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udemire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行业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大量科学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这种全新的混合教学模式能够良好地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可以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学习节奏;另一方面,能够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扩充,帮助高职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服装与服饰设计知识。因此,该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高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服装;服饰设计专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引言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创意服装设计。开展“创意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既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也满足消费者对于新颖、独特服装样式的需求。在具体的“创意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打破传统思维的拘束。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收集、组合材料、设计结构、创新工艺等方式,完成从设计到制作出成品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要对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不断进行思考和实践,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创意服装设计能力。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仍没有创意服装设计的教学理念,且对于教学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较薄弱。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积极地对服装设计专业进行改革和创新,促进“服装设计”课程学的有效开展。
  一、研究背景
  高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具有综合性与实践能力,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基于课堂理论教学以及实训室实践等完成的,对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有着较差的直观性,因此将互联网学习的数据优势与传统教师教学模式相互结合,进行混合式教学方案,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合,将复杂难理解的知识内容进行网络化的转变,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内容,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对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抢答,哪个小组回答的多,实行积分制度,对学生的教学把传统的教学内容汇入到线上教学中,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化分布,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数据资源,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死板,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从最基础上改变传统课堂授课的教学机制,利用网络环境,积极鼓励学生查找与专业有关的课外资料,大胆表达自己想法,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与理解能力,对专业内容不够深刻的在课堂上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解答,长此以来,对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也会着大幅度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和定位不明确
  一般地说,高职院校的生源由中专、大专和成年高考入学等各种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组成,许多学生因为自身受教育水平的有限性和差异性,在专业教师进行专业理论传授教学时对理论知识的吸收程度也相差较大。除此之外,就许多高职服装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培养目标依然不明确,高职服装院校往往为了节约培养成本而选择将培养目标、学习目标统一化,并没有根据院校学生实际教育情况去制定更符合学生服装设计专业能力提高的培养方案,缺乏因材施教的针对性。并且在培养人才的定位上,依然对于过去的社会需求服装设计人才,造成了服装设计人才市场供给资源的失调性和不匹配性。
  (二)缺乏多样化的培养方向
  近年来,虽然高职服装设计学院纷纷改变专业培养模式,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但是其培养方向依然较为单一,趋向于向社会提供传统的拥有一定服装设计技巧的人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维的解放开拓,人们对服装设计要求逐渐个性化、新颖化和差异化,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市场也更加欢迎服装设计多样化、设计思维创新化的新型现代服装设计人才,传统的服装设计人才供过于求,相应的人才匹配资源不平衡。而培养方向的单一化,也是主要由于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内容的过于程序化,课程内容缺乏多样化的创新发展,从而导致学生服装设计思维的相对固化,严重阻碍了高职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发展。课程内容的单一化,也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都属于千篇一律的传统型服装设计人才,无法为服装设计市场输出服装设计多样化的全方位发展的优质计人才。
  三、高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一)学情分析
  以“裙装款式设计”一课为例。当代高职学生思维灵活,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对授课形式单一、内容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较为排斥,想要学习内容丰富且充满趣味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裙装款式设计”课程作为服装与服饰设计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本课程的教学效率已经成为该专业教学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绝大部分高职学生已经具备基础的服装设计能力,不仅能够熟练使用CorelDRAW、Photoshop等设计软件,还初步了解了时装画技巧。在此背景下,教师可以尝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开展“裙装款式设计课程。
  (二)课前准备环节
  一方面,教师要在互联网上积极寻找裙装发布会相关视频资料,了解当前裙装设计潮流走向;另一方面,对裙装设计要素进行总结,并依照不同的裙装设计风格对视频以及课件进行分类,将整理好的视频课件上传至线上教学平台,供高职学生观看。通过观察视频课件播放量发现,高职学生对“裙装分类知识”掌握得较好,但是对“裙装设计要素”较为陌生。因此,教师应将“裙装设计要素”列为本节课教学重点。
  (三)网络知识资源的合理运用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借助网络资源拓展自身专业视野与知识边界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网络知识资源的庞杂,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就要更高。在此次课程授课环节中体现的主要有两点问题。其一是网络资源的良莠不齐,对于本课程的学生而言,尚未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成熟的设计观念,在对于网络资源的选取上难免会出现难以辨别优劣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更为细心、耐心地指导,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科学的知识结构。其二则是网络知识资源的广域化,学生所收集的资料涵盖各个方面,在深入调研与知识获取之后提出的问题对于教师团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都有着较传统线下课程更高的要求,教学环节中细小的错误与不足都会被放大甚至广泛传播。因此教师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更严谨的备课过程,才可以弥补线上学习带来的此类问题3
  结束语
  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量新锐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相继涌现。高职院校在开展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引入“線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线上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在提升线下教学效率的基础上,激发高职学生对服装设计专业知识的兴趣,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柳文海.高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纺织报告,2019,40(07):103-104.
