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人能控制华尔街
由雷曼破產和美林证券被并购引发的金融风暴,扫荡着华尔街乃至纽约市的每个角落,以致华尔街人人自危。华尔街冷清了,似乎成了一条“死街”。往日订座困难的金融区酒吧和餐厅,现在只剩不到一半上座率。
没有朋友,
只有同事和客户
华尔街上30来岁的百万富翁比比皆是。经济危机之前,毫无经验的大学本科毕业新生,在摩根斯坦利可以拿到10万美元年薪。如果是商学院的毕业生,年薪底线是8.5万美元(年终另有11.5万美元左右的奖金)。一个有五六年工作经验的副经理,年薪一般在50万到70万美元之间。
而工资并不是华尔街人收入的主要部分,红利才是大头,一般分红和奖金占年收入的75%。2006年,华尔街的25位顶尖对冲基金经理总共挣了140亿美元,收入最高的是一位69岁的数学教授詹姆斯·西蒙,一年收入达17亿美元。但有人认为华尔街的巨额年终奖制度会迅速掏空公司利润,也是导致许多公司破产的原因。
麦克没来华尔街之前住的是个小公寓,只有一个房间,厨房、卧室和客厅都在一起。那时候,家里只有一桌一椅和一部电脑。因为买不起床,他晚上就睡地板,平时唯一的消遣就是去健身房练举重。
到雷曼工作不到3年,麦克就搬进了曼哈顿豪华公寓,而且银行账户里也多了几百万美元的存款。
华尔街人生活和工作不分家,上班时拼命干,节假日也要跟客户打高尔夫球、聚会。他们穿着讲究,谈吐得体,全天24小时严阵以待,往往除了同事和客户再没其他朋友。华尔街只认钱不认人,这里是个单以成败论英雄的世界。那些原来学习工程、机械、化工、能源、生化等专业的人才,改行从事金融常常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所以华尔街信奉“英雄莫问出处”的信条,复合型人才在这里最受欢迎。
比如,美林证券一个高级投资经理出身贵族世家,他对理财非常感兴趣,虽然学的是音乐和经济,但到华尔街转行搞金融后,很快就进入角色,目前在能源领域掌管着7亿多美元的业务。他的夫人则出生在新泽西州的贫民区,考上哈佛后,半工半读才完成学业。她也在美林证券公司,她担任部门经理,手中掌管着9亿美元的对冲基金。
当然,华尔街的高薪并不是那么容易拿的。
首先,华尔街上的第一线工作是交易。由于金融市场瞬息万变,交易员时刻高度紧张,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走进华尔街的任何一家公司,你都看不到50岁以上的人,这里吃的是青春饭。因为工作实在是“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干到40岁的时候,多数人就已经灯枯油尽、无以为继了。
痴迷于金钱冒险就像是吸毒成瘾
戴维曾担任一家证券公司的副总经理,整整两年,他周一到周五在公司作股票交易,周五晚上坐飞机去拉斯维加斯,在赌场里连赌48个小时,周日再坐夜间航班回纽约,下飞机后直奔办公室,开始又一周紧张的工作。他经常处在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中,金钱的冒险成了一种戒不掉的毒瘾。股票交易所在周末休息,赌场是唯一能提供这种冒险刺激的地方。他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周末跟女朋友约会,或者陪父母吃顿饭。
在华尔街做投资模型和金融软件系统开发,往往需要至少两个专业以上的知识。譬如做投资模型的人,一般都是美国名校毕业的数理博士,还必须懂得金融和电脑编程;而做金融系统开发的,除了电脑科班毕业外,还必须懂得金融知识,特别是华尔街的证券知识。资本家只支付一人薪水却完成原属于两个甚至三个人的工作,还免去其中的交流沟通成本,何乐而不为呢?
华尔街的工作是超级动荡的,每家投行一到年底就有表现评估,通常需要6到8个人给你做出评价,包括老板,两到三个同事,两到三个你的客户,而且是背对背的打分评估。一般来说,华尔街的员工每隔三年会碰到一次“下岗”。
在美国金融界工作20多年的资深金融专家詹姆斯表示说,金融界非常残酷、现实,如果不挣钱,马上就会被裁掉。他曾在美国一家非常知名的投资银行工作,经历过“星期五发红包,星期一整个团队扫地出门”的事情,至今心有余悸。
还是无法放弃华尔街
在美国经济的刺激下,国内各大出国留学网络论坛已经炸开了锅。很多与金融相关学科的人想延迟自己的出国镀金计划,有的想转签英国等英语国家。但在广州某大学读英语专业的美迪却很乐观,她正在申请去美国读金融学研究生。“有次我站在香港中环金融街,看着那些来去匆匆的金融人,我就很想成为他们的一员。经济危机并没动摇我去美国的想法,毕竟我毕业还要等3年之后,那时又是一个轮回了。”美迪说。
而在彼岸,美国的名校毕业生正在寻找华尔街之外的其他出路。哈佛大学就业中心主管罗宾·芒特不断告诫他的学生:绝不能在华尔街上吊死。
2007年从田纳西大学后,詹妮进入贝尔斯登工作,但很快就发现她置身于一个濒于碎裂的公司。“现在回过头看,那时真有点疯狂。”她说,“在学校的时候,我满心希望能进投行工作。”但在贝尔斯登那几年,她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工作——她不想把自己的生命耗费在鼓捣数字上。现在,她在旧金山创办了一家成功的短信广告公司,自己当家作主。
当然,还有人无法放弃华尔街。比如乔伊娜,她不打算创业,她乐意尝试,即使待遇稍差。用她的话说:“一旦进入华尔街,你就很难再离开。”
(作者:纽约某投行金融分析师,《华盛顿观察》作者宫学敏亦对本文有贡献)
由雷曼破產和美林证券被并购引发的金融风暴,扫荡着华尔街乃至纽约市的每个角落,以致华尔街人人自危。华尔街冷清了,似乎成了一条“死街”。往日订座困难的金融区酒吧和餐厅,现在只剩不到一半上座率。

没有朋友,
只有同事和客户
华尔街上30来岁的百万富翁比比皆是。经济危机之前,毫无经验的大学本科毕业新生,在摩根斯坦利可以拿到10万美元年薪。如果是商学院的毕业生,年薪底线是8.5万美元(年终另有11.5万美元左右的奖金)。一个有五六年工作经验的副经理,年薪一般在50万到70万美元之间。
而工资并不是华尔街人收入的主要部分,红利才是大头,一般分红和奖金占年收入的75%。2006年,华尔街的25位顶尖对冲基金经理总共挣了140亿美元,收入最高的是一位69岁的数学教授詹姆斯·西蒙,一年收入达17亿美元。但有人认为华尔街的巨额年终奖制度会迅速掏空公司利润,也是导致许多公司破产的原因。
麦克没来华尔街之前住的是个小公寓,只有一个房间,厨房、卧室和客厅都在一起。那时候,家里只有一桌一椅和一部电脑。因为买不起床,他晚上就睡地板,平时唯一的消遣就是去健身房练举重。
到雷曼工作不到3年,麦克就搬进了曼哈顿豪华公寓,而且银行账户里也多了几百万美元的存款。
华尔街人生活和工作不分家,上班时拼命干,节假日也要跟客户打高尔夫球、聚会。他们穿着讲究,谈吐得体,全天24小时严阵以待,往往除了同事和客户再没其他朋友。华尔街只认钱不认人,这里是个单以成败论英雄的世界。那些原来学习工程、机械、化工、能源、生化等专业的人才,改行从事金融常常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所以华尔街信奉“英雄莫问出处”的信条,复合型人才在这里最受欢迎。
比如,美林证券一个高级投资经理出身贵族世家,他对理财非常感兴趣,虽然学的是音乐和经济,但到华尔街转行搞金融后,很快就进入角色,目前在能源领域掌管着7亿多美元的业务。他的夫人则出生在新泽西州的贫民区,考上哈佛后,半工半读才完成学业。她也在美林证券公司,她担任部门经理,手中掌管着9亿美元的对冲基金。
当然,华尔街的高薪并不是那么容易拿的。
首先,华尔街上的第一线工作是交易。由于金融市场瞬息万变,交易员时刻高度紧张,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走进华尔街的任何一家公司,你都看不到50岁以上的人,这里吃的是青春饭。因为工作实在是“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干到40岁的时候,多数人就已经灯枯油尽、无以为继了。

痴迷于金钱冒险就像是吸毒成瘾
戴维曾担任一家证券公司的副总经理,整整两年,他周一到周五在公司作股票交易,周五晚上坐飞机去拉斯维加斯,在赌场里连赌48个小时,周日再坐夜间航班回纽约,下飞机后直奔办公室,开始又一周紧张的工作。他经常处在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中,金钱的冒险成了一种戒不掉的毒瘾。股票交易所在周末休息,赌场是唯一能提供这种冒险刺激的地方。他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周末跟女朋友约会,或者陪父母吃顿饭。
在华尔街做投资模型和金融软件系统开发,往往需要至少两个专业以上的知识。譬如做投资模型的人,一般都是美国名校毕业的数理博士,还必须懂得金融和电脑编程;而做金融系统开发的,除了电脑科班毕业外,还必须懂得金融知识,特别是华尔街的证券知识。资本家只支付一人薪水却完成原属于两个甚至三个人的工作,还免去其中的交流沟通成本,何乐而不为呢?
华尔街的工作是超级动荡的,每家投行一到年底就有表现评估,通常需要6到8个人给你做出评价,包括老板,两到三个同事,两到三个你的客户,而且是背对背的打分评估。一般来说,华尔街的员工每隔三年会碰到一次“下岗”。
在美国金融界工作20多年的资深金融专家詹姆斯表示说,金融界非常残酷、现实,如果不挣钱,马上就会被裁掉。他曾在美国一家非常知名的投资银行工作,经历过“星期五发红包,星期一整个团队扫地出门”的事情,至今心有余悸。
还是无法放弃华尔街
在美国经济的刺激下,国内各大出国留学网络论坛已经炸开了锅。很多与金融相关学科的人想延迟自己的出国镀金计划,有的想转签英国等英语国家。但在广州某大学读英语专业的美迪却很乐观,她正在申请去美国读金融学研究生。“有次我站在香港中环金融街,看着那些来去匆匆的金融人,我就很想成为他们的一员。经济危机并没动摇我去美国的想法,毕竟我毕业还要等3年之后,那时又是一个轮回了。”美迪说。
而在彼岸,美国的名校毕业生正在寻找华尔街之外的其他出路。哈佛大学就业中心主管罗宾·芒特不断告诫他的学生:绝不能在华尔街上吊死。
2007年从田纳西大学后,詹妮进入贝尔斯登工作,但很快就发现她置身于一个濒于碎裂的公司。“现在回过头看,那时真有点疯狂。”她说,“在学校的时候,我满心希望能进投行工作。”但在贝尔斯登那几年,她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工作——她不想把自己的生命耗费在鼓捣数字上。现在,她在旧金山创办了一家成功的短信广告公司,自己当家作主。
当然,还有人无法放弃华尔街。比如乔伊娜,她不打算创业,她乐意尝试,即使待遇稍差。用她的话说:“一旦进入华尔街,你就很难再离开。”
(作者:纽约某投行金融分析师,《华盛顿观察》作者宫学敏亦对本文有贡献)