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文化艺术对早期道教图像的影响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buwanlebuxing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武帝时张骞的出使西域,开创了中西物质、文化交流的新时代。中西之间的交流不仅有物质财富的,更有精神文化方面的交流,特别是公元前后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内陆,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产生了最初的交流与碰撞。
  【关键词】:祥瑞;佛教艺术;道教图像
  一、汉代以前的中西文化交流
  中原与西域之间官方的正式交流是从汉武帝时期的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开始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这次历史性的创举称作“凿空”[1]。但在同书的相同篇章中也记载了,当张骞来到大夏(相当于现在中亚的阿姆河流域)时,在当地的市场上看到了蜀地(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地区)出产的蜀布和筇杖。张骞通过当地的商人了解到这些来自汉帝国西南部的商品,是通过在当时的“身毒”经商的蜀地商人,由汉帝国的西南部通过印度再辗转到中亚地区的。由此可见这“凿空”并不是无端的创举,在这之前已经有了相当长时间的中西民间交流了。
  博望侯的描述引起了汉武帝极大的兴趣,于是便让当时的大辞赋家,以一曲《凤求凰》而为大家熟悉的司马相如作为总指挥,兵分四路由其老家蜀郡(现在的成都)出发,探寻去往印度的道路。但可惜的是这四路人马都没有完成使命,向南走的一路最远只走到现在云南的滇池边上,因为遇到了彪悍的昆明夷而半路折返。领队的大将怕汉武帝怪罪,于是向武帝撒谎说在昆明夷居住的地方有一个非常大的海,由于军队没有船只,所以无法前进。于是汉武帝信以为真,就在自己的宫苑中挖了一个大湖,就命名为昆明湖,专门在湖上设战船操练水军[2]。
  以上介绍的就是传统的丝绸之路以及西南丝绸之路的由来,与他们并存或稍后出现的还有海上丝绸之路和北方草原之路。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汉代的艺术中出现了很多西域的影响。而这一影响最强烈也是最深远的就是佛教的传入,以及佛教美术对我国早期道教美术的影响。
  二、佛教图像的传入以及早期道教对佛教图像的引用和改造
  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有诸多的说法,但比较可信的说法是东汉明帝的“永平求法”。汉明帝不但祭祀浮屠,还在洛阳的城门和皇帝自己的陵墓上设置佛的形象。这一风尚在皇室中开始流行起来,汉明帝的弟弟楚王英,也因祭祀“浮屠老子”而受到明帝的表彰。但当楚王英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之后,明帝的佛教热情也似乎减退了,而佛教的再次流行要到东汉的末年了[3]。
  以上是佛教最初传入中土的情况,这里引出一个问题,就是佛教的传入是否与佛教美术的传入是同步的?像我们上面提到的汉明帝在城门和陵墓上装饰佛像,与其说是佛教美术的传入,还不如说是汉代的祥瑞系统对异域佛教文化符号的选择性移植。因为当时汉明帝是将“浮屠”与老子一起祭祀的,只是将佛理解为类似于西王母的西方仙人,这种祭祀背后有多少佛教經典和仪轨的支持是值得商榷的。
  现存早期的佛像遗迹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四川乐山的麻濠东汉晚期崖墓上的佛像。下面就以麻濠崖墓上的佛像为例,来说明佛教图像是怎样融入中国早期本土信仰的。
  三、佛教图像对初期道教造像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四川乐山的麻濠东汉晚期崖墓佛像位于崖墓前庭的门楣上方,前庭类似于生者阳宅的庭院,是公共生活的主要空间。在前庭的门楣上有仿木结构的石刻装饰,浮雕的人物和场面被安排在上方的门额和下方四壁的不同区域。在下方四壁之间雕刻荆轲刺秦王、泗水取鼎、天马、门吏等历史故事和人物图像,上方的门额处刻一龙首和佛像。这一布局形式在汉画像祠堂中也可以见到,下方也是历史故事,上部多为东王公、西王母和祥瑞图像。在麻濠崖墓中东汉时期流行的西王母题材被佛像所替代了。
  西王母是住在西方昆仑山上的神仙,掌握着长生不死的仙药。在墓室的上方装饰西王母的图像符合汉代普遍流行的升仙信仰。而汉代对于西王母的信仰是和汉武帝对西域的开拓联系在一起的。在汉代以前人们认为不死的仙境在东方大海中的蓬莱仙山上,直到秦始皇的时候求仙的主要方位还是在东方,例如始皇帝派遣徐福入海求仙等。当汉王朝建立之后,南方的楚文化对汉室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这个时候西王母的故事开始与昆仑山联系在了一起,出现了与传统的东方海上蓬莱仙山相对应的西方昆仑神山。特别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张骞的“凿空”西域,带来了西方各国的奇珍异宝,比如安息大鸟(鸵鸟)、狮子、火浣布、石榴、葡萄、黄金、玻璃等,以前求仙的方向出现了逆转。
  自然而然的,人们将神奇的西域与西王母和昆仑山联系在了一起。昆仑山的地理位置也从甘肃的祁连山推到了现在新疆和田昆仑山的位置,进而推移到了西亚甚至大秦(罗马帝国)[4]。而佛也是由西方传来的神祗,所以在以升仙为背景的汉代美术图像上可以与西王母互换。
  在道家早期攻击佛教的文献《老子化胡经》中,就认为佛陀是老子出关后,为了教化西域的胡人而变化的形象。在早期道教图像中可能也会采用佛陀的形象来表现老子,就像汉明帝并祀浮屠、老子一样。因此在道教流行的四川地区的崖墓里的佛像,所表现的可能是道教的教主李耳,而不是原来的佛教含义。
  乐山崖墓中的佛像充分体现了佛教艺术初传中土的时候人们对这种异域文化的误读,只是将其理解成简单的来自西方的祥瑞。佛教在东传过程中也刺激了中国本土原始道教的成长,道教在图像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大量的吸收了已经相当完备的佛教图像系统。但这种接触和磨合只是初步的,还有待于以后历代的相互斗争与磨合。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中华书局P978。
  [2]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 P985。
  [3]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华书局 P342。
  [4]班固《汉书·西域传》 北京:中华书局P786。
其他文献
【摘要】:雍家古村是一个以家族为代表的群体性汉族建筑村寨,有独具特色的民居。由于年代久远,建筑毁损严重,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刻不容缓。  【关键词】:雍家古村;建筑特色;保护  雍家古村坐落于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芳华镇雍家村委会,位于芳华镇南边,是清朝乾隆至光绪年间建盖的(待进一步考证)一处集防御与居住一体的村落,占地面积有9000亩,海拔1850米,年平均气温15
