拼,评选“最长证据火车”“最佳证据火车”等。这样不仅会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强烈的成就感,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反思单元是一个引导孩子们反思、总结一学期学习收获的单元,是孩子们一学期乃至更长时间段的科学学习之后的“大丰收”的庆典。我们要设法让孩子们感到科学趣味无穷,学有成就,提升反思单元教学的有效性。
江苏省南通高新区小学(226000)
一、反思单元的设计思路
黑格尔说:“反思是一种事后思维。”反思单元被安排在每册教材的最后,以引导学生在经历一学期科学探究学习之后“对既有的经验和现实对象”进行回顾、反思、再认识。为了增加反思活动的趣味性和引领性,教材围绕一定的探究要素目标,设计了“读、思、做”三大活动作为此类单元的基本结构。
1.读——基于科学家故事或科学探索成功故事的元认知
首先,教材选编了一些经典的科学家故事或科学探索的成功案例供学生研读,以此作为学生反思的内容、借鉴和参照。
比如,一年级上册的反思单元《爱提问的小朋友》,围绕本册教材的主要探究要素“提问”和“猜想”,选编了爱因斯坦儿时爱提问、爱思考问题的故事,旨在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以培养他们爱提问题和爱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品质。同时,这则故事也是学生学习提问和思考的范例。故事主人公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了怎样的问题,提出这些问题后又是怎样做的,这些都是学生阅读后分析和讨论的内容,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借鉴。
再比如,在一年级下册《我们也能找证据》单元中,教材围绕“寻找证据”选编了“魏格纳建立大陆漂移说”的故事,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可以清晰地把握魏格纳建立大陆漂移说的过程,认识到寻找证据在建立科学假说中的重要价值。
2.思——基于自身探索经历的回顾与反思
“思”是此类单元的核心活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阅读科学故事之后的思考与分析;二是引导学生对一学期(或更长时间)以来自己的科学探究进行回顾、反思和总结。
如《爱提问的小朋友》单元,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这学期提出了哪些问题,进行过哪些思考(猜想),自己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这些问题的,等等。当然,因为是一年级学生,考虑到他们探究经验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我们教学时应适度把握,能在这些回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或多或少地说出一点提问或猜想的经验就可以了。
3.做——科学探究方法的再运用或科学探究成果展示
“做”是反思活动的延续和具象操作化,也就是通过更具体且可操作的活动,让反思活动变得更加实在,而不仅仅是想一想、说一说。这个“做”包含两层内涵:
一是通过一定的活动使反思的内容和成果实现可视化。比如,一年级上册最后设计了“制作科学探究树”,以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以一种有趣的方式,把自己的科学学习成果以可视的方式展示出来,体验到科学学习的成就感。这样做,也可以促进学生展开进一步的交流,激发他们在未来的科学学习中不断提出更多感兴趣的问题和猜想。教材设计以“树叶”来呈现问题,以“果实”来呈现猜想,如果学生能提出自己提问或猜想的经验,可以写在“树皮”上。实际教学时,每个孩子都可以把自己的问题、猜想或经验写到相应形状的纸片上,贴到这个“科学探究树”上。随着科学教学的日积月累,这棵“探究树”一定会枝繁叶茂。
二是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探究经历,对科学方法有了进一步认识后,进行再应用、再实践。比如在一年级下册的反思单元《我们也在找证据》中,学生通过对“大陆漂移说”的故事阅读,回顾了自己的探究经历。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猜想與证据的关系后,教师引导学生制作自己的“证据小火车”,让他们把曾经做过的研究,以证据链的形式梳理并展现出来。这样,不仅让反思活动变得更具操作性,而且还是学生元认知后的再实践,是探究能力提升的极佳契机。
下图所示是一年级上册反思单元《爱提问的小朋友》的单元结构框架图。
二、反思单元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技巧
反思单元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和编写特色,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阅读故事,重在剖析
反思单元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反思探究经历,认知探究方法,提升探究能力,选编的故事都具有目标指向性。在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于故事情节的阅读,而应该指导学生挖掘与教学目标相关的信息。
如《爱提问的小朋友》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反思、回顾、交流自己提问和猜想的经历,向科学家学习,做一个爱思考问题的人”。因此,阅读故事时,我们要有意识地指引学生领悟爱因斯坦小时候爱提问、爱思考问题的特点,具体教学时,我们还要深入分析他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了怎样的问题。比如,发现他是在观察到“罗盘的指针总是指向北方”时提出了“它的指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北方”的问题。从这个细节可以让学生感悟到,很多问题都源自细致的观察,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如果观察中没有意外的发现,就提不出相关的问题。再比如,阅读故事时,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爱因斯坦在提出问题后又是怎样做的,启发他们在日常学习中也要学会主动思考和探索,而不是坐等老师或他人的解答。
关注故事细节,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科学家的故事才能在这个单元教学中真正起到启发反思、认识方法、提供借鉴的作用。
2.全面反思,知能并重
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反思探究经历、认知科学方法。我们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脱离了具体内容或实际经历的方法学习是空洞而低效的。因此,作为一学期最后的反思单元,也承担着一定的“复习”一学期所学科学知识的任务。只有结合和依托对具体科学知识的回顾反思,才能真正引发学生对学习过程(探究过程)的反思,从而提炼探究经验和方法。具体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活动手册进行回顾和反思。比如,《爱提问的小朋友》单元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回顾时,可以先让孩子们回忆一下这学期科学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引导他们重新翻翻教材和活动手册,说说自己提出了哪些有趣的问题以及从中得到的收获,再随机选取一些具体内容让他们说一说学习经历、学习过程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在轻松有趣的回顾中,教师有意识地通过追问,引导他们反思一下自己是怎样获得这些发现的,是怎样提出这些问题的,提出问题之后又是怎样处理的……
总而言之,反思单元的教学不是纯粹的方法论的教学,也不是以往的“复习课”,应该是学生在具体内容和具体经历基础上的一次梳理、回顾、再思考的轻松愉悦、富有成就感的交流。
3.做评结合,激发情趣
反思单元重在反思,如果只以想想、说说为教学形式,势必枯燥乏味。只有用具体可感的活动,让孩子们把反思“做”出来,才是反思单元教学的理想境界。因此,最后的“做”不容忽视。
教材在反思单元设计的活动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展示成果性质的,一类是再探究性质的。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情”和“趣”。“情”即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这个热爱之情来自学生对科学学习的两大积极体验:趣味感和成就感,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应该想方设法来放大这两种积极体验。如《爱提问的小朋友》单元制作“科学探究树”,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收获,增强成就感。具体教学时,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把自己的问题、猜想和经验贴到探究树上。
此外,我们还可以围绕“做”的成果,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互相评价,组织一些评比、授奖活动。比如,在孩子们把自己的问题或猜想贴到“探究树”上后,我们可以组织他们评选“十佳问题”“最爱提问的孩子”“最爱思考的孩子”, 授予一些孩子“小爱因斯坦”的称号等。在《我们也在找证据》单元中,可以开展“证据火车”大比拼,评选“最长证据火车”“最佳证据火车”等。这样不仅会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强烈的成就感,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反思单元是一个引导孩子们反思、总结一学期学习收获的单元,是孩子们一学期乃至更长时间段的科学学习之后的“大丰收”的庆典。我们要设法让孩子们感到科学趣味无穷,学有成就,提升反思单元教学的有效性。
江苏省南通高新区小学(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