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兼顾学生的基础差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i7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初中阶段以后,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面临学生学习基础差异较大的状况,此时,教学工作如果采用统一标准的“一刀切”模式,势必会让部分学生产生水土不服的感觉,从而影响语文整体教学成效的提升。对于这样的状况,广大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基础差异,并结合教学改革要求针对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针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探究与尝试,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正确面对学生语文学习基础差异
  初中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基础差异并不以教师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回避不了的客观现实,正确的做法是正确面对,客观分析,并拟定解决措施,有效缓解这一状况。
  1.教师在思想上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不回避、不轻视是初中语文教师对待学生基础差异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学生受自身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基础等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在语文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异性。想让这样的差异性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改变并不现实,因此教师在思想上要首先承认并重视学生存在的差异,在教学中正确面对它们,以积极的姿态去研究分析并致力化解这些不利因素。
  2.教育教学设计中兼顾学生差异。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差异性,更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设计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可能地兼顾学生的差异,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还是教学结构的考核,都要按照不同层级学生的目标要求量身定做,以制定出更加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学习基础与情感思想的教学活动,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自身的能力范畴内得到最大的发展。
  3.日常教学管理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因为自身语文学习基础的差异性,部分学困生在学习活动中常表现出较严重的自卑封闭心态,这样的状况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致力于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让全体学生感受到民主、平等与尊重,以这样的良好氛围开启学生封闭的心扉,融化他们内心的坚冰,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态度和蔼、语气亲切,对学生不讽刺挖苦,多给予正面评价,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积极情感指数,增强内心快乐体验成效,从而为语文整体教学成效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结合教学改革要求,针对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广大教师要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的内涵与实质,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将学生的基础差异因素统筹考虑、融合在内,科学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
  1.科学开展学生分层,给予学生“准确坐标”。科学分层是兼顾学生差异、进行量身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广大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语文学习基础能力、成绩、情感等方面因素开展综合评价,为学生画像,将他们编入不同层级的小组之中,让他们与自己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学生开展竞争,以同样的目标组织他们开展学习活动。在科学分层中,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正确对待分层。
  2.科学制定教学措施,保证学生“人尽其才”。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同层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量身定做相应的教学措施。在课堂问题环节,不仅要设计难度较为深奥的语文问答,还要设计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保证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够回答出来。显而易见,难度较深的提问是专门为学优生群体准备的,基础性提问则是为学困生群体设计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班级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和平台,从而积极融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之中,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环境。
  3.科学设计语文作业,引导学生“就近发展”。在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中,教师要从难度、数量两个方面严格把关,以中等生为基准数,分别进行上升与下调,对学优生群体增加作业难度和作业量,对学困生群体减少作业量,降低作业难度,保证不同层级的学生都按照自己的能力基础获得相对应难度的作业。作业难度设计要体现“猴子摘桃子”的引导效应,要保证作业难度稍微高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就能够着桃子的状态,从而让全体学生在层级教学目标范畴内进行巩固训练。
  4.分类组织教学考核,增强学生“成功体验”。许多学生因为基础方面的差异,在每一次的考核中均处于后列位置,长此以往,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在班级开展了分类考核活动,中等以上学生按照正常难度试卷进行检测,另外,专门为班级语文学困生制定了另一种难度与容量的试卷,试卷容量适当降低,难度也做相应调整,学困生群体以这样的测试卷进行测试,完成的难度要小得多,获得的分数也比较令人满意。对于这些学困生而言,获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分类考核的方式能较好地兼顾这些学生的自尊心,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增多学习中的快乐因素,以积极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的成效分析
  立足于学生差异开展的分层教学,较好地兼顾了学生的发展水平,有效激发了内在学习动力,实现了最大化提升教学成效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分层教学模式具有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
  一是有效兼顾了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具有差异性,分层模式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考核分层等方面都进行了统筹考虑,尽可能地细分学生语文学习基础状况,将其归类到对应的层级教学之中,兼顾了学生在学习基础方面的差异性。
  二是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分层模式中,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有参与机会和参与平台,教学考核中只要尽到了自己的力量,就能够获得较为可观的成绩,这样的状况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尤其对于调动学困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更是作用显著。
  三是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难度、目标任务基本符合学生的状态水平,能够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开展语文学习,既消除了畏难情绪,同时又克服了骄傲自满情绪。在相对应的难度要求引领下,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发展范围内认真开展学习,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正确对待学生存在的差异,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弥补融合,从而有效促进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其他文献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重要的学习内容,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
摘 要: 训练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思维发展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如何抓住课堂训练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呢?本文从课堂训练的三个环节“训练设计”、“训练点拨”、“训练评价”阐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训练设计 训练点拨 训练评价  课堂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有力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抓住课堂训练的各个环节促进学
摘 要: 新课改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多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改变预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阅读。教师提问一直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却很少运用学生提问。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质疑、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质疑释疑 阅读能力 创造性思维  当前,很多学生阅读能力很差,对课文十分迷惑。老师习惯“填鸭式”地讲解课文,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部分初中语文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在小学原本还能大声诵读、大胆表演的学生到了初中,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读书,朗读水平每况愈下。早读更是声若蚊蝇,课堂上齐读尚能有声,但全体表情木然,字字停顿,拖腔唱读。无奈之下,老师只好下达早读任务,或者采取理科老师进行背诵检测过关之类的措施,但一段时间下来,劳累不说,收效也不大。改为自由朗读,部分学生又在赶做其他作业,或者交谈、翻看书本,甚至发呆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化教与学的需求,教师必须改变观念,从实际出发,合理选择教法,强化课堂效果。情境教学是教学最优化的必由之路。尤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与运用各种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从多媒体设置、音乐渲染、课本剧表演、环境设置及联系生活等五个方面出发,再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介绍了在语文课教学中导入和创设情境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摘 要: 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价值取向,实施人文关怀,塑造人文品格,培养美好人格的教育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以人为本,重视感悟激发,开展广泛阅读,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渗透途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责无
本文主要从下胚轴和子叶两方面研究了抗寒的蚕豆和冷敏感的绿豆在较高低温胁迫(10℃-16℃)下的一些生理生化特性。从细胞膜相对透性、膜脂过氧化作用、保护酶以及下胚轴细胞超微结构等方面对蚕豆和绿豆生理特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抗寒生理的适应机制: (1) 随着低温胁迫温度的降低,绿豆和蚕豆下胚轴及子叶的电解质外渗率均增加,其中绿豆比蚕豆增加的幅度大,下胚轴比子叶增加的幅度大。且绿豆下胚轴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