期刊
【摘要】:民族文化的发展对于民族的发展十分重要,笔者将从民族文化发展的意义与环境的角度分析民族文化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一点建议。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帮助。  【关键词】:民族文化;保护;发展  一、民族文化的定义与范围  民族文化的定义是指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在广义上来讲,民族文化包含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范围。  其中,物质文化包含我们的吃穿用住,包含很多实体的
期刊
【摘要】:文章以CCTV9纪录片《茶马古道》为语料,结合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角度探讨纪录片的翻译策略,分析译者如何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对纪录片解说词做出适应性转换和选择,以期为中国纪录片解说词英译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纪录片;解说词;生态翻译;多维转换  引言  电视纪录片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在国外的传播和推广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影响力。《茶马古道》是
期刊
【摘要】:作为一个重要的休闲娱乐聚会场所,咖啡厅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日趋普遍,咖啡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也代表了一种时尚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咖啡厅的形象设计体现了其文化格调。透过咖啡厅的形象设计,建立独特的咖啡厅形象特点,突出咖啡厅的个性,使社会大众能够一眼就能识别出来。因此,在咖啡厅的形象设计中要包含有新颖的、独特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对于社会大众需求及特点的敏锐洞察力。  【关键词】:咖啡厅;形象设计
期刊
【摘要】:自从朝鲜半岛分裂为韩国和朝鲜以后,使用同一个语言的两国的社会文化语境随着各自的国情变得载然不同。中国朝鲜族身为分布在世界各国的朝鲜同胞之一,位居在与母国最近的国家,接受着来自朝鲜和韩国、中国的三种不同社会背景的国家的影响,其使用的朝鲜语也产生着很大的变化。如今,韩国和朝鲜、中国朝鲜族在使用者同一个语言,却因各国不同的社会体制、生活环境和语言政策之下,同一种语言开始异质化。  为了考察研究
期刊
【摘要】: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是大学生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闲暇时间的合理利用和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已成为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对他们的社会化和成熟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关注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方式成了一个在理论上、实践层面上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休闲生活;情绪状态;活动  前言:提高生活满意感和生命意义感的总体水平,加强情绪管理的控制,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
【摘要】:汉族民间舞是一种传统舞蹈形式,起始于民间,经过历史、文化的变迁,流传至今天,成为重要的艺术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汉族民间舞开始走出民间,走向更宽阔的舞台,时代性成为当代汉族民间舞创作的核心精神,并赋予其生机与活力。文章围绕当代汉族民间舞创作,从时代性的角度出发,开拓全新的思路,对汉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发扬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汉族民间舞;创作;时代性  前言:从现代审美眼光来看
期刊
【摘要】: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同时,也是我国高校的重点教学内容,英语已经渐渐成为现代人才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但是对于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进行深入调查发现,我国“失语”现象严重,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也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这也表现了跨文化语境下高校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其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本文就是对跨文化语境下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相关教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文明作为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需要与物质文明一起发展、一起提升。群众文化是一项公益性、全民性的社会活动,对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在工作中就需要我们能够认识到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策略,不断的提升工作效率,以便能够实现群众文化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最大的努力。
期刊
【摘要】:中国近代史中的屈辱与抗争是当今我们国家发展过程中经常总结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本文主要从中国近现代史的几个代表性事件出发,总结了我们国家发展至今的民族精神和发展启示。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当今社会;启示  前言: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170年来,经历了从“天朝王国”到“劣等民族”的失落与迷茫,从“东亚病夫”向“少年中国”的拼搏与奋进,从“站起来”到“福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