  [2]朱卫华,李玉芬.引领式SPOC教学模式在高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中的应用[J].纺织服装教育,2019,36(01):66-69.
  [3]刘艳.O2O混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服饰电脑刺绣设计》课程中的实证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49(09):165-166.
  [4]卞颖星.高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报告,2018(08):78-80.
  [5]侯风仙.艺术与技术互动下的高职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方法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8.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心理康复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8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老年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辅助运动疗法及心理疏导等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和辅助运动疗法治疗,均治疗3个月.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进行Barthel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和免疫功能检测. 结果 治疗前康复组与对照组间Barthel指数、HAMD评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子宫切除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并进行统计分析. 方法 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子宫切除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50例.低剂量组给予罗哌卡因10 mg联合利多卡因,高剂量组给予罗哌卡因15 mg联合利多卡因,均采取腰硬联合麻醉,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 结果 高剂量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短于低剂量组[(1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成模后6周、12周主动脉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蛋白及mRNA的表达,并观察罗格列酮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7周龄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组、糖尿病组、糖尿病+罗格列酮组各20只.对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罗格列酮组以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
目的 通过对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钙降脂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评价依折麦布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血脂管理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在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血脂未达标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50例,数字抽签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实验组服用依折麦布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1个月后血脂的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
摘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总是在不停变化着,白云苍狗,物换星移,每一次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变迁都会让世界呈现出翻天覆地的新景象。网络技术正是如此,它的迅猛发展,宣告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与之相匹配的移动终端也日趋普及,于是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在教育方面也催生了一种新兴学习方式,即基于移动终端的微课学习。基于此,本篇文章对移动学习环境下产品设计专业微课资源的设计与实践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目前,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诊断仍依赖于对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应的心理测验和病程演变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等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参考相应的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研究显示,VD患者的影像学表现除了诊断必备的脑血管病变外,尚有显著的脑室系统扩大以及海马和皮质萎缩,因此有人提出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也可能参与了VD的发病机制[1].脑白质病变
帕金森病(PD)是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帕金森症的主要原因.尽管对于帕金森病以及各种非典型帕金森综合征如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皮质基底节变性、路易体痴呆等的诊断标准已经有很多共识,但各疾病症状和体征间的交叉重叠会给鉴别诊断带来困难,尤其对于初诊时还处于疾病早期的患者.本文通过综述常规和先进的核磁共振(MRI)技术来探讨他们在帕金森病和不典型帕金森综合征鉴别诊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AD)是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发病率随增龄升高,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大脑皮层弥漫性萎缩,以β-淀粉样蛋白(Aβ)为主要成分的老年斑(SP)和以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为主要成分的神经元纤维缠结(NFT).以往认为,AD的发病与遗传、环境因素、氧化应激、神经免疫炎症、线粒体功能障碍及胆碱能递质系统功能紊乱等有关.近年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
目的 评价多西他赛联合奈达铂治疗老年妇女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2例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老年患者应用多西他赛联合奈达铂化疗方案,多西他赛60~70mg/m2,第1天静脉滴注,奈达铂70~80mg/m2,第2天静脉滴注,3周重复,采用实体肿瘤治疗疗效评估标准(RECIST)和血清CA125水平进行疗效评估,不良反应依据WHO抗癌药物毒性表现及分级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42例老年患者中有
目的 探讨甲钴胺对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的治疗作用及对脑梗死患者恢复期情绪障碍的疗效.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伴高Hcy血症患者160例,并随机分成甲钴胺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除进行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常规处理外,甲钴胺组选用甲钴胺针剂500 μg(日本卫材株会社生产,批号:120476),肌肉注射,隔天1次,共8周,而对照组不进